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远道而来的客人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洒进房间,余小麦睁开眼睛,看到手机屏幕显示6:15。昨晚与陈大柱的会面像一场梦,但床头柜上那张写有周正电话号码的纸条提醒她,一切都是真实的。
手机震动起来,是陆远山的消息:"醒了没?陈医生来电话了,说今天下午到合肥。"
余小麦揉了揉眼睛,回复道:"刚醒。我们要去接他?"
"嗯,吃完早饭就出发。我在楼下等你。"
七点半,余小麦推开宾馆餐厅的门,看到陆远山已经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摆着两碗热气腾腾的豆浆和几根油条。他穿着浅灰色poLo衫,头发还有些湿,显然是刚洗过澡。
"陈医生怎么突然要过来?"余小麦坐下,拿起一根油条。
陆远山推了推眼镜:"说是休假一周,想来看看我们的实验基地。"他嘴角微微上扬,"还特意说要'看看余小麦'。"
余小麦差点被豆浆呛到:"他这是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吧。"陆远山低头喝豆浆,但余小麦还是看到了他眼中的笑意,"他在上海大医院待久了,想体验一下乡村生活。"
吃完早饭,他们退了房,走向停车场。白色的本田Cr-v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是研究所去年配给他们的工作车。陆远山打开后备箱,把两人的行李放进去。
"我来开前半段?"余小麦问。
陆远山摇头:"今天路程长,我来吧。你休息会儿,昨晚肯定没睡好。"
车子驶出县城,上了高速公路。2010年的安徽农村,道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偶尔闪过几栋新建的二层小楼,外墙贴着白色瓷砖,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远处山峦起伏,层层叠叠的绿色深浅不一,像一幅水墨画。
"小川的事,你怎么想?"陆远山突然开口,眼睛依然盯着前方的路。
余小麦望着窗外飞逝的风景:"周老师看起来很靠谱。只是..."她停顿了一下,"陈大柱突然这么积极,我有点不习惯。"
"为人父母,孩子高考失利,谁都会着急。"陆远山的声音很平静,"况且,他一个人带小川也不容易。"
余小麦转头看他:"你这是在替陈大柱说话?"
陆远山轻笑:"我只是陈述事实。"他换了个话题,"陈医生这次来,可能会对我们的解毒藤研究提些建议。他在上海接触的都是前沿技术。"
车子继续向前行驶,穿过一个又一个隧道。余小麦调低了空调温度,从包里拿出两瓶矿泉水,递给陆远山一瓶。
"谢谢。"陆远山单手拧开瓶盖,喝了一口,"对了,基地新到的离心机今天应该安装了,回去后得调试一下。"
"嗯,我记着呢。"余小麦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还有那批新苗的数据要录入电脑。"
他们就这样交替聊着工作与生活,三个小时的车程竟过得飞快。11:40,车子驶入合肥市区,高楼大厦逐渐取代了田园风光。
"饿了吗?"陆远山问,"我知道有家土菜馆不错。"
余小麦点头:"听你的。"
陆远山熟练地穿行在合肥的街道上,最终停在一家名为"徽乡缘"的饭店前。饭店装修朴素但干净,墙上挂着黄山风景照和几幅书法作品。
"陆研究员来啦!"老板娘热情地迎上来,"还是老位置?"
看来陆远山是这里的常客。他们被带到靠窗的一张方桌,陆远山点了臭鳜鱼、毛豆腐和一份时令野菜。
"你经常来合肥?"余小麦好奇地问。
"每个月都要来省药检所送样品。"陆远山给她倒了杯茶,"有次迷路偶然发现这家店,味道很正宗。"
菜上得很快,臭鳜鱼的独特香气弥漫开来。余小麦夹了一块鱼肉,鲜嫩中带着微微的发酵香味,确实美味。
"下午接了陈医生,直接回村里?"她问。
陆远山点头:"嗯,晚上住基地。我已经让人收拾好了一间宿舍给他。"
吃完饭,他们驱车前往合肥新桥机场。这座2010年刚投入使用的机场宽敞明亮,人流如织。陆远山把车停在地下停车场,两人乘电梯到达接机大厅。
"上海来的mu5671航班,预计14:55到达。"机场广播里传来甜美的女声。
余小麦看了看表:"还有二十分钟,我们去出口等吧。"
他们站在接机口,周围是举着牌子或翘首以盼的人群。余小麦注意到陆远山今天特别整理过仪表,连衬衫的袖口都一丝不苟地扣着。
"紧张?"她忍不住问。
陆远山摇头:"老同学了,紧张什么。"但他不自觉地又整了整衣领。
14:58,第一批乘客开始从出口涌出。余小麦踮起脚尖张望,突然听到陆远山喊:"陈医生!这边!"
一个穿着深蓝色休闲西装的男人朝他们挥手。陈医生比余小麦想象中要年轻,约莫四十出头,身材保持得很好,戴着一副无框眼镜,整个人透着上海精英特有的干练气质。
"远山!"陈医生快步走过来,给了陆远山一个拥抱,"两年多不见,你怎么又瘦了?"
