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杀人也太诛心了
潘喜明心里暗道不好。
果然,下一秒,蔡泽民‘啪’地一下拍了桌子,怒气冲冲地站起来,指着对沈明玉明显不善的副会长道:“随老狗你什么意思?!”
随老狗,哦不,应该是随青山。
愣了一下,他没想到蔡泽民会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发飙,一点面子都不给他,原本就黑沉的脸,被蔡泽民毫不客气的一指,脸色硬是黑里透了一丝红。
——被气的。
为了不输气势,他也站起来,鼻孔喘着粗气。
“蔡泽民你什么意思?老子叫随青山,你凭什么乱给老子起外号,你这是侮辱我!”
“侮辱你?”
了解蔡泽民的人都知道,往常他是很稳重的一个人。
不在意的人骂他,他一般都不会当回事,更别提耗费心神跟他们生气了,但他唯一的逆鳞就是沈明玉。
骂他可以,骂他小徒弟不行!
“你还知道是侮辱你?那我徒弟好端端的自我介绍,你那不屑的样子给谁看?”
“你还哼哼,你是猪吗就你能哼!”
“去年我徒弟就达到了进来协会的要求,别以为我不知道,就是你在背后撺掇大家,都不同意我徒弟进来。今年知道我徒弟有这个本事了,又屁颠颠地让我把人请来。”
“怎么?你是觉得我徒弟非这里不可了?还是觉得反正人都来了,方便你拿捏了?”
蔡泽民说完这话,安静的会议室里到处回荡着他的声音。
老会员们心里咯噔一下。
去年他们确实就这件事讨论过,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究其原因,还真的是因为随青山说沈明玉年纪小,就算是有点能力,也够不上他们协会,估计就是运气好点,这件事才罢了。
那个时候或许是因为自己那点可怜的自尊心,他们都表示赞同。
因此举手表决的时候,他们投了反对票。
直到今年,沈明玉这个名字再次名声大噪,不少开始跟会长提议,想要把人拉进来,潘喜明跟蔡泽民是一边的,他没答应。
咋地?去年他跟蔡泽民力保想要把小沈同志拉进来,这群人鬼哭狼嚎的不同意,今年发现人家又厉害了,就同意人家来了?
真是搞笑,泥人都有三分脾气,更何况,小沈同志还是天才。
天才能是他们挥之即来招之即去的?
所以,他跟蔡泽民磨了他们好长时间,确定大部分的想法转变后,这才同意这件事。
唯一难啃的骨头就是这位副会长随青山。
这人的脾气又臭又硬,跟谁都能吵吵几句,蔡泽民刚回来那会,两人更是三天一大吵一天一小吵。
老会员们也没想到,随青山都同意把人请来了,还给人下马威。更没想到,蔡泽民也不给他面子,在这么多人面前就跟他吵吵起来。
老会员们还在这里战战兢兢,新会员们更别说了。
抱着自己瑟瑟发抖,入职第一天,两位二把手就现场吵吵起来,他们恨不得有个地洞钻进去。
“你——!”
随青山要被气死了。
但他嘴笨,又说不过蔡泽民,最后只憋出一句,“你简直不可理喻!”
“噗...咳咳。”沈明玉是真的没忍住,她混到这会儿,其实不怎么需要看别人的眼色行事了。
一来她有这个本事,很多时候都是别人求着她办事。
二来她能力已经展现出去,大多数人对此都很了解,所以通常会给她面子。
像随青山这样的,显然是还没认清事实,除了当初的刘志,倒是好长时间没见过这样的了。
“不好意思,我想到了一件好笑的事,不是故意笑这位...随副会长的。”
沈明玉这话明显就是故意的。
其他人感慨她胆子大的同时,也有些忍不住想笑,因为随青山气的脸都泛青了,让人怀疑他下一秒是不是就要被气晕过去。
潘喜明好戏看够,正打算让随青山消停点,谁知道他喘了口气,就对着沈明玉大喝一声——
“你爸妈就是这么教你的?一点教养没有!”
完了。潘喜明心里咯噔一下。
他可是从蔡泽民的嘴里全方面了解过这位小沈同志,跟她师父一样,睚眦必报,嘴还不留情。他把想要说的话咽下去,默默地往后撤了撤椅子,把场地留给沈明玉师徒俩。
不是他不管,实在是老随有点犯贱。
沈明玉听到随青山说她爸妈,她的脸色一下就变了。
慢吞吞地将身上的包包拿下来,唇角微微勾起,把椅子往后踢开,像血条拉满,气势一下就变了。
“这位随先生,看来你爸妈把你教的很好,自以为比别人多活了几年,就觉得自己天命不凡?都不用我师父说,我就知道你怎么说的——”
“包括但不限于,我吃过的盐比她吃过的米多、小屁孩毛都没长齐还想跟我们比、年轻人就是太浮躁运气好点当成能力不凡......”
沈明玉说这话的时候,还故意用的看不起人的语气。
惟妙惟肖,学了个十成像。
旁边的蔡泽民默默感慨,自家徒弟的功力又变厉害了,不仅知道对方想什么,就连语气神态都能模仿起来。
潘喜明脸上的表情没变,心里早已目瞪口呆。
随青山是什么人他能不知道?
老蔡这小徒弟还是第一次见随青山吧,这学的也太像了,杀人也太诛心了,惹不起,惹不起啊!
其他老会员都傻住了,难道随青山跟他们说话的时候被这位沈同志看到了?
要不然这也太像了吧?
完全就是复制了随青山说的话跟语气啊!
沈明玉扫了他们一圈,最后目光在随青山脸上落定。
“从您的表情,我知道了我说的没错。啧,还是随同志的教养好,好到固步自封,守着一亩三分地沾沾自喜;好到清高自傲,看不起年轻人只会看低;好到仗着自己的老资历,无所顾忌地打压年轻人的自信心。”
“‘老’先生,现在是新时代,不可否认,时代的发展少不了先辈们的身先士卒。”
“但先辈应该是怎样的?”
“他们愿意跟年轻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却从不会将‘我们当年如何如何’当成标准答案;他们愿意承认时代在改变,承认年轻人也会有自己的见解跟锋芒,不会酸溜溜来一句‘不过是运气好’;他们明白时代的进步,从来不是‘一代不如一代’,而是‘一代超越一代’,他们将自己看成垫脚石,从不站在制高点对年轻人指指点点!”
“不巧,在您身上,我一点都没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