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7章 乱世牛市

永乐十二年九月初三,金风初至,吴淞江面波光潋滟,薄雾轻笼,掩映着淞北新區混凝土高楼的雄伟天际线。上海自宣和五年开埠,短短八年,已从盐碱荒滩蜕变为明国经济、文化与科技的核心枢纽。

此刻,震旦大学迎来第二届招生,金陵至上海铁路开通,「沧海龙吟号」蒸汽船横渡太平洋归来,三重喜讯掀起市场狂热,上海滩的繁荣再度掀开新篇章。震旦大学位于松江东郊,校园白墙黑瓦,玻璃窗映着秋阳,群言馆与知新阁间书声朗朗。第二届招生如火如荼,共录取八百余人,较首届翻倍。其中,旧宋秀才九十人,余为明国各地新式中学毕业生,涵盖工科、财政、宪制、造船、农学与新设的医学系。

震旦大学南门前的石板路早早被踩得发亮。u2028今日是第二届招生入学之日,校门口早已排起长队,有身着棉布长衫的寒门学子,也有骑马而来的富家子弟,甚至还有几名身着波斯长袍、头戴红纱的胡商子弟,正兴奋地指着校门上的「震旦大学」四字议论纷纷。

校门外,几名报童挥舞着最新的《金陵日报》,高声吆喝:

「号外!号外!震旦大学今年扩招至八百人!博士制度明年试行!」

「蒸汽船‘沧海龙吟号’横渡太平洋归来在即!南高丽江华租界已设商站!」

人群哗然,有人惊呼,有人摇头,更有人攥紧拳头,眼中闪烁着渴望的光芒。

校门内,校长赵如松身着灰布长袍,站在台阶上迎接着新生。他身旁,教务大臣李清照正与几名教授低声交谈,目光时不时扫向校门外的长队,唇角微扬。

「今年的学生,比去年更不同了。」李清照轻声道。

赵如松点头:「寒门子弟多了,胡商子弟也多了……明国的学脉,总算能真正‘通天下’了。」

校门口,红纸告示写着「永乐十二年入学须知」,新生鱼贯而入,灰蓝制服在秋风中猎猎作响。新生中,一名来自厦门的少女林婉清引人注目。她出身渔户,凭明州中学正榜第一考入医学系,手持《人体解剖初阶》,眼神坚毅。另一边,旧秀才张文远,三十岁仍苦读《宪制概论》,誓要从科举士子转型为国会参事。

开学典礼在健行堂举行,校长赵如松致辞:「震旦之志,在于点燃明国未来。诸君无论出身,皆为大明公民,肩负天下之重。」

九月初九,金陵至上海铁路全线开通,途经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全程六百余里,设十二站,由四列蒸汽机车牵引,每日往返运客五千人次。通车典礼在上海南市站举行,市长袁正与工务大臣祖书林亲临剪彩,数千市民围观,孩童挥舞明教旗帜,欢呼「陆地龙舟」。

与此同时,上海火车站(位于华亭南市码头旁、今川沙镇位置)更是人山人海。

车站外,车头悬挂着红绸彩带,车身上漆着「苏常铁道」四个大字。

铁路以马鞍山钢铁厂生产的钢轨铺设,车厢由舟山工匠打造,内设木椅与玻璃窗,舒适远超旧式马车。首班车从金陵雨花台站出发,沿秦淮河蜿蜒东下,途经丹阳稻田与太湖渔港,一日一夜抵达上海。沿线商贾惊叹:「昔日步行十日,如今一日即达!」苏州丝商当即签约,将织锦运往上海外滩,次日便销往南洋。

首批乘客已开始登车,有商人、有官员、有农人,甚至还有几名外国人——波斯商人阿布杜勒正兴奋地对着同伴比划:「从金陵到上海,以往要走半个月,现在只要一天一宿!这速度,比波斯王的飞毯还快!」

站台上,袁正与铁路总工程师汤铁牛并肩而立,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点头笑道:「这条铁路,不仅是商路,更是大明的血脉。」

汤铁牛捶了捶铁轨,笑道:「再过两年,蒸汽机车改进复胀结构,速度还能翻倍!」

铁路开通当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内人声鼎沸。「苏常铁道」股票涨停,带动「舟山海运」与「北俱开发」概念股飙升。交易所门前,商贾挥舞单据高喊:「铁路一通,江南一统!」一名波斯胡商低语:「明国之轨,不止运人,亦运未来。」

然而,最令人震撼的消息,还未完全传开——「沧海龙吟号」已横渡太平洋,抵达南高丽江华租界!

