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开了眼的朱家父子

赵祯这般自信,他的态度也感染了朱棣。¨我-得¨书+城? ′首·发,

“连这样的年轻人都有这般改天换地的气势,我还担心什么呢?”

心中如是想着,朱棣精神为之一振。

不就是两个儿子相争不下嘛,不就是后辈儿孙不肖嘛,难道还能比北宋的结局要烂?

“唔!”

朱棣眼神忽的一凝:“叫门天子比起二圣北狩来,也不遑多让吧?”

不过,好在大明的情况比起北宋来要简单的多了。

北宋那是自上而下的制度问题,而大明只需要继位之君不乱搞就行了。

片刻之后,朱棣收回了纷飞的思绪,开口说道:“壮哉!既然如此,那咱就不推辞了,只要赵官家的火器好用,马匹要多少有多少!”

对于此时的大明来说,良马是不缺的,能借此弄到更先进的火器,顺便还能跟赵祯结个善缘,可谓是一举两得。

“不知到时该如何交易?”朱高炽开口询问。

对他来说,国家大力发展火器,自然是有好处的。

火器一旦普及开来,就能最大程度上消弭将领的个人能力在军中的影响。

起码不会像之前那样,一个良将能在军中一呼百应。

于公,这对巩固他们朱家的统治很有帮助;于私,还能限制一下老二在军中的势力。

公私两便,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他问出了那个最关键的问题,要怎么交易呢?

先不说交易方式的问题,只说定价都不好定。

两个朝代隔着不同的时空,火药和马匹又不是常规的货物,就算是以物易物,也没法定下一个额度。

谁知,赵祯却早有准备。

他微微一笑,开口回道:“此事易耳,我今日回去便即调拨工部这些日子的存货,明日先行送往大明,贵方可自行试用以便估值,此举足可示朕之诚心!”

“想来,永乐帝不会让我这晚辈失望吧?”

赵祯他有恃无恐,以他和李放的关系,若是朱棣敢黑了他的货物,那他从此就别想从现代得到任何消息和物资了!

宋朝、明朝,说起来是两个朝代,但对李放来说,统统都只是古代罢了。

是他们这些古人需要李放,而不是李放需要他们。

唯一李放感兴趣的,也就是钱财了,可宋朝的钱和明朝的钱并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如果朱棣敢在这种问题上动手脚,那赵祯就有把握劝说李放对朱棣的大明展开封锁。

反正又没有什么利益相关。/鸿′特¢晓\说,网? ′首/发?

再者说,赵祯不相信,朱棣偌大的名声,会真的拉下脸来黑自己那点货物。

与火药相比,还是马匹这种东西更重要。

听了赵祯的话,朱棣面色微动,认真的看向赵祯,发现他并不是在说笑。

“前辈......”

朱棣重复了下赵祯的话,而后哈哈一笑:“若说前辈,赵官家才是咱的前辈吧?在咱那里,宋仁宗可是几百年前的老前辈了。”

赵祯相当谦虚:“我初掌权柄,永乐帝年长,为君之道上还需向永乐帝学习。”

朱棣暗暗点头。

而后他示意两个儿子说:“你二人空活许多年岁,比之赵官家却远甚,日后当戒骄戒躁,向人家多学学!”

朱高炽不敢怠慢,起身行礼:“在下受教了。”

哪怕没有这档子事,宋仁宗在朱高炽这里就是学习的对象,大家都是仁宗,总有相通之处。

与之相对的,朱高煦就兴趣不大了,他的路子和赵祯完全不同。

碍于亲爹的吩咐,朱高煦才懒懒散散的拱了个手,显得很没诚意。

弄完之后,朱高煦迫不及待的追问道:“那火药要如何送去我大明?一次至少要弄来百余斤吧?难不成要派人押送?”

他急于弄清楚现在火器的威力,好做应对。

这时,旁观许久的李放站了出来:“你们两家交易之事就交给我吧,正好我也想试试,我一次究竟能带多少东西穿越。若是你们不嫌弃,我也可以帮你们两家当个保人,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如何?”

