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分封制的优劣

李放万万没想到,自己还是低估朱棣的野心了。`秒`章/踕`晓·税-徃^ _醉_芯+章^踕¢埂!新?筷.

之前看他还没办法,本以为朱棣已经放弃了扶持朱高煦的念头,谁知道不声不响的,朱棣这是憋了个大的。

回头看了眼书店里面,朱高炽和朱高煦还在店里走动,时不时拿起一本书来看。

并不知道他们父皇的惊天设想。

李放将目光移动到之前那本地图册的方向,应该就是那本书给的朱棣灵感。

分封,也亏的他能想到。

不过震惊之余,李放倒没有急着驳斥朱棣,因为这个办法并非不可行,但需要朱棣慎重的决策。

想了下,李放看向朱棣:“你是认真的?真的打算将你的儿子们分封出去?你有什么中意的地方吗?”

“地球之大,何处不能封?”朱棣倒是信心满满,“那什么澳洲、美洲有大片广袤的领土,你之前也说了,上面都是些未开化的野人,以老二的手段,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李放没想到,朱棣想的还挺远。

不过......

“可你要知道,那边可不是云南。地盘虽然有那么大,但以你们那个时代的交通能力,真的分封出去了,几乎就相当于流放。很可能,你这辈子都见不到儿子了。”

朱棣闭口不言,这些他何尝不知道。

可要是不这么办,他还有什么办法可以保证自己死后儿子们不会自相残杀?

朱棣也不是什么婆婆妈妈的人,这些儿女情长能影响他,但却左右不了他的决策。

“咱会是那溺爱儿孙的人吗?”朱棣开口回道,“咱现在拘着老二不让他就藩,无非是怕他日后惹出什么乱子,况且他自己也不愿去云南。”

“可要是让他出去独立建国,这等开疆拓土之事,怕不只是他,连其余宗室也会心动的。”

朱棣的目的并不单纯的只是为了解决儿子们的问题,他的目标从来都是着眼全局。

靖难即位以后,出于对朱允炆的反对,朱棣对大明宗室那是大加封赏,以示和自己大侄儿的不同。

可同时,他对大明朝内那些手握兵权的藩王们也极为忌惮。

他能来个靖难,谁能保证他死后,其余宗室会不会也有样学样呢?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朱棣自己赢了,就不想让别人学了。

所以,削藩之事势在必行,历史上他也是这么做的。

但在这个时间点,朱棣还没有开始大规模对藩王动手,他毕竟刚即位,不好直接翻脸引发众怒。*鸿^特,晓*税-徃/ *首^发,

可这件事必须要考虑了。

正好,看到海外广袤的领土,朱棣便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在向李放详细询问了海外的产出后,朱棣灵光一闪,与其自己动手削弱藩王,不如把藩王的注意力都转向海外去。

反正不是自己的领土,朱棣也很大方,慷他人之慨这种事最开心了。

他的意思是,重启周朝时期的分封制,但分封不是在大明朝内,而是在大明朝之外,在世界地图上标记的那些国家。

只要答应他们可以裂土封王,想来还是能吸引不少人的,反正不是在大明朝内,哪怕他们称帝建国呢,朱棣也不在乎。

李放也瞬间明白了朱棣的意思:“一石二鸟啊,刚才你问我那些地方的特产问的那么详细,怕是当时就有腹稿了吧?”

“若是没有这点手段,咱又怎敢当大明的皇帝?”朱棣颇为自得。

得意过后,他看向李放继续问道:“如何,你觉得咱这么办可好?”