这艘最新型号的铁壳机帆船,自正月从金陵燕子矶出发,经北海道、北冥大荒,最终穿越风暴肆虐的白海探访从未有人去过的北俱芦洲,又历经五十九天逆风逆流横渡北太平洋,成功抵达南高丽江华租界!

虽然尚未返回明国本土,但消息已通过商船传至上海,瞬间引爆市场——

「舟山海运涨停!」

「北俱开发涨停!」

「苏常铁道涨停!」

证券交易所内,数十名经纪人挥舞着手中的票据,扯着嗓子呐喊:

「买进!买进!‘沧海龙吟号’带回的不仅是商路,更是整个太平洋的财富!」

「北俱开发股票,今日必翻倍!」

「‘苏常铁道’再涨三成!」

「‘舟山海运’有人抛售!抛售!」

「谁在抛?谁在抛?」

经纪人挥汗如雨,有人狂喜,有人绝望——

「我借了五百两银子买股票,今日翻倍,明日就能买下整条街!」

「可若明日跌停,我这条命就完了……」

更有狂热的股民直接闯进银行,要求兑换银票,准备押上全部身家——「借我五百两!我要买‘舟山海运’!‘沧海龙吟号’都回来了,下一步肯定是征服北俱芦洲!」

外滩的酒馆、茶楼、戏园子,今日全部爆满。

「听说了吗?‘沧海龙吟号’带回了南高丽的人参、毛皮,还有……一个惊人的消息!」

「什么消息?」

「他们在东海之外看到了另一片大陆!比一百个高丽还大!」

众人哗然,有人拍案而起:「大明,要成为真正的海洋霸主了!」

码头外,百姓翘首以待,商船灯火映江,宛如星河。明海商会发布公告:「‘沧海龙吟号’携北俱芦洲矿藏与海图归来,证明蒸汽船可破万里风浪。」「北俱开发」股票随之涨停,投资者争购,预见明国将开拓海外殖民地。

船长王大虎在江华租界接受《明报》采访:「此船不惧风暴,锅炉日夜运转,较传统风帆快五倍。未来可直航天竺、波斯!」胡商闻讯,纷纷赴明海银行兑换银钞,欲投资蒸汽船队。南市大食街的阿拉伯商人哈桑·卡迪感叹:「明国之舟,已非人力可及,吾辈当学其技。」

铁路与蒸汽船的利好消息点燃上海滩热情。外滩茶肆内,商贾热议:「铁路连通江南,货运一日千里;龙吟号破海东行,财源滚滚而来!」股市交易大厅人头攒动,「苏常铁道」单日成交破百万贯,创开埠以来纪录。明海银行行长钱玉忙于调度银库,笑称:「挤兑风波已过,如今存银反涨三成!」

市民士气高昂,码头工人哼唱《浪奔浪流》,街头摊贩推出「龙吟炊饼」,以船形面团佐海盐,寓意乘风破浪。震旦大学的学生自发组织「铁路与海洋」辩论会,探讨蒸汽技术对明国的意义,童瑞香慷慨陈词:「钢轨与蒸汽,将让明国从江南走向四海!」

然而,暗流未息。金兵虽暂退据淮北,但瘟疫谣言犹存,部分士绅私下囤粮,担忧战火重燃。警督卞五儿加派巡逻,严查码头可疑船只,确保铁路与港口安全。陆朝西在明海商会叮嘱:「盛世之下,勿忘危机。」

九月十五,方梦华自金陵乘首班蒸汽火车抵沪,视察震旦大学与南市码头。她步入群言馆,聆听新生朗读《海洋地理学》,随后登上外滩瞭望台,俯瞰吴淞江。袁正陪同,低声道:「上海已成明国心脏,铁路与龙吟号为其血脉。」

方梦华轻笑,目光深远:「铁路是骨,蒸汽是魂。十年之内,大明之船将泊于每一片海,震旦之才将遍布每一座城。」她顿了顿,指着江面:「金虏可凶暴一时,然唯有科技与民心,方能定千秋。」

远处,金陵方向,一艘快船正破浪而来。

船头,一名信使手持密信,高声呐喊:「‘沧海龙吟号’已启程返航!三日后,抵达上海!」u2028「方首相亲笔书信,随船带回!」

瞬间,整个上海沸腾!

夜幕降临,上海灯火通明,外滩高楼与铁路车站交相辉映。震旦大学的知新阁内,学生挑灯夜读;码头上,「沧海龙吟号」的归航旗帜迎风招展。上海,这座明国的璀璨明珠,正以无与伦比的活力,书写乱世中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