对此,两边自然都没有异议。

双方磋商了一些细节后,算是初步敲定了交易的事。

不过由于朱棣和赵祯都没带符玺,所以签订国书什么的自然就只能延后了。

搞的差不多了,李放还给他们开了瓶酒,以作庆祝。

喝酒过后,时间也眼瞅着到了中午。

李放看了看手机,十一点多了,他开口询问朱棣:“你看,我们是直接去吃午饭,还是说你先去微服私访一番,然后去吃饭?”

“到了午膳之时吗?”朱棣想了下,“如此正好,先去民间走走看看,咱真的很想知道,你小子口中为之自傲的盛世究竟是何模样。”

说走就走,既然朱棣想

看,那李放就给他看个够。

留下武媚娘守家,李放将几个古人一起带了出去。

如今,炎夏已经到了尾声,天气已经不像之前那么燥热了,走在巷子里,时不时还能感受到远处吹来的风。

打量着道路两旁的建筑,朱高煦目露不屑:“只是如此?这样也敢称盛世?”

前面说了,李放这里是老城区,房子多是十几年前盖的,在当时或许算是好房子,但在现在看来确实破旧了些。*咸¢鱼_看^书¨ !哽·薪`醉_哙+

在朱高煦看来,这不就是李放在吹牛吗?

可在识货的人眼中,这才更能说明问题。

听到儿子的话,朱棣冷冷呵道:“闭嘴!丢人现眼的玩意!”

朱高煦拳头一握,然后又颓然的松开,负气般的落在后面,慢慢跟着。

朱棣也没管他,而是表情凝重的说道:“老大,你觉得如何?”

朱高炽谨慎的回道:“回父,回爹的话,若是此世百姓皆是这般,想来李先生口中所言盛世,怕是不虚。”

在二人的观察中,周围的房子虽然略显陈旧,但大体上还是完好的。

而且建筑材料,一望可知,都是一种类似石料的东西。

这本来不算什么,可这些房子的主人却昭示着,这地方就是一个个普通百姓的居所,不是什么富裕人家。

这就很厉害了。

在古代,哪怕是首都,也免不了存在居无定所之人。

可就朱棣父子这一路观察来看,别说乞丐了,连一个衣着稍微不体面的人都没有。

这在大明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且不说底层乞丐,哪怕是许多平民,想有什么体面的生活也是一种奢望。

经常性的,一家人只有一件还算齐整的衣服,谁出门谁穿。

这真不是段子。

至于住房,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已经是难得了,至于坚固能御寒的房子,那更是大多数普通百姓难以企及的东西。

明朝谢肇淛的随笔札记《五杂俎》中就记载:京师乞丐,多于商贾......每当三二月,饿莩载道,惨不忍见,良以受一冬寒气,至春暖泄发而死。昔人有言,京师无隔年乞丐。

寥寥数笔,就揭开了大明治下最悲惨的局面。

堂堂大明帝国的首都,每到二三月份就饿殍遍地,多有乞丐冻死。

这对现代人来说,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甚至传出这样的话,京师无隔年乞丐。

一个乞丐,在国家的首都,竟然连一年都难以度过,这其中的悲惨,不言自明。

朱棣不是什么长在深宫里的皇子,在他出生的时候,天下还在用元朝年号。

从元末乱世中成长起来,又被朱元璋委以戍边重任,朱棣绝不是不识民间疾苦的人。

正是因为知道百姓们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在看到现代普通人的生活时,他才会如此震撼。

在李放的带领下,他们深入街头巷尾,观察众生百态,真切的认识到了两个世界的巨大差距。

时间长了,连朱高煦这个原本迟钝的人也看出问题来了。

抬头看了看,亲爹和老大还在前面默不作声的行走,时不时打量一下周围。

他们能存住气,朱高煦可忍不了。

“喂!”朱高煦不客气的伸手搭在李放肩上,“你之前说这里都是普通百姓?这座城也不过是一四线城池?这话,不会是诓骗我们的吧?”

另一只手指了一圈,朱高煦态度很不好:“如此这般,也能是平民?”

