第388章 两个留学生
按朱棣的调性,就算这些东西对他来说不值什么。-捖?本¢榊′栈` ?耕′欣.醉`全?
随手给李放,也就给了。
可就算要拉拢,朱棣也不至于说那么多话吧?
朱棣的些许反常,让李放有些狐疑。
可话又说回来了,看着面前的飞鱼服和绣春刀,李放是真的心动。
反正是白嫖的,拿来当个收藏品也不错啊。
白嫖谁不喜欢,而且还能当官管人,就算不想给朱棣打工,挂个虚职也能满足一下李放的虚荣心不是。
左思右想,李放也没察觉出这里面有什么阴谋,眼神转动几下,有点想答应下来的冲动。
“咳!咳!”
李放身后,徐妙锦忽然干咳了几声,明显就是在提醒李放。
回头看了眼,徐妙锦给李放使了个眼色,看那样子分明是让李放推辞掉。
被她一提醒,李放跃跃欲试的心平静了下来。
“这里面看起来还是有猫腻。”
左右也不过是件衣服,答应与不答应也在两可之间,李放瞬间清醒了过来。
“无功不受禄,我身无尺寸之功,不敢担任官职误了差事,这出身就算了吧。”
朝着朱棣拱下手,李放就当谢谢他了,推辞了朱棣的好意。
朱棣深深的看了眼徐妙锦,徐妙锦低下头去不敢和他对视。
李放身子一动,向前几步,挡在二人中间,继续说道:“除此之外,我还有事要与陛下密探,还请陛下屏退左右。”
他都明确表示拒绝了,朱棣也不好再多说什么。
李放真不想做什么事,朱棣拿他是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既然这次没机会,那就只有等以后了。
当着李放的面,他也不好对徐妙锦说什么,只能无奈的挥了挥手。
很快,屋内的其余宫人散去,只留下了他们三个。
朱棣没好气的问道:“说说吧,你不去当你的见证,又跑去东宫作甚?老大又不在那里,你去找谁?”
周围没了旁人,李放也就不装了。
拉着徐妙锦到一旁找了椅子坐下,李放笑着回道:“你又何必明知故问呢?再怎么说你也是徐钦的姑父,老圈着人家干嘛呢?”
朱棣愣了一下,他没想到李放说话这么直白。
一直以来,朱棣的行为作风说句残暴也不为过,尤其是靖难成功之后的清算。
也就这几年时局稳定了才好上一些。
可这也就导致了,满朝文武,几乎没有敢犯颜直谏的。,零,点\看\书? ?埂·辛?罪~全^
尤其是魏征这样的谏臣,更是少之又少。
臣子们想要劝说朱棣某些事情,都要委婉的表示,以期不要惹怒他。
在这样的环境里,朱棣也习惯了一件事总要绕上一绕,不好直说。
现在见李放直接挑明了二人之间的某些默契,弄得朱棣还有些不太习惯。
不过朱棣就是朱棣,只是愣了一瞬,立刻就反应了过来。
他矢口否认道:“你小子现在越来越放肆了啊!咱要做什么,难不成还要跟你禀报不成?咱让魏国公陪咱的皇孙读书,难不成还委屈了他不成?”
说话间,朱棣将目光看向徐妙锦:“妹子,你来说说,历朝历代可有让罪臣之后陪未来储君读书的处罚?咱这是栽培他呢!”
朱棣这话确实让人无从反驳,李放能跟朱棣直说,徐妙锦可过不去心中那个坎。
面对朱棣的诘问,她犹豫半晌,也没说出什么话来。
见状,李放干脆单刀直入:“是这样的,我俩之前就商量好了,要把徐钦送去我那儿留学的。正好他不是没出孝期吗,去我那里进修一下,将来也好为大明出力不是?”
“留学......”
朱棣的表情不甚好看,他严重怀疑李放是故意的。
之前两人在对大明历史的时候,李放就给朱棣科普过了朱祁镇的外号,瓦剌留学生的名头可是极尽讽刺。
现在李放又提及这个词,让朱棣不免有些不爽。
当然,李放确实是故意的。
看朱棣脸色变了数变,李放心中也算是出了口气。
顿了下,李放继续说道:“堂堂天子,也该讲个先来后到吧?再说了,人家亲爹刚刚去世不久,你就把人放在东宫,你不觉得不太合适吗?普通官员尚有丁忧一说,大明的国公总不至于不讲礼数吧?”
