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东非吃饱

克拉斯特对克亚索夫自嘲说道:“如果知道维也纳会变成今天这样,我还不如两个月前就答应你们,离开这处是非之地。”

“现在也不晚,”克亚索夫回复说,“克拉斯特院士,我们之所以还留在维也纳,最重要的就是招揽你们这些人才,继续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光发热。”

“奥地利科学院,短期之内估计是不会重开了,而且,未来奥匈帝国是否还会继续存在,都很难说,而奥地利科学院依赖帝国财政的支持。”

奥匈帝国有两个全国性学术中心,分别是维也纳和布达佩斯,也有两个科学院,也就是奥地利科学院和匈牙利科学院。

而在奥匈帝国体制下,奥地利是包括波西米亚,威尼斯,斯洛文尼亚,达尔马提亚等地区的,因此奥地利科学院他不单单只为奥地利一个地区服务,同样,他的经费也有上述区域的贡献。

需要说明,奥匈帝国的科技和教育是十分强大的,尤其是物理,数学,医学等领域。

约翰·冯·诺依曼,埃尔温·薛定谔,路德维希·玻尔兹曼,莉泽·迈特纳,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尼古拉·特斯拉,爱德华·泰勒,西奥多·冯·卡门……

其中莉泽·迈特纳,尼古拉·特斯拉等奥匈帝国科学家早就在东非定居和工作。

这些前世如雷贯耳的人物,都是奥匈帝国人。

只不过前世,奥匈帝国在一战解体后,他所培养的人才和许多科研成果,便宜了美国和德国,最终德国二战失败,还是流入了美国。

而现在,因为奥匈帝国在一战后的苟延残喘,其科学家大多数都没有流落其他国家,毕竟,哈布斯堡统治下,奥匈帝国的学术氛围还是不错的。

实际上,东非一直都在挖奥匈帝国墙角,但是,愿意前往东非的人相对于奥匈帝国雄厚的人才储备而言,还是太少。

对于许多人来说,离开自己的国家,除非真到了迫不得已的一步,否则没有多少人愿意瞎折腾。

就像现在,东非可以在维也纳大肆招揽人才,过去奥地利科学院,大学和科研机构,东非求之不得的贤才,现在轻易就可以挖走,这是因为维也纳不安全,许多人对联合政府没有信心。

而在布达佩斯,东非就无法像在维也纳一样,轻松把人才招揽走,只有战争的威胁真正到了眼前,估计一部分人才会动心。

不过,东非政府还是愿意继续招揽这些人,有他们的帮助,毫不客气的说可以把东非科研事业推向更高峰,拉开和美国,德国的差距。

事实上,仅在1934年前半年,前往东非的奥匈帝国科学家人数就超过了五百人。

克亚索夫就说道:“到了东非,你能见到不少过去的同事,东非能给你们提供发展的机会和优良的待遇。”

对于克亚索夫的话,克拉斯特自然不会怀疑,因为,东非从奥地利挖墙脚的事没少干,从上个世纪,就有许多奥地利科学家移居东非。

“克拉斯特院士,如果你下定决心,可以到东非大使馆报到,我们会做好接下来的准备,帮助你撤离。”克亚索夫说。