周围百姓闲适富足的生活,明显刺激到了朱高煦的情绪,他急于通过否定李放的说话,进而去影响朱棣的决策。

最好,将之前谈的那什么火器缓一缓,让他能有功夫想好怎么应对。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稀里糊涂的被李放带来,又经受一堆乱七八糟的信息冲击,弄得他整个人脑子都快不够用了。

李放瞥了他一眼,肩膀一动,将他的手给抖掉。

“哼!”

冷哼一声,李放继续前进,没搭理他。

“嘿,你小子......”

朱高煦自然不是什么好脾气的人,见状就要上前拦住李放。

见情况不对,朱高炽来不及看朱棣的态度,先一步呵斥道:“二弟!”

朱高煦动作为之一顿,但下一刻还是继续朝着李放而去。

最终还是朱棣说话最有用:“你要是再犯,回大明之后就给咱滚去云南!”

朱高煦脸色阴晴不定,但到底还是没敢试试朱棣的决心,默默的将手收了回来。

李放朝后瞥了一眼,嗤笑一声:“还好你们开口的及时,再慢一步,他这辈子都别想来我这儿了!”

朱棣顿了下他,见老二老实了下来,缓缓开口问道:“你说的是不是就是上次将我送回大明的手段?”

“没错!”李放也

不心虚,极力夸大自己能力。

“实话跟你说吧,不管在哪个朝代,只要我心念一动,随时都能穿越。”看着朱高煦,李放恐吓道,“要是有人想对我下手,我随便选个正在打仗的朝代把他往里一扔,这辈子都别想回家了!”

“你......”

朱高煦刚要发火,整个人就被朱高炽给按下了。

别看朱高煦魁梧有力的样子,可一时还真被朱高炽给压制了,只能说体重大还是有体重大的优势的。

对于李放的那点小心思,朱棣可谓是洞若观火。

对此,他虽不太相信,但也没细究,反正目前为止,朱棣还不觉得李放会是什么威胁。

这个人太好懂了。

“老二方才无礼,咱替他致歉了。”朱棣随口一说,然后继续询问道,“不过,他刚才说的,也是咱想问的,你确定没有唬咱?这里果真只是普通百姓?”

“不然呢?”李放肩膀一耸,“我恐怕没有这个能力动员这么多人,就为了骗你吧?”

这一点,朱棣还是认可的。

如今年近半百,朱棣自认眼光毒辣,世间恐怕没几个人能在自己面前演戏骗过自己的。

那如此说来,李放之前所言八成也是真实无虚了。

这时,朱高炽指着远处的高楼问道:“那里是什么所在?难道在先生这里,这般高楼,随意一座城内便能建造吗?”

一行人也转悠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时间也差不多了。

李放听他问出来,干脆决定道:“既然大家这么好奇,那咱们就过去看看,顺便我请客吃饭,为诸位接风。”

“那里竟然是一处酒楼?”

朱棣看着远处的高楼,面露疑惑,如此高的楼宇,不逾制吗?

看李放那样子,这样的楼在现代好似是极为寻常之物。

越看,朱棣的心情就越是沉重。

作为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君主,真切的感受到两个世界的差距后,一股无力感不可避免的涌上心头。

如此大的差距,他要如何才能赶上?

至于说认命?

或许永乐末期的朱棣会认,但现在刚登基不久的朱棣,正要有一番作为的时候,如何肯甘心?

“咱必须要更了解这个现代社会!”

朱棣心中暗暗下定了决心。

穿街过巷,一行人走出了街巷,正式接触到了外面不同于巷子里的繁华。

这些个古人自是又一番惊叹。

赵祯忽然凑到李放身边悄声问道:“当初我刚来时,也是像这般没见过世面吗?”

看到朱棣他们一家子那样,赵祯不由得想起了自己。

“你说呢?”李放嘴角微微勾起,眉头一扬示意道,“当初,你还未见得有人家淡定呢。”

顺着李放的眼神看去,在已经目不暇接的朱家兄弟中间,是表情淡然的朱棣。

虽然也在打量着周围的环境,但明显比两个儿子要淡定多了。

“果然不愧是永乐帝,这份养气功夫就是我学不来的。”赵祯微微颔首表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