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翻墙阁老殷正茂:五万两银花出五百
高拱的《病榻遗言》逐渐从京师书生士子们的嘴边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哪条胡同的勾栏女身姿曼妙、眸子勾人,哪家酒楼又添置了新菜新酒新游戏,以及哪位风流文人又新出了歌颂穷书生与狐妖精怪爱情的大作。
腊月,一直都是书生士子们拜谒名流、吃喝应酬、休闲娱乐的放纵时期。
一些家境殷实的书生士子,今日花街,明日柳巷,结交着一群又一群同道中人。
很难想象,这些人走入仕途,是否真的能够夙夜为公,倾心为民。
当然,也有刻苦好学者。
一些穷书生苦读到深夜后,还不忘拍着胸脯,对着月亮发誓:“待吾日后科举高中,定要像沈部堂那般,为天下百姓吃饱肚子而努力!”
目前,沈念这句“让天下百姓吃饱肚子”在民间的流行程度,已不亚于杜甫老先生那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乃天下士大夫的终极理想。
至于谁是真心实意地以此为仕途理想,谁只是喊一喊口号显得自己心怀鸿鹄之志,那就不得而知了。
……
腊月初五,天蒙蒙亮。
沈念因有公事需要处理来到了户部衙门。
他穿过前庭,刚走到右侍郎厅前,便看到内阁阁臣兼户部尚书殷正茂提着官袍朝后庭狂奔而去。
其速度非常快。
就像是去抓贼,再形容得精准一些,更像是去捉奸。
“殷阁老!”沈念喊道。
可惜他喊出声时,殷正茂已经消失在前方拐角处。
沈念甚是好奇,不由得快步跟了过去。
当他来到后庭东南角时,看到六十六岁高龄的殷正茂借助竹梯,正坐在墙头,马上就要借助墙外的竹梯翻过去。
竹梯下,有两名胥吏扶着竹梯,一脸担心。
沈念不由得一脸疑惑。
堂堂内阁阁臣、户部尚书,有门不走,竟然要翻墙。
“殷阁老,有危险!一大早的,为何要翻墙?”沈念高喊道,然后快步走到墙下。
殷正茂看到沈念,不由得面带兴奋。“子珩,速速翻墙,你腿脚快,先行前往钦天监,私下告知钦天监监正杨宏亮暂时不要将奏疏呈递到禁中,待老夫见到他再说!”
“先别问理由,速去!速去!”殷正茂一脸认真,然后朝着一旁挪了挪,为沈念留下骑墙的位置。
沈念不再发问,当即迅速爬上竹梯。
当他坐到墙头后,赫然发现,斜对面竟然就是钦天监的大门,中间仅仅隔了一条宽约五十步的巷道。
在沈念的记忆里,钦天监位于礼部的对面。
若从户部衙门前往钦天监,走前门,需要绕过礼部,经过太医院,走后门则需要经过鸿胪寺,才能抵达(如图)。
如此翻墙,至少能节省一刻钟的时间。
沈念略微思索,便知殷正茂为何如此着急。
当下各个衙门向通政司递交奏疏,一般都是在太阳出来之前递交完毕,以便通政使司分门别类,将其交由内阁或小万历。
钦天监监正杨宏亮奉圣命前往泗州勘测明祖陵风水,昨日黄昏方归。
他的奏疏需要在今早呈递到通政使司,然后直接交由小万历过目。
殷正茂大概率是察觉出他的奏疏有问题,外加他又不能派人公然拦截钦天监的奏疏,故而亲自出马,选择翻墙。
而沈念这个级别是能够帮殷正茂做这一切的。
很快。
沈念便从外墙放置的竹梯爬了下来,然后道:“殷阁老,我立即去阻止,您莫再翻墙啊!”
“好!”殷正茂点了点头。
随即,待殷正茂见沈念已进了钦天监的大门,立即朝着外墙下的两名胥吏道:“你们扶好了,老夫要下去了!”
此刻,殷正茂已不赶时间,但他不服老。
他就喜欢这种翻墙的畅快感。
且他已坐在了墙头,从里墙下与从外墙下,并没有什么区别。
他翻下墙后,准备缓一缓,再进入钦天监。
而此刻。
沈念已找到了钦天监监正杨宏亮,后者拿着准备好的奏疏,正要命人将奏疏呈递到通政司。沈念若迟来片刻,便无法阻止奏疏被送往通政使司。
钦天监偏厅,茶室。
“沈部堂,您……您说殷阁老为阻拦下官呈递奏疏,差点儿翻墙来找下官?下官昨日黄昏见殷阁老在户部,已命人将一封书信交给殷阁老,里面正是此奏疏的详细内容,祖陵可迁,理由充分,这符合他的期待啊!”
钦天监监正乃是正五品,面对沈念这个正三品,杨宏亮自然是开口必自称下官。
沈念道:“殷阁老稍后便到,到时我们便知晓缘由了!”
