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经筵日讲
“哦?你说这啊,这有何难言的,明说即可,崇祯朝总裁是何人?按修书名单,按例升授即可。”朱慈烺恍然大悟,不由得苦笑道。
“禀陛下,崇祯朝是由前阁老,王铎王大人主持的,不过,甲申国变后,王大人前往军中,就由管学士主持了。”
“嗯。。。这样吧。升管学士为众议院院士或外放江西巡抚,你们转告管学士,让他自己选一个吧。至于王师傅,以后再说吧。”
“转院士为正五品,刚好升一级,转巡抚,就加右佥都御史,升三级外放,刚好符合外放成例,看管学士自己如何选择吧。”
京官外放一般都会升级外放,从两级到四级不等,而外官入京官,相应的,也会降级二三级不等,如布政使司,从二品地方大员,回京后一般任三品职务者属平常。
“额。。。敢问陛下,院士乃何职?”侯恂愕然问道。
“哦,忘记告诉你们了,朕已经命黄师傅组建众议院了,就是上次朕提议的重修律法的事儿,如今衙门也修建差不多了,应该很快就能用了。”
朱慈烺这哪里是忘了,很明显就是故意没告诉他们啊。
“陛下,上次臣就想问陛下,这修律一事,几年时间足矣,如此临时性差事,专门建造衙门是否不妥?”樊一蘅问道。
“没什么不妥的,朕意定名为众议院,以后长久保留,与时俱进,实时更新律法。”然后,朱慈烺将大致的规划方略又给阁臣重述一遍,他们这才知道,以后,又要多一个衙门了。
“这。。。陛下,如此是否会造成沉冗?不利于国家财政开销啊。”
“呵呵,这不存在,几十个高级史官罢了,朝廷负担的起。如此既能为律法完善,建立秩序,又能解决翰林体系的缺失,利大于弊。”
“陛下圣明。”见朱慈烺心意已定,他们也没再反对,衙门都建好了,反对有什么用?再说,修律的事情,朝会上已经论过了,再说无益。
左右不过一些无权的虚职罢了,刚好能调一些门生回朝,外面哪有京官好啊。
“那经筵和日讲的事情?”
“额。。。这个嘛。。。”朱慈烺沉吟起来,这是翰林院的一大热门项目,经筵讲师,既是身份的彰显,更是才学的闻名。
而且,这是接触皇帝的绝佳机会,最起码能混个脸熟,在皇帝心中挂名不是?要是讲得好,得到皇帝认可看重,那更是飞黄腾达,不在话下。
崇祯就非常喜欢儒学,喜欢翰林讲学,讲解经义,讲解典故,讲得好的,如魏藻德,快速博得崇祯好感,十三年进士,十六年就入阁了。
别人三十年的路,让他三年就走完了,简直如同坐火箭一般,由此可见,经筵对翰林的机会,有多大的诱惑力。
可惜,朱慈烺具有现代人的通病,学不进去古文,不过,由翰林官员翻译讲解,通俗直白的讲述其中含义和各种典故故事,倒也不算太难接受,就当听故事也还可以。
朱慈烺思索半晌,方道:“也不是不行,不过,朕忙得很,没父皇那么多时间天天搞,这样吧,先恢复经筵,频次增加一下,每季一次。”
“日讲的频率,则大可不必这么高,朕已成年,日讲以后留给朕的儿子吧,朕每月开讲两次就行了,暂定为十五,三十下午。”
“陛下圣明。倡导文风,必然大甚。”
“不过,朕也有要求,日讲官由修撰以上官员轮流充任,侍书也要编修和检讨轮值,经筵规矩不变,六部九卿都可参加,定于每季最后一日。”
“日讲由翰林院开讲,众议院无事者可旁听,阁臣无事者也可旁听。另外,经筵单讲太过乏味,当由朕出题,由翰林院选择观点,朝中百官皆可报名选择相对观点。”
“正所谓,树不修不直,理不辩不明,翰林院具为文曲星转世,皆是当世大才,文坛佼佼者,又有先选观点之便利,当为守擂者,接受其他百官报名辩驳。”
“辩论,当有理有据,引经据典,不可人身攻击,胡搅蛮缠,以理服人,当为典范,若成,当为一大盛事。”
“陛下圣明,此议倒是颇为有趣,以前有翰林大儒讲经,经筵上也有质疑者,但并无准备,往往三言两语便可摆脱,此议让双方提前准备,到时必然精彩。”吴牲点头笑道。
“正是,臣听陛下一言,都有些迫不及待了。哈哈。。。”樊一蘅显然也很感兴趣。
“陛下,不知道臣等,可否参加?”李邦华笑问道。
“你们啊,你们就算了,一个个都是位极人臣,已居相位了,何必还跟后辈争风头,朕这是给他们展现的机会,搭建成名的平台,你们都是大明柱石了,还需经筵辩才扬名不成?”朱慈烺无语道。
“哈哈。。。陛下抬举臣等了,臣等倒不是想要扬名,实是颇为意动,技痒难耐罢了。”
“这样吧,若是辩得无人再问,每个阁臣可以有一次发难的机会,也就是说,你们只可以接一句疑问,若是能有理有据的答出,你们则不允许再对新的辩词质问或者对之前的其他观点质问。”
“臣等谢陛下恩典,若是有机会,臣等倒是想尝试一二。”
“有兴趣就行,另外,日讲的内容,朕也要有所规定,要规定一些范畴,不怕几个阁老笑话,朕听一些老学究似的经义,难以入脑,还是讲些有趣的才是。”
“譬如一些有趣的典故、史记,人物列传等等,朕倒是有兴趣听听。日讲的内容审核是阁臣本职,朕的要求你们要把把关,别到时候朕听的睡着了,岂不成了朕不学无术,闹成笑话。”
“呵呵,陛下放心,既然陛下有所要求,臣等自当按照陛下的要求准备讲本,臣听那些无聊的经义,有时候也挺无趣的。”侯恂笑道。
“哈哈,既如此,那就劳烦诸位阁老安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