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建章宫的铜漏刚滴过辰时二刻。檐角铁马还在轻颤着昨夜的余韵。

刘妧案头的《学院技艺改良册》上还留着前日朱砂批注的潮润——武院女徒柳织娘改良的"鱼鳞锦甲"图样旁,新添了卫青从北军送来的实战反馈:"挡箭率提升四成,着甲行军速度反增两成";

文院女徒苏锦儿用《九章算术》推演的织锦配色公式下,压着柳氏织锦坊的试织样本,七彩纬线竟能映出虹光。

"陛下,太后在偏殿候着,手里转着个铜算盘呢。"

侍女绿萼将暖砚推近时,砚台里的松烟墨正浮着枚算珠倒影。

殿外忽然传来环佩与算筹相击的声响。

陈阿娇披着藕荷色织锦太后衣踏入,凤纹披帛上的银线在晨光里流转,正映着册页上"经纬算学"四字。

她鬓边赤金簪新缀的算珠玉随着步伐轻晃,每颗珠子都刻着《九章算术》的章目。

"瞧瞧北军送来的急报!"

陈阿娇将一方刻着"机杼兵戈"的青铜镇纸拍在册上,镇纸边缘铸着女织工踩织机与女武士踏马镫的对纹。

"卫青说用了武院男女徒合改的'活扣式'马镫,骑兵换镫时间省了一半,昨儿还靠这法子突袭了匈奴的牧马营!"

她袖口赤金镯碰着镇纸,镯身算筹纹与底部马掌浮雕撞出清响:

"班昭那丫头更厉害,今早送来说文院男女徒用织锦'挑花'法,把《周髀算经》的'勾股圆方图'绣成了会动的锦屏!男徒赵算生负责算角度,女徒柳织娘负责织纹样,绝了!"

卫子夫扶着侍女走进,素色襦裙上的暗纹算盘沾着御花园晨露,每颗算珠纹都沁着水光。

"太后,陛下,"她展开绘有郡国教具的绢帛,河间郡的桑枝算筹用红笔圈着,

"女桑农张桑娘把桑果串成算筹,硬说桑果的十二等分跟音律相通;

长安柳氏织锦坊的柳浣溪更绝,把加减乘除织成了'经纬算图',男徒钱生在锦面上刻了算学歌诀,现在一碰就响。"

绢帛末页的锦缎上,金线织的"算学女训"四字周围,绣着太学男女徒用算筹排出的勾股弦图案,

角落里还有枚用桑果核刻的小算珠,旁边刻着男徒的名字"赵算生"。

窗外太学的钟磬突然变了节奏,敲出类似算盘的"噼啪"声。

刘妧想起三日前文院讲堂的场景:

陈阿娇踩着织机踏板讲解"方程术",提花杆每起落一次,台下男女徒的算筹便齐整地移动,

男徒孙明起初不屑,直到女徒苏锦儿用织锦纹样解出他卡了三日的算题。

此刻殿外传来木屐与竹简急响。

班昭领着两名抱算盘的学徒疾步而入——

男徒赵算生抱着铜算盘,女徒柳织娘抱着锦面算盘,两人算袋相撞,掉出几枚染着靛青的算筹。

"启禀陛下、太后!"

班昭的象牙笏板轻点青砖,指向两人展开的锦缎,

"这是男女徒合创的'锦铜双算盘',铜算珠管大数,锦线算珠管小数,进位时铜珠带动锦线,嗒嗒作响。"

赵算生涨红了脸指着铜算珠:

"我按《考工记》铸了铜轴,柳师妹用织锦活扣做了联动装置..."

柳织娘接过话头,指尖划过锦线:

"我们发现铜算珠重,锦线算珠轻,搭配起来算得又快又准。"

陈阿娇抓起金错刀就往竹简上刻:"数通百艺,锦算天成!"

刀刃下露出卫子夫预写的《算学授课新例》,

"班博士,下月开讲《九章算术》时,记得让男女徒搭档——

哀家要让他们知道,算珠跟织梭一样,男女合璧才灵!"

赵算生突然指着锦缎上的磁石算珠:

"太后,我们在算珠里嵌了磁石,进位时会'嗒'地响一声,柳师妹说像织机的提花声。"

未时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陈阿娇织锦披帛上投下菱形光斑。

刘妧望见太后鬓边的算珠玉正映着《学院改良册》的新批注——

武院男女徒合画的马镫改良图上,男徒孙明画的机械结构旁,

女徒王莲心用算筹标出了应力数值,注着"织锦经纬应力算法同理"。

殿外忽然传来甲叶与木梭相击声。

平阳侯家儿媳带着三名学徒奔入——男徒钱生扛着测绘尺,女徒苏锦儿捧着锦缎,两人正在争论。

"太后!陛下!"苏锦儿举起锦缎,上面绣着北斗七星,

"男徒钱生按《周髀算经》算角度,我们用锦缎标刻度,现在量田不用算,看锦纹就知面积!"