按照常理来说,不管李放说的再天花乱坠,朱棣下定决心的事,就肯定不是谁三言两语就能改变的。
事实也正是如此。
面对李放的三连发问,朱棣连脸色都不改,压根没放在心上。
道理?他朱棣什么时候讲过道理?
铁了心就是不放人,李放和徐妙锦又能拿他怎么办?
正待开口反驳李放。
朱棣却忽的意识到了什么。
转念一想,他开口对李放问道:“你说的留学,是个什么章程?你难道还能延请名师来教导那小子吗?按你的说法,这些穿越的秘密都应该严格保密的,若是请人教学,岂不是有泄密之险?”
见朱棣开始询问留学的具体细节,李放虽然不知道他是如何想的,但这代表朱棣确实有可能松口。_晓¢税,C^m*s? !埂\新?醉/全+
李放精神一振,坐直了身子开始给朱棣讲解。
“你也看过我带给你的视频了,除了科普之外,视频还有其他的用法,比如说教学。”
随后,李放大致给朱棣解释了一下什么叫“网课”,以及教学的内容是什么。
为了增强自己的说服力,李放还专门给朱棣列举了一些例子,讲述了几年前全民网课的场景。
“因为那场瘟疫,今年参加高考的高中生,很多都是上了三年的网课。虽然这么长时间没踏入校园,但学习却依旧没有落下。”
最后,李放还不忘给朱棣画个大饼。
“昨天你也看了我们现代的繁华,想要大明也变成那样的盛世,就绝少不了‘留学生’的支持,徐钦或许就是一个火种!汽车、高楼、手机这些科技造物,没有现代系统性的知识,只靠大明,几百年也别想有希望见到!”
李放极尽所能的忽悠朱棣相信,自己带走徐钦绝对是利大于弊。
朱棣沉吟不语,抬眼看着屋外,没有接李放的话茬。
这举动,弄得李放也有些忐忑不安,这到底是说通了还是没说通啊?
“那个......”
李放再次开口,想着再劝上两句。
刚说出两个字,朱棣却猛然转头看向李放,眼中的光芒,让李放甚至感觉浑身发寒。
“你方才说,你们全国防疫,一声令下,就能连续三年不断?你可知道,这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动员能力?咱是带兵出身,你应该知道,可不要想着唬咱!”
朱棣沉声询问,然而问题的重点却与李放预料的相差甚远。
愣了片刻,李放给出了肯定的答复:“这是国家层面上的大事,只要去现代随便问个人就知道,我不可能作假!”
虽然不知道朱棣是何用意,但李放还是顺着他的话回答。
这也是实话,疫情这几年,要不是管控的还算给力,怕是要多死不少人。
而且国内的动员组织能力,以及所有人的配合程度,也确实超出了不少人的想象。
从未有人想过,一个国家,面对一场巨大的瘟疫,能迸发出这样的能力来。
这在整个地球的历史上,都是头一次。
可以说是政府和人民共同创造了历史。
听了李放的回答,以及他后面讲述的三年疫情,朱棣真切的意识到了两个世界间巨大的差距。
若说昨天的参观,只是让朱棣对现代的繁华心生艳羡的话。
今天李放的话,就让他隐隐心底生寒了。
朱棣本身就是当世一流的统帅,同时也是能冲锋陷阵的猛将。
行伍出身的他,对军队的建设,可以说是最有发言权的了。
而一支军队,衡量战斗力强弱的一大标准便是动员能力。
正是因为识货,朱棣才能意识到,现代人所迸发的可怕力量。
要是普通百姓都能在政府的组织下万众一心,共度时艰,那要是军队呢?
之前的参观,朱棣是羡慕现代的繁华,但繁华之下,体现的是安定祥和。
各色美食、分门别类的商场、遍及各地的游乐之地,无不在告诉朱棣,这是一个和平安定的盛世。
而按照历史上的惯例来说,这样的盛世,往往都是武德不彰的。
北宋比起金国来,算是先进的吧?