陆远山笑着拍拍他的背:"乡村生活清苦啊。"他转向余小麦,"这是余小麦,我们研究室的医生。小麦,这是陈志明,我国药科大学的同学,现在在上海瑞金医院药剂科。"
"久仰大名。"余小麦伸出手,"陆研究员经常提起您。"
陈志明握住她的手,眼睛却看向陆远山:"哦?他都怎么说我的?"
"说你读书时就爱较真,现在成了大专家,肯定更难伺候了。"陆远山接过陈志明的行李箱,"车在地下,走吧。"
三人说笑着走向停车场。陈志明走在中间,不时左右看看:"你们这相处模式挺有意思啊,像老夫老妻似的。"
余小麦的脸一下子红了。陆远山咳嗽一声:"胡说什么,我们是同事。"
"得了吧,认识你二十年,我还看不出来?"陈志明意味深长地笑笑,但没再继续这个话题。
回程由余小麦驾驶,陆远山坐在副驾陪陈志明聊天。后视镜里,余小麦看到两位老同学相谈甚欢,从大学往事聊到行业现状,再到各自的研究方向。
"你们那个解毒藤项目进展如何?"陈志明问。
"二期临床试验数据不错。"陆远山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文件夹,"这是最新报告。"
陈志明接过文件,仔细翻阅:"活性成分稳定性提高了这么多?老同学,你真行啊!"
"是团队的功劳。"陆远山看了一眼开车的余小麦,"特别是小麦,她在提取工艺上提出了关键改进。"
余小麦没想到陆远山会突然提到她,手上一抖,车子轻微偏离了车道,她赶紧调整方向盘。
"小心驾驶。"陆远山轻声提醒,然后对陈志明说,"晚上到基地再详谈吧。"
傍晚六点,车子驶入余家村。夕阳下的村庄宁静祥和,炊烟袅袅升起,远处传来归巢鸟儿的鸣叫。研究基地建在村东头一片开阔地上,几栋白色小楼围成一个院落,门口挂着"安徽省药用植物研究所余家村基地"的牌子。
"条件简陋,多包涵。"陆远山帮陈志明拿行李。
陈志明环顾四周:"比我想象的好多了。空气真好,上海可呼吸不到这么新鲜的空气。"
晚餐在基地食堂解决,厨师特意加了几道菜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饭后,三人来到陆远山的办公室,陈志明继续研究那份检测报告。
"这个数据很有意思。"他指着图表上的一条曲线,"如果能在分子结构上稍作修饰,生物利用度还能提高。"
陆远山点头:"我们也这么想,但合成路线遇到了瓶颈。"
余小麦泡了三杯茶端过来,听到陈志明说:"上海有个实验室专攻这个方向,回去后我帮你们联系一下。"
"那太好了。"陆远山接过茶杯,指尖不小心碰到了余小麦的手,两人都像触电般迅速缩回。陈志明看在眼里,嘴角微微上扬。
讨论持续到晚上十点,余小麦打了个哈欠。
"你们赶了一天路,早点休息吧。"陆远山合上文件夹,"陈医生,我带你去宿舍。"
基地的宿舍是简易的二层小楼,每间约二十平米,配有基本家具。陆远山帮陈志明安顿好,又交代了洗漱和热水供应的事宜。
"远山。"陈志明突然叫住准备离开的他,"余医生...你们..."
陆远山站在门口,背对着他:"我们只是同事。"
"得了吧。"陈志明笑道,"你看她的眼神,跟当年看林珊一模一样。"
陆远山沉默了一会儿:"不一样。小麦她...经历过一段失败的婚姻,还有个儿子。情况很复杂。"
"人生哪有不复杂的?"陈志明拍拍他的肩,"别想太多,顺其自然吧。"
陆远山点点头:"晚安。明天带你去参观试验田。"
回到自己宿舍,陆远山洗漱完毕,躺在床上却毫无睡意。窗外,一轮明月挂在天空,照亮了远处的山峦轮廓。他想起今天余小麦开车时专注的侧脸,想起她泡茶时纤细的手指,还有当陈志明开玩笑时她瞬间绯红的脸颊。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余小麦发来的消息:"睡了吗?陈医生还习惯吗?"
陆远山回复:"他很好,已经休息了。你怎么还没睡?"
"在想小川的事。周老师刚才发短信来,说下周一可以开始试听。"
"好事啊。你要去看他吗?"
"嗯...你能陪我一起去吗?"
陆远山看着这条消息,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当然。睡吧,明天还要早起。"
"晚安。"
"晚安,小麦。"
放下手机,陆远山关上台灯。黑暗中,他听见隔壁陈志明洗漱的水声,以及远处田野里隐约的虫鸣。在这个宁静的乡村夜晚,他感到一种久违的平和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