钱生挠着头补充:

"可一开始我们算错了小数点,还是苏师妹用织锦的'通经断纬'法,把算错的部分当废线挑出来了..."

卫子夫展开《后勤算账册》,朱笔批注里的"锦铜双算盘"四字被圈了又圈:

"长安男女徒用这算盘核计学院收支,男徒赵算生管入库大数,女徒李浣衣管出库小数,比旧法快十倍,还算出三成粮米浪费在霉变上。"

账册末页的草纸上,渔阳李氏女徒李浣衣画着男女徒共算粮窖图,旁边写着:

"男徒画囤,女徒算量,我娘说像纺车配织机。"

申时更鼓敲过。

刘妧翻开《边市算学册》,雁门郡男女商徒合画的皮毛兑换图旁,

男徒周商生用算筹列了方程,女徒吴锦娘用锦纹标了比例,画着持算盘的男女商人像,裙摆和袖口都绣着算珠纹。

陈阿娇推来叠锦书,每一页都用彩线织着算学公式与织锦纹样:

"文院男女徒合编的'算学锦经',男徒孙明算圆周率到小数点后四位,

女徒柳浣溪把圆周率织成了同心圆锦,周长跟实测分毫不差!"

锦书末页,男徒赵算生刻的算学歌诀旁,女徒苏锦儿绣了对应的锦纹图谱,

歌诀最后一句写着:"男算圆,女织方,经纬相济算天疆。"

卫子夫捧来《大汉算学女才录》,新增了男女徒合作条目:

"河间男女徒张桑娘与周算生,合以音律算筹解体积;

南阳男女徒王莲心与钱生,共研织锦提花演方程"。

"张掖郡来信,"她指着新页,

"男女徒合改烽火台信号,男徒赵算生算时长,女徒吴锦娘织信号锦,军情传递比旧法快一倍。"

殿外传来细碎脚步声。

河间男女徒张桑娘与周算生捧着桑果算筹跪到丹墀下——

男徒周算生捧着刻着音律刻度的桑枝,女徒张桑娘捧着串着十二等律桑果的锦带。

"陛下,太后,"周算生叩首道,

"我们按《乐律全书》刻了律管,张师妹用桑果串对应律管长度..."

张桑娘接着说:

"把算筹当律管吹,桑果数对应音阶,现在算音律跟算数一样准!"

桑果间缠着的彩线,正是她编桑篮的手法,而律管上的刻度,是周算生用算学公式算的。

酉时宫宴设在织锦廊下,炭火映红了班昭袖中的算图。

陈阿娇给班昭斟酒,指着廊外:

"瞧,武院男女徒在用算筹排'八门金锁阵',男徒孙明摆兵符,女徒王莲心织锦纹,说要把阵法编成可拆的锦屏。"

班昭展开算图笑道:

"臣正用经纬线解《孙子兵法》虚实篇,男徒钱生算兵力部署,女徒柳织娘用织锦提花示虚实,他们说这叫'算阵如织锦'。"

卫子夫搅着桑葚蜜道:

"少府说,男女徒改良的算学记账法,男管总账,女核明细,国库岁入核算少了半月,老账房先生现在跟学徒们学织锦算盘呢。"

刘妧摸着"算学监国"玉节,想起张汤奏折里的西市"算学合璧碑"——

百姓们用铜算珠和锦线雕了碑身,男徒刻算题,女徒绣答案。

织锦廊的风里,陈阿娇的珍珠香、班昭的墨香混着铜算珠与织锦的气息,像首经纬相济的合奏曲。

"传尚方署,"刘妧笑道,

"照着'算学锦经'铸铜量器,一面刻男徒算题,一面绣女徒锦解,发各郡县市舶司。"

陈阿娇立刻接话:

"昨儿男女徒算圆周率,男算到四位,女用锦纹核验分毫不差,把太学老博士的算盘都惊掉了!"

她腕间赤金镯晃过烛火,映得满廊锦缎上的算珠纹与铜刻算题都亮了起来。

卫子夫提笔记下:"算学博士许男女同选,精算者入大司农署、少府均输官。"

竹简便签在暮色里泛光,墨字如投入学海的石子,

终将让男女学徒的算学智慧,在经天纬地的事业中激起巨浪,

正如锦缎的经纬,缺一不可。

此刻的长安西市,张婆把"锦铜双算盘"塞进孙女手里:

"拿着,男徒赵算生铸的铜轴,女徒柳织娘织的锦面,算布价准着呢。"

布庄老板娘正跟男账房学用算盘,铜珠嗒嗒响,锦线沙沙动:

"你看这进位,男娃算大数,女娃管小数,比你那老算盘快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