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赵祯和朱棣的交易
朱棣固然很讨厌大舅哥徐辉祖,连带着对大侄子徐钦也谈不上有什么好感。*6_妖~墈.书\罔′ ,唔?错·内¨容!
可他也不至于刻意去针对徐钦。
历史上徐钦被朱棣废黜爵位,多少还是徐钦自己被朱棣抓住了把柄。
永乐十九年,徐钦去新首都北京朝见朱棣后,又自己悄悄潜藏回了南京。
这下给了朱棣把柄。
刚刚迁都不久,朱棣正愁没人来立个典型呢,徐钦直接撞枪口上了。
魏国公的分量刚好足够震慑群臣,又是徐辉祖的儿子,还能让朱棣出口恶气。
几番因素叠加之下,徐钦这才倒了大霉。
不仅爵位没了,他本人还被朱棣打发去了凤阳,实在是憋屈。
但现在情况不同,徐钦毕竟年纪不算大,朱棣不至于跟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认真,更何况他还要顾忌徐妙锦和李放的看法。
顶多把徐钦作为一个牵制他们的手段。
在李放的好生安慰中,徐妙锦勉强安定了下来。
她自己倒是无所谓,可在这个世上,她没几个亲人了,不能不担心徐钦。
就在二人说悄悄话的时候,那边朱高煦的一声叫喊,再次将二人拉了回去。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朱高煦声音高亢,“若这些都是真的,还要我等武人作甚?区区火器而已,怎能有此等毁天灭地之力?”
若说那些武器视频对谁的冲击最大,那自然莫过于朱高煦了。
他最得意的就是自己的战功,最引以为傲的也是自己那纵横沙场的本事。
要是这东西能被轻易替代,那他还凭什么去争皇位?
更严重的是,他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充当炮火之下的炮灰吗?
倒是朱棣还算淡定,他虽然也是武人,但如今已经成了皇帝,打打杀杀不再是他要考虑的第一要务,他的第一要务永远是稳固自己的统治。
如果有了这些东西,那再征漠北,还会那么困难吗?
只是视频里那毁天灭地的威力,也着实令他疑惑,世间真的有威力如此巨大的火器吗?
朱棣对火器并非一无所知,相反,他还是明朝最早重视火器作战的皇帝。
永乐五年,朱棣设立了“神机营”,主要负责的就是火器的操演,日后的五征漠北中,神机营也发挥了不小的用处。
可就是因为了解,朱棣才会有怀疑,那些火器真的能发展到一击灭城的地步吗?
所以对朱高煦的放肆,朱棣只是漠视,他也听听李放的回答。!比¢奇,中¢蚊?王′ `更~芯·最`全.
听了朱高煦的,李放微微一笑,迈步走了过去:“你觉得这是假的?那你倒是说说,哪里假了?”
将平板递到朱高煦手中,李放紧盯着他:“你可以仔细看看,看看哪里有疑点。”
朱高煦僵硬的接过平板,看着屏幕上还在播放视频,他说不出话来。
疑点,要是真有疑点,朱高煦不早就点出来了吗?
正是因为太过于逼真,这才让他这么破防的。
朱高煦无话可说,但他可不是个心甘情愿吃瘪的主,看着李放脸上那讽刺的微笑,他脸上青一块红一块的,眼瞅着要翻脸。
对李放动手,这会儿他没这个胆子,但这个平板恐怕是保不住了。
知子莫若父,朱棣先一步夺过儿子手中的平板,然后看了半天:“这些东西你能弄到手吗?尤其是那个叫什么导弹的东西。”
李放不知道自己的平板在生死之中走了一遭,闻言反问道:“你觉得我可能弄得到吗?难不成你们那边发明了这么厉害的东西,会散播到民间?”
虽然知道希望不大,但李放如此回答,朱棣还是有些失望。
“那你能弄到的最大威力的火器是什么?只要有,你要什么咱给什么。”
“咳咳!”
这时,一旁的赵祯忽然干咳了一声,打断了二人。
冲着朱棣露出一个歉意的笑容,赵祯将李放拉到一旁:“我有个想法,你帮我参谋一二,看看是否可行。”
二人商议了好一会儿,朱棣都等的不耐烦,两人才再次走过来。
朱棣眼睛一眯,开口询问:“咱跟你做交易,好似与大宋无关吧?仁宗陛下这是为何?”
