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对日用兵
听了李放念叨的那些东西,朱棣很明显的心动了。+齐¢盛_晓¢说*惘¢ ~首-发?
“一百万两白银......”
别说那些惯于享乐的藩王了,连朱棣自己都心动了。
一场征安南下来,国库打的快见了底。
骤然听闻这么多钱,而且就在离大明不远的地方,朱棣能不心动吗?
他还有雄心壮志未完成,若是有钱,他心中规划的不少项目就不用推迟,很快就能上马。
这对朱棣来说,是一个极有诱惑力的想法。
但对日本,朱棣也确实不好下手,他亲爹留下的不征之国已经被他打了一个了,这要是再打一个,朝臣们就该不乐意了。
朱棣虽然不怕,但也觉得有些烦。
毕竟是朱元璋留下的名单,他刚刚违背了遗训,这要是再违背一次,总也是不好听的。
李放看出了他的为难,知道他在纠结什么。
不过对于促成大明对付日本这件事,李放还是很有兴趣帮帮场子的。
“我有一计,可以不用大动兵戈,照样能让大明取利,你要不要听一下?”
朱棣抬眼看去,李放跃跃欲试的样子映入眼帘。
“你小子何时有这么好心了?”朱棣询问道,“之前咱问你什么,都要跟咱谈个交易,现在怎么又主动凑了上来?”
李放表情认真了起来:“我的理由和之前让你对女真下手一样,日本同样是中国之敌,对付他,我自然义不容辞!”
“嗯?”朱棣一阵惊疑。
要说是女真灭明,朱棣还能理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历来更迭不休,女真也未尝不强。
几百年后发展壮大南下入主中原并非不能理解。
可小小的日本,与中国远隔大海,如何能成中国之敌?
就凭借那些小小的倭寇?
可看李放的神情,朱棣并不认为他是在忽悠自己。
“你且说说!”
这个话题过于沉重,而且也太过深入,李放没有细究,只是简单的搜索了一下抗日战争前后的影响,以及中国的损失。
这些就足够了。
“岂有此理!”朱棣怒不可遏,一拳砸在了地上,“弹丸小国,也敢犯我中国?”
什么不征之国,这会儿的朱棣已经将顾虑抛诸脑后了。
既有深仇大恨,更有大利在前,朱棣也就不再犹豫,决心回去之后便推动此事,定要“一雪前耻”!
虽然这前耻尚未发生。
他的恼火在李放的预料之中,可李放还是忽视了朱棣的脾气。?晓*税~C·m,s_ ·追^嶵·歆/漳′节~
气愤之下,朱棣一拳砸下,直接将台阶上的瓷砖锤裂了。
李放心虚的看了眼书店里,还好人家老板没听见动静,不然一顿骂是少不了的。
“先消消气,消消气。”李放不住的安抚朱棣,“早晚是要跟他们算总账的,不必如此气愤,气大伤身。”
朱棣一扬手:“你不必再劝了,区区‘不征之国’而已,咱连皇位都坐上了,我爹留下的那些话也就无所谓了,不就是日本吗?出兵!”
也只有在李放这个外人面前,朱棣才能如此说,在大明这些话是万万不能说出口的。
事情可以办,但还是要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的。
“好!办他!”李放极为振奋,“按照历史记载,在现在这个时间点,石见银山还没有被大规模开采,甚至有没有被发现还不一定,这就是你的机会。”
“明军到时候完全可以打着通商的旗号,先去把银山给占了,之后以逸待劳,也省的落得个元朝的下场。”
元朝时,忽必烈曾经两次征讨日本。
可由于造船技术不过硬,又忽视了天气原因,还未怎么接战,大军便损失惨重,最后狼狈收场。
现在的大明与元朝不同,郑和下西洋的技术用在打日本上足够了。
只要登陆后能在当地有一个据点站稳脚跟,两个国家的巨大代差,足以保证大明能守住银矿。
更何况现在还有李放的帮助,再让朱棣发展发展火器,那出兵就更加容易了。
朱棣心领神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你小子也知兵法。”
“那是。”李放眉头一挑,“这天底下,还没有什么我不能说上两句的,知识面就是这么广。”
在古代,以李放的见识来说,确实可以如此自称。
朱棣不置可否,对于李放的主意,他只是记在了心里。
身为当世军事大家,作战这方面的谋划,他当然不能只听信李放的一面之词。
朱棣有自己的计较。
李放激动的给他出谋划策,朱棣也只是听听而已,真正的战场,可不像李放想的那么简单。
等李放稍微消停一会儿,朱棣开口说道:“你再给咱说说世界和地球。”
分封不是一件容易
的事,朱棣还要好生思量一番,看看条件到底成熟与否。
李放此时十分想促成朱棣出兵日本,因此对朱棣的问题也是知无不言。
二人坐在书店门口,又聊了十几分钟。
“欸!欸!”一个中年男人的声音传来,“你们几个在这里逛了这么久了,到底买不买啊?我看你们也都是大人,让你们看了这么久的白书,不会一本都不买吧?”