可在战场上,几个金兵能撵着数千宋军满地跑。
野蛮虽然意味着落后,但往往也能将文明拉入尘埃。
所以,面对现代的种种,朱棣并没有丝毫的担心,他的担心更多是还是在李放身上。
但现在不同了,通过李放的讲述,朱棣察觉到了自己的失误。
自己所认为的这个国家,并不是一只人畜无害的白兔,而是一个有着利爪的雄狮。
这就不免让朱棣开始担心了起来。
目前为止,李放并没有表露什么恶意,顶多也是不尊重他这个皇帝而已。
但人家本就不是大明的人,不尊重也就不尊重了。
朱棣回过味来,暂时不宜和李放闹僵,否则的话,万一他引入政府力量,那大明就只是待宰的羔羊。
更先进的武器和更精锐的军队,真让大明在现代暴露,朱棣这个皇位怕是也坐不安稳了。
沉思了片刻,朱棣开口说道:“咱可以把徐钦让你们带走,留学也罢,或者就让他在家守孝也罢,咱都不管了。”
在朱棣说话的停顿中,李放下意识的开口:“但是......”
一般来说,都是这种套路吧。
果不其然,朱棣瞥了他一眼,顺着往下说道:“只是,咱还有一个要求。你之前不是说什么留学吗?那就把咱的皇孙也带去留学。”
“啊?”李放瞪大了眼睛。
他实在没想到,朱棣松口答应把徐钦放出来就算了,还附带又送来了一个。
“这疫情管控对他的冲击这么大吗?”李放心中疑惑。
他对军事不甚了解,没有亲身经历过行伍之事,李放自然不清楚朱棣在顾忌什么。
把朱瞻基也带去现代学习,这还真是朱棣能想出来的。
朱瞻基才十岁,自幼聪慧,又年纪不大,学起东西来肯定很快。
说不定,还真能给大明培养出来一个有着现代思维的新君主呢。
李放很快想明白了其中的关键点,对此也十分感兴趣。
要是朱瞻基来现代留学,琳琅满目的现代科技,绝对能吸引住这个孩子。
长大之后,他就绝对不会被蛐蛐这种东西给吸引了。
一个拥有现代思维,全心治国的明宣宗会给大明带来什么变化,李放真的很好奇。
不过,在答应之前,李放也长了个心眼。
回头看了眼徐妙锦,李放想听听她的建议。
徐妙锦这会儿也是眉头紧锁,她也搞不清楚朱棣的意思,迎着李放探寻的眼神,徐妙锦艰难的点了下头。
朱棣已经退了一步了,现在也不好再驳了他的面子。
一番思考过后,徐妙锦还是示意李放答应下来。
李放明白了,转头对朱棣回道:“既然陛下这么信任我,那我也肯定要给陛下这个面子。只要陛下信得过我,皇孙留学之事肯定没问题,到时候一定还你一个真正的‘好圣孙’!”
“那咱就等着看了。”朱棣认真的回道,“就学你说的那能让大明步入现代化的学问,到时候咱可是要检查的。”
“没问题!”
李放满口答应。
这时,徐妙锦起身向朱棣行礼:“陛下,若要让瞻基那孩子去现代留学,那他在大明的学业该怎么办?东宫那些个大儒教授,总不好交代啊。”
“这倒是个问题。”
朱棣也有些挠头。
这件事本就是他灵光一闪临时想出来的,自然是没考虑完善。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吸取了自己出身低微无法进学的遗憾,给皇室子孙们制定了极为严苛的教学方案。
他自己是个工作狂,自然也希望自己的子孙也能如饥似渴的学习。
如今的朱瞻基,虽然才十岁,但每日的学习负担已经很重了。
从早到晚,几乎没什么自由时间。
等到后面朱棣北征时,又将这孩子带在身边亲自教育,他就更没闲暇了。
这或许也是他日后迷上斗蛐蛐的原因。
李放画的饼虽然大,可比起现在东宫负责教学的大儒们,在朱棣心里还是差上不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