说罢,沈念瞥了一眼不远处桌子上的奏疏。
杨宏亮立即会意,他知晓迁祖陵、迁泗州之民的计策是沈念所提,此奏疏应该让沈念过目一下。
“沈部堂,烦劳您看一看,此奏疏哪些地方有不妥之处?”杨宏亮将奏疏递给了沈念。
沈念接过奏疏,非常认真地看了起来。
他也想知晓杨宏亮到底在奏疏中表达了什么观点,使得殷正茂竟不顾失仪,大早上翻墙。
不多时,沈念的脸上露出一抹钦佩的表情。
不愧是术业有专攻。
杨宏亮给出的迁陵理由,令人根本无法反驳。
其一,上应天心。
他与一众钦天官仰观天象,发现帝星明耀,瑞气充盈,天下龙气汇聚于京师,祖陵之气与帝王紫气同根同源,交融共振,若能迁至距离京师更近之处,则陛下有祖宗庇佑,大明国运将更加昌隆。
其二,中合地理。
钦天官详察地理,推演阴阳,认为泗州常有水患,乃地气欲通未达之象,此乃向陛下示警,若将祖陵强留水浸之地,将阻碍气机,京师乃避坎趋坤之地,北枕燕山,西拥太行、东临沧海、南襟河济,四象俱全,将祖陵移至京师附近,不但无损太祖龙气,反而会使得京师龙气更加雄浑浩荡,大明基业绵延万世。
其三,下顺人伦。
孝悌之至,通于天地,考道乃天地之浩然正气,陛下迁陵乃是为避免祖宗受水患之扰,令祖宗永享清宁,此举必得列祖列宗嘉许,护佑大明国泰民安,繁荣昌盛。
……
沈念在奏疏中看到了很多晦涩难懂的风水学术语。
虽然看不懂,但感觉很厉害。
有钦天监的这份奏疏在,迁祖陵,迁泗州之民,保河漕顺利,已是板上钉钉之事。
沈念看完后,并没有觉察出哪里不对。“殷阁老若看罢此奏疏,理应甚是高兴才对啊!”沈念喃喃说道。
就在这时。
沈念看到此奏疏末尾有一句话:建议迁祖陵于顺天昌平,规模复刻原陵。
看到这句话,沈念顿时明白殷正茂为何如此着急了。
迁祖陵于顺天昌平没问题,因为此处乃是大明皇陵的聚集地,但后半句话,有大问题。
他看向杨宏亮。
“杨监正,将祖陵迁于何处,你说了算,但以何等规模安置,你不能定,殷阁老与本官定下的是,此事若成,则在明年五月,麦收之后,迁祖陵,迁泗州之民。你觉得要复刻祖陵之原样,时间够吗?朝廷有那么多钱吗?”
“是……是下官多言了,下官有错,此事应由陛下定夺!”杨宏亮朝着沈念拱手。
当时,规划迁祖陵、迁泗州之民时,殷正茂与沈念是做过预算的。
明祖陵,非皇帝陵墓,又是衣冠冢,若迁到顺天昌平(明皇陵聚集地),一切从简地修建一座陵墓即可。
若复刻原陵,至少要拿出二百万两白银以上,且在半年之内,根本不可能完工。
当年,嘉靖皇帝修陵用了七年,耗银达八百万两,建成了仅次于明孝陵的永陵。
隆庆皇帝死得仓促,其陵墓乃是拿着嘉靖皇帝为其生父准备的寿宫改造而成,规模很小,时间仓促,据说耗费了一百五十万两白银。
小万历非常爱面子,且是个非常愿意为皇室花钱的皇帝。
若钦天监建议复刻原陵,他还真会大兴土木,重建祖陵,这对当下的国家财政而言,是极大的消耗,殷正茂自然不同意。
就在这时,殷正茂来到了茶室。
其一进门,还不待沈念与杨宏亮拱手行礼,便瞪眼看向杨宏亮,道:“杨监正,上天何时示意你,要以原有规模复刻祖陵?”
殷正茂说话向来如此,谁做的不对,他满嘴都是火药味。
“下官知罪!下官知罪!”杨宏亮无奈拱手,然后道:“殷阁老,若陛下召我,问询应以何等规模重建祖陵,下官应如何回答,户部的预算是多少呢?”
殷正茂缓了缓,伸出一个巴掌。
杨宏亮面露难色,想了想后,道:“五十万两虽说有些少,但若将祖陵迁移到昌平,石像、城墙、地砖等都可与诸多皇陵共用,外加日后亦可再进行修缮,下官便依照这个数额,以备陛下问询!”
五十万两,也在沈念的接受范围之内。
近十年来,每次泗州水患,朝廷少则拨银五万两,多则拨银十余万两,仅仅是保护祖陵,就消耗了一大半。如此比较,迁陵无疑是更省钱的,五十万两,已经很划算。
殷正茂微微摇头,一脸认真地说道:“不是五十万两,是五万两!”
“啊?”