“好是好,可就怕没人去啊。”李放陷入了沉思。

分封制,在现代人的印象里,这只能加速国家的分裂。

周王室就是在这样的制度下,逐渐沦为各国欺凌的对象。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好像谁都能欺负欺负日渐衰微的周室天子。

分封制的缺点就在于此,诸侯坐大之后,本能的就会威胁天子的权利。

而历史的发展却是以中央集权不断壮大为走向的,所以可以看到,历朝历代对实封宗室都十分谨慎。

但就这,还闹出什么七国之乱、八王之乱、靖难之役之类的宗室内斗。

可除了缺点外,分封制也是有其优点的,尤其是周朝的分封。

在现代人的印象中,分封嘛,那就是天子在国家地图上画个圈,然后告诉你,你就是这个地方的老大了。

你到了那里走马上任,军权政权全是你说了算,你就是当地的土皇帝,说一不二的那种。

可实际上周朝的分封并非如此。

好比说现在中国要实行分封制,国家一纸令下封你为月球球长,只要你能在上面发展起来,你就是名正言顺的月球球长了。

可你说,不对啊,这月球还不归我们国家管吧?

国家不管,反正地方我分封给你了,至于你能不能拿下来那就看你自己的了。

当然,国家也不会不帮你,到时候赞助你点资金,自己去拉个十个八个人来就行了。,墈\书_屋¢小_税/枉· .嶵?歆?彰.结¨哽`鑫?筷?

至于更多的,那就没了。

实际上,这就是画大饼。

周朝的分封,大多都是这样的模式。

中原地区已经开发好的良田,没有夷人的土地,自然是分封给自己人的,至于外面那些荒芜的土地,就是分封的重点了。

给你点种子、人口什么的,剩下的就需要你自己搞定了。

当然,分封也不是白分封的,你还要定期缴纳贡品。

交不上去的话,轻则下旨申饬,重则降罪除国。

想说找个地方躺平不干,不好意思,门也没有,分封出去就是要求诸侯们开疆拓土的。

而且在周朝那个年代,遍地的“蛮夷”在武力上,其实比正规军队差不了多少,并不能学欧洲大航海时代那样,随便跑马圈地。

是真的只能老老实实的一刀一枪的将自己的土地给打下来。

在山东等地,流传有一个俗语叫“太公封齐,五世归周”。

这句话的意思是,姜子牙姜太公被周朝分封到齐地后,他以及他之后齐国的五代国君却依然要返回周朝的属地安葬。

在一般人的理解中,或许这表达了齐国王室对周朝的尊重之类的。

但在这背后,或许还有一个更加现实的因素。

在当时,齐国还不是后世战国时期的能和秦并称的强国。

就在齐国国都的周围,四下遍布着东夷人,也就是封神演义里,太师闻仲出兵征讨的那种蛮夷。

为了在齐地站稳脚跟,可想而知,姜子牙和他的后人肯定与这帮子原住民相处的不甚愉快。

要是齐国的国君敢在齐地安葬,指不定哪天就被苦大仇深的东夷人给挖出来鞭尸了。

这种事不是没可能发生。

如此恶劣的环境,齐国只能把自己的国君送回周室的地盘里了,那样才算安稳。

这些道理,李放都想的明白,大明朝那些养尊处优的宗室自然就更明白了。

人家藩王当的好好的,干嘛费劲巴拉的跑去海外开拓?朱棣想法是好的,可恐怕还是吸引不了人吧?

而且,除此之外,还有更现实的问题,明朝的国力不足!

大航海时期,以大英的国力能在全球殖民,那得益于资本家对于殖民地的血腥压榨。

可在中国,儒家纵使有种种不好,可面子功夫还是要做的,天朝上国,总不至于对一帮蛮夷敲骨吸髓吧?

可要是手段温和了,以大明的国力,如何能支撑朱棣的宏伟设想?

除非他只想把人丢出去,任由他们自生自灭。

可这就真成了流放了。

面对李放的疑问,朱棣沉默了。

这一点也是他所担心的,他看上的土地,那都是在遥远的海外,往来本就困难。

若是大明本土再不给支持,不能调动起那些藩王的积极性,谁肯冒险出国?

思考一会儿,朱棣再次开口询问:“我记得你之前说过,那些土地上的产出不少,还有不少矿产?”

“没错。”李放点点头。

“那就好。”朱棣接着问道,“那你可知道什么金矿、银矿、铜矿的分布?以你们现代的手段,查到这些应该不难吧?”