“还有俩人坐在我门口,这不是挡我生意吗?”
书店本来就不大,而且在这个时候,实体书店的生意本就不好,都是做周围学校的生意。?x/i?n.k?s·w+.?c?o·m\
人家见李放他们这一行人穿着齐整,尤其是里面还有几个穿古装的,还以为他们是附近大学里的什么人。
想着能有点生意。
可他们一直在翻来翻去,再大度的人都忍不住了。
他们把这店里一占,别人都不好进来了。
忍了好一会儿,老板终于开口赶人了。
朱高煦听他赶人,下意识地一抬头,向前迈了一步。
他那大高个,是真的唬人。
老板后退两步,一脸警惕:“怎么着?你还想打人啊?”
朱高炽赶忙陪着笑脸,拦住弟弟:“先生误会了,我等就是来购书的。只是购置的书籍比较多,现下还在挑选,还请先生稍安勿躁。”
老板眼神奇怪的看了眼朱高炽,只觉得这人说话怪怪的。
不过,朱高炽态度好,再加上朱高煦确实人高马大的有点威慑力。
理解了朱高炽的意思后,他嘟囔了一句,转身回去柜台里坐下:“那你们快点啊,我这小本买卖,是真的经不起折腾。”
“是,是。”朱高炽连连保证。
对于老大的表现,朱高煦冷哼一声:“丢人!”
说罢,满不在乎的转身返回书架,继续去寻找心仪的书籍。
朱高炽无奈的苦笑一声,摇了摇头,迈步离老二远了几步。
朱棣长身而立,回头看了眼情况:“既然店家逐客了,那咱们也就不多待了。”
说着,朱棣转头看向李放:“咱想带些书回去,你可否出资?咱必有回报。”
“行,你去选吧,等会儿我结账。”李放点了点头。
在人家店里看了那么久,李放也有些过意不去,帮老板拉点生意也好。
得了李放的回复,朱棣也不客气,叫过两个儿子来吩咐了几句,三人便开始选书。
不一会儿,知道情况的徐妙锦姑侄俩也加入了队伍。
很快,一摞书便堆在了柜台上。
原本没什么好脸的书店老板这会儿也变了一副模样,兴高采烈的算着账,像今天这么大的生意,现在可不多见了。
“七块八、十五块六......”
口中不断算着,一本本书在扫码枪下入账。
朱棣看着他的操作,心中暗暗震惊。
不为别的,就为这些书的价格。
今天一路走来,对于现代的物价水平,朱棣基本上是心中有数了。
可令他惊讶的是,这些印刷精美、装订齐全的书籍,竟然能如此便宜。
这在大明朝是无法想象的。
和一般人的印象不同,哪怕是在活字印刷术已经发明之后,世间也仍旧是雕版印刷大行其道。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活字印刷术尚不完善,活字容易出现磨损,比雕版印刷更容易出现谬误。
反正印刷这东西,讲究的就是一个批量生产。
印版制出来后便可一直使用,对于书商来说,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之间,其实并无什么不同。
只看哪个更方便而已。
但也因此,使得古代的印刷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方便,书籍的价格自然也是居高不下。
像这书店里的这些书籍,拿到大明去,随便一本都可以说是价值不菲。
可在现代这里,基本上算是白菜价了。
“怪不得此处如此繁盛。”朱棣心中暗道。
在朱棣的吩咐下,几个大明来客没有一个客气的,直到快拿不下了,几人才算是停手。
看着那堆书山,李放脸色有些不好,不过话都说出去了,他也不好反悔。
这点钱不算什么。
“差不多了吧?”李放开口问道,“这已经拿着很费劲了,待会儿你们可还要带回去的。”
朱高炽看了眼那堆书籍,也有些不好意思,身为大明太子,他还是要脸的。
只是见猎心喜,有那么多此前从未看过的书籍,他也忍不住多拿了几本。
“爹,如此就够了吧?李先生虽说答应了会账,可我们也不能太过......”