杨宏亮甚是惊诧,直接朝着殷正茂拱手道:“若是五万两,那下官便不在奏疏中撰写规模大小,陛下问及,下官也只能称难以定夺了!”
“不行,陛下更信钦天监之说,你做事必须做全面,迁陵之后,吉壤由钦天监定,陵墓设计由钦天监与工部一起定,预算需要你有一个大致估算。”
听到此话,杨宏亮的脸上满是委屈。
“殷阁老,依照常规,钦天监确实应参与陵墓设计,但五万两的预算,最多修个墓穴,下官要敢这样说,不是逼着陛下不孝吗?”
“殷阁老,五万两,着实太少了!您是不是有别的想法?”沈念开口道。
殷正茂微微一笑,道:“知我者,子珩也。”
“待陛下确定迁陵后,接下来便是要选择吉壤,吉壤定然是在昌平群山之中。”
“杨监正,老夫且问你,如何为祖陵选吉壤,与陛下的吉壤相比,要做到有何差异?”
此话一出,杨宏亮顿时愣住了。
往昔,吉壤的选择都是钦天监负责风水的官员筛选,最后皇帝实地考察后确定。
依照大明祖制,皇帝登基后便可选择吉壤,介于先帝的早逝,为小万历择吉壤就在这两年。
钦天监为祖陵选罢吉壤,若声称乃是当下昌平群山之中,龙气最浓郁之处,那接下来小万历的吉壤如何定调。
为祖陵选最好的吉壤,是对小万历不忠,为小万历选择最好的吉壤,是让小万历不孝。
主要因为这两处吉壤的选择时间过于接近,故而产生了这个两难局面。
“殷阁老,烦请您为下官解惑!”
殷正茂轻捋胡须,道:“二陵合一,为祖陵与陛下挑选一处吉壤即可,将祖陵置于陛下之陵的外围,庇佑陛下。”
“曾经,先帝之陵乃嘉靖皇帝为父母修建的寿宫改造,形成了‘祖陵孙用’之特例,而今完全可以开启祖孙共用一方吉壤之特例!”
“如此,五万两即使不够,也不会多出太多,待为陛下修建皇陵时,再继续修缮祖陵即可。”
“这……这……这……陛下会同意吗?我朝从来没有这种二陵共用一处吉壤的说法啊!”杨宏亮甚是不解,感觉此策不可行。
“你要直白讲,陛下或许不会同意,但换种方式,陛下一定同意!”殷正茂提高了声音说道:“我朝有定制,后世帝王陵墓之规制不得超越前代帝王陵寝之规制!”
“但是,先帝因驾崩过早,陵墓较为寒酸,陛下必不愿自己的陵墓规格低于先帝,而此举就是支撑此策的理由,你在奏疏上朝着这方面去写,然后再与工部协作,拿出一份看上去要消耗五百万两的陛下陵墓工程图纸,并表示迁祖陵之后,随着陛下陵墓之开建,再完善祖陵规模即可。”“至于以后,陛下之陵墓要不要消耗五百万两白银或者更多,就看国库有多少钱了,若新政成功,国库充裕,拿出一千万两都没有问题!”
“妙啊!用五万两办成五百万两才能办的事情,且有里有面!”沈念忍不住感叹道。
当下的大明,就缺殷正茂这种不讲规矩、老谋深算的官员。
为皇帝画饼,他是第一个,且这个饼画得非常大,非常圆。
“有道理!有道理!”杨宏亮也附和道,但心中生出的想法是:与人打交道要比与老天打交道复杂多了!
随即,为了保障杨宏亮奏疏中的措施恰当,沈念亲自帮他润色了起来。
近午时。
小万历看到了杨宏亮的奏疏,然后唤其召对,讨论迁陵于何处,规模如何定。
杨宏亮依照殷正茂的交待回答,使得小万历甚是高兴。
午后。
小万历召内阁、礼部、户部、工部,议迁祖陵与迁泗州之民之事。
在殷正茂与张居正、申时行提前通气的情况下,讨论非常顺利,小万历决定将为祖陵与他的皇陵共选一块吉壤,先迁祖陵安葬,而后再进行修缮。
……
五日后,小万历拟旨宣告天下,迁祖陵,迁泗州之民。
时间定在明年五月之后,即泗州百姓收完麦子、豌豆、蚕豆、油菜等主要农作物。
迁祖陵主要由工部与户部负责。
迁泗州之民则由兵部配合地方衙门进行,经凤阳府地方官员们的计算,凤阳可吸收一部分泗州百姓,迁移的人数大约只有四万人左右,而非最初设想的近十万之众。
即便如此,面对诸多安土重迁的百姓,迁移的难度依然非常大。
朝廷将出动军队,分散迁移,并为百姓提前准备好临时住所,免除赋税,并给予金钱与粮食补助。
此举虽然非常折腾。
但为了治河,为了未来的漕运畅通,黄河安澜,势在必行,且是完全值得的,也能让河漕上的官员看到朝廷治河的决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