既然道理说不通,那朱棣就用最现实的办法,以利诱之!

郑和目前只下了一次西洋,赚回的钱财就惹人眼红,要不是朱棣压着,不知多少人要出海行商了。

说到底还是财帛动人心。

可做生意还讲究个盈利亏损呢,始终是有风险的,但挖矿可就不同了。

金、银、铜这些东西可都是硬通货,挖出来就能当钱使的,朱棣不信,这样还不能引人出海?

届时大明布武天下,朱棣所忧虑的事便不再是麻烦了。

甚至连其他儿子也能沾光,各去海外就藩,多少也能捞个国王当当,总比在大明朝内当个混吃等死的藩王要来的痛快。

至于父子分别,那也是没办法的事,这已经是朱棣能想到的最万全的主意了。

“矿产?”李放眼睛逐渐放亮,他想到了一个很好的点子。

只是,就看朱棣敢不敢用了。

“你想要的这些我都可以找到,而且不用去搜,我现在就能告诉你一个银矿的位置。据记载,那里的银矿产量足以占全世界银矿产量的三分之一,算是明穿小说几乎必备的金手指了。”

果然是财帛动人心,李放话音刚落,听到“占全世界银矿产量的三分之一”这句话,朱棣就已经坐不住了。

这么高产的银矿,刚好可以解决明朝白银用度不足的困境,对于解决大明宝钞的泛滥也有裨益。

对李放口中那什么

小说金手指之类的话,朱棣直接忽略不计。

他连忙追问道:“那银矿在什么地方?距离大明有多远?”

“不远,而且可以说是近在咫尺,触手可及。”李放慢条斯理的回道,“只是,我担心你不敢动啊......”

相比起去澳洲、美洲这些地方淘金,日本的石见银山确实可以算是近在咫尺了。

朱棣一听李放的描述,立刻斩钉截铁的说道:“这天底下还没有咱不敢动的,你只管说来!”

“如果那个银矿在日本呢?”

朱棣一愣:“日本?咱没听说日本有什么大银矿啊?”

而且就算有,要想把银矿搞到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朱元璋留下了一本《皇明祖训》,不仅没有起到指导子孙的作用,反而成了限制儿孙的工具。

像朱棣这样的强权君主自然能睁眼说瞎话,故意曲解《皇明祖训》。

可后世之君就没有这样的能力了。

所以说,朱元璋真的不知道怎么想的。

能被他《皇明祖训》限制的只有他自己的儿孙,真正他所担心的事,却恰恰不会被他给限制,实在是得不偿失。

在《皇明祖训》里就有写: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朱元璋先是批驳了一番四方蛮夷的卑微,然后告诫后世子孙,这种小地方打他也没什么用,因此他特地列了一个名单,叫什么“不征之国”。

日本就名列其上,后世子孙不得征讨。

朱棣虽然未见得会把他爹的遗命当回事,可毕竟有限制在,朱棣也不好真的就发兵征讨。

尤其是现在他刚继位,安南那边也刚结束一场战争,他就更没精力再去日本找什么银矿了。

这种借口,总不好登堂入室。

堂堂大明皇帝,征讨别人的借口,总不至于是看上别人的银矿了吧?

李放就是知道这一点,所以才故意这么说,为的就是激朱棣出兵日本。

对付这个国家,李放肯定要帮帮场子。

为了吸引朱棣,李放拿出手机来查阅资料,对着朱棣念了出来:“自十六世纪初往后的约一百年间,日本平均每年向中国输入白银三十八吨......”

“换算一下,约为一百万两。”李放贴心的帮朱棣转换了一下单位。

“而这些白银中,大多数都来自石见银山。由于特殊的区位优势,石见银山开采方便,一度成为了日本当时的经济发展支柱,对全球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放一边念,一边偷看朱棣的表情,终于,他发现朱棣好像下定了决心。

这些数据是李放从网上查的,不过他也稍稍夸大了一点点,为的就是坚定朱棣的决心。

事实证明,这招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