李放耸耸肩,示意朱棣去找赵祯谈。
赵祯笑了笑:“永乐帝不必如此,直呼我名就可,叫庙号还是......”
当着活人的面,叫他的死后称号,确实有些地狱笑话了。
朱棣打量了下赵祯,改口问道:“赵官家,关于这火器,难不成大宋有?”
“我大宋巧匠无数,幸得指点,如今已经研发出了不少先进的火器,若是永乐帝有意,我大宋倒是可以大明做个交易。”
朱棣眉头一皱:“你们这所谓穿越,大概持续了多久?”
在朱棣看来,赵
祯是宋朝,还是北宋,那火器水准应该比大明要落后不少的。
可赵祯既然这么说,那就意味着,他有信心,他大宋生产的火器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如此,岂不意味着,自己的大明在军备上,已经被大宋落在了身后?
这让一生要强的朱棣如何能忍?
况且,其中还有不小的隐患。~小_说.C,m\s~ +已_发¢布*醉,歆+彰_結/
李放这带人穿越的手段神鬼莫测,朱棣不知道还有什么限制,看他和赵祯那相交甚密的样子,要是二人对大明有什么想法。
想起视频中展现出的火器手段,朱棣心底一阵发寒。
不过他这是完全想多了,李放和赵祯自己一脑门官司还没解决呢,哪里有精力去搞什么跨时空殖民,两人压根没往那边去想。
所以,对朱棣的问题,二人老实的回答了:“前后大概也就数月有余吧,怎么了?”
“数月......”
朱棣安心了不少,这么短的时间里,应该不至于被拉开太大的差距。
看李放那样子,以他平民的身份,在这个所谓的现代社会,恐怕也拿不出自己要的大量火器,和大宋交易确实也是必行之举。
略一思考后,朱棣抬头:“不知赵官家想要我大明何物?”
赵祯见朱棣松口,精神为之一振,脱口而出一个字:“马!”
随后,他又赶忙补充道:“良马,我要良马的马种!越多越好!”
是的,赵祯灵光一闪,决定主动站出来,为的就是良马。
哪怕现在有了李放的支援,赵祯能动用的力量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但将来要平西夏、讨辽国,还是少不了骑兵的助力。
若是没有骑兵,火器再厉害,也拦不住一心避战的敌军。
至于北宋自己的马政,只能说是前人挖坑,后人填了。
在北宋立国之初,北宋军中战马的保有量还是很乐观的,否则也支撑不起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的南征北战。
《宋会要辑稿》记载:“凡京城诸州饲马兵校一万六千三十八人,坊监及诸军马二十余万匹。”
除了官方力量,北宋也鼓励民间养马,由官府出面收购。
由于战事频繁,官府需求旺盛,因此民间养马风气极盛,仅一县之地就能蓄养马匹达三千多匹。
而且其质量也丝毫不逊色于官马。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为了北征,官府能一次性在民间购置十几万马匹,以填补前线的战马缺口。
《宋史》中有载:“中使赵守伦优给价和市在京及诸州民间私马,于是得十七万三千五百七十九匹。”
这些都证明了,在宋初,北宋在马匹问题上基本没遇到过太大的困境。
那为何在北宋中后期,宋军就开始以步卒为主,再无大型的骑兵调动呢?
有人会将此归咎于唐朝灭亡时,丢失了西北的养马地造成的。
可这却没什么说服力,无法解释北宋初年,那些大规模的马匹调动。
究其根本,北宋的马匹匮乏,不是天灾,更多的是人祸!
自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休战,但依旧面临着巨大的国防压力,军事开支剧增。
或许是由于某人的灵机一动,北宋朝廷做出了一个令人窒息的决定。
反正他们也没想着收复燕云十六州,那还留下这么多马匹作甚?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记载。
大中祥符五年三月,帝谓宰臣等曰:“牧马数,亦当岁较其耗登。诸蕃马月奏其数,但无比较。且以去岁所奏比日近奏数,约少二万。”
宋真宗对宰相们表示,自己发现今年的马比去年少了大概两万匹,这是怎么回事?