后面的话朱高炽没有继续说,但意思大家都知道。
一国之君,总不好占这个便宜。
朱棣看了眼,勉强算是满意吧,这
次来总算是没有空手而归,还是有不少收获的。
只是......
想了下自己刚才看过的那一本本书,朱棣若有所思。
朱棣支使朱高炽道:“去再拿一本书来,你知道是哪本。”
朱高炽心中咯噔一下,强笑道:“爹说的是哪本书?儿有些不太清楚。”
“你不清楚吗?”朱棣转身与儿子对视。
朱高炽强撑着不让自己表现出心虚来,可面对亲爹锐利的眼神,还是免不了低下头去。
朱棣幽幽说道:“咱今天带你来,就没想过要隐瞒,你既然看到了,便不用再犹豫了,尽管去拿便是。”
朱高炽这下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动作终究是没能逃得了亲爹的眼睛。
期期艾艾的从书架上把那本《中华上下五千年》拿了下来,将其放在了那堆书上。
“不知道史书会如何写我?父皇他究竟是何用意呢?”
朱高炽心绪难平。
朱棣没管儿子的那些小九九,对李放一扬头,示意他过来结账。
看着那仿佛书山一般的书籍,李放有些头大,心疼钱倒是其次,他主要是发愁这么多书怎么带回去。
穿越这方法肯定不好在大街上施展,这次出来也没带车,要靠他们几个扛回去,那可费劲了。
李放付钱的时候开口跟人问道:“老板,你们这儿能不能送货上门啊?”
看了下眼前这帮子人,书店老板今天也是开了眼界了。
说话奇奇怪怪也就算了,行为举止还老拿腔拿调的。
可谁让人家花钱了呢?
“本来是没这服务的。”书店老板笑道,“可你们买了这么多书,也不好让你们提回去。这样吧,我开我自己的车,给你们拉回去!”
“那可就多谢你了。”李放道谢,手机上也点击了支付。
下一刻,支付到账的消息播报了出来。
书店老板开口说道:“你看留个地址吧,我一会儿给你们送去,或者谁留下看着点?”
李放几人互相看了看,好像也没多少人选了。
赵祯站了出来:“我留下吧,正好家中也缺些书打发时间,我再选购些。”
“你手里的钱还够吗?”李放问了一嘴。
在得到赵祯肯定的答复后,李放这才安心。
“行,那我就带他们再去别的地方转转。”李放点点头,示意朱棣他们跟自己离开。
赵祯主动站出来,朱棣他们自然不能没表示。
临走之前,朱棣拱手示意:“多谢,咱向来不欠人情,今日之事咱记下了,改日必有厚报。”
碍于旁人,朱棣没说的太详细,但在场的知情人都知道,他说的应该就是马匹交易的事。
在此事上,朱棣应该会做出一点的让步。
这就是意外之喜了,赵祯敛容回礼:“前辈言重了。”
“告辞!”朱棣一摆手,带着儿子们跟上李放。
目送朱棣等人离去,赵祯回身准备再给媳妇儿挑几本书打发时间。
书店老板好奇的问了句:“哥们,你们刚才那是什么情况?一下买这么多书,他说话还......那样,这是干嘛的啊?”
“啊!这个啊,你听我慢慢跟你说......”
圆谎嘛,赵祯已经很熟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