应该说,这个时候的宋真宗是有问责的意思的。
两万匹马,在古代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或许比两万人还要重要。
国家的重要资产,军中的利器,怎么能这么不明不白的没了呢?
而对于皇帝疑问,制置使陈尧叟是这么回答的:“盖已给诸军矣。亦虑去岁遇雪,马有死损者多。自前牧马虽经冬,不给刍膏。臣近已指挥坊监,如遇雪,有妨牧,则量给之。”
大概、可能、也许是送到军中去了。
这就是北宋朝廷中分管马政的官员给皇帝的回答,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还真就把皇帝糊弄过去了。
换做现代,就好比军中丢了几辆坦克,分管的军官回答,可能是调到别处去了。
分明透露着一种荒诞。
但这就是北宋朝廷!
就这还没完,时间再往后走。
到北宋真宗天禧元年,八月十八日,北宋负责马政的牧制置使上奏,请以十三岁已上配军马估直出卖。
意思是要把十三岁以上的,已经配过种的老马卖掉。
对于这个提议,历史记载,宋真宗从之。
如果说这里还算
正常的话,下面的记载就令人揪心了。
二十七日,帝(宋真宗)谓宰臣等曰:“如闻诸处牧地,近缘蝗旱乏草。昨经大雨,皆复生,不妨蓄牧。”
就在当月的月底,宋真宗听说养马的牧场下了大雨,之前被蝗灾旱灾影响的牧草都长出来,很方便畜牧,因此十分高兴。
可在这个时候,向敏中上奏道:“所议减省马,若止令市十三岁已上者,必虑其数无多耳。况今国家马数倍多,望广令出卖。”
他的意思是,之前说卖掉十三岁以上的老马,但只卖这些还是卖的太少了。
反正现在国家马匹数量极多,不如干脆多卖点。
对此,宋真宗没有第一时间答应。
再加上有其余大臣的反对,此事就暂且搁置了。
可搁置归搁置,宋真宗可没彻底否决这个提议。
于是,没过多久,向敏中再次上奏:“近岁边陲彻警,兵革顿销。然诸军战马尚未减数,颇烦经费。望加裁损。”
因为宋辽停战,庞大的军费开支就成了负担了。
养马可比养人要贵的多了,这在那些中枢宰执眼中,实在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于是这次,宋真宗没有再拒绝。
帝曰:“已令内中精选止留近上等第马,其余令民间货卖,定价闻奏。”
北宋嫌自己军中战马太多了,于是开始往外发卖了。
这让北宋后期的将领们看到,不知会作何感想。
而对赵祯来说,有了历史资料在,对北宋的种种弊病,他已经是了如指掌了。
可要支撑改革,只有吕夷简这个宰相的配合还不够,还需要一样东西。
那就是威望!
皇帝是乾纲独断的,可这份决断是需要能力来支撑的,目前来看,赵祯没有这份让群臣束手的威望。
对他来说,获取这样的威望,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主动打赢一场战争。
让谈战色变的群臣看到,现在这个皇帝和上一任皇帝不一样!
所以,赵祯需要马,尤其是品种优良的种马。
这种东西,西夏和辽国自然不会卖给他。
即便是走私,十几乃至几十匹的种马改变不了现在马政崩坏的局面。
所以,赵祯想到了大明。
这会儿距离西夏正式立国还有几年,现在开始准备还不算晚。
而养马的人选,赵祯也已经选好了,范仲淹出镇西北,正好可以负责当地的马政,有这位在,想来马政就不会如历史上那般崩坏了。
日后北征辽国赵祯也就更有底气了。
“良马?”朱棣瞬间就明白了赵祯的意思。
抬眼观察了一番表情激动的赵祯,朱棣意味深长的说道:“看来赵官家是不满意‘仁宗’这个庙号,想要彰显武德了?”
“永乐帝不必讳言。”赵祯笑了出来,“历史上我大宋武备松弛,朕自然知晓,如今正是要锐意进取,一扫颓势!靖康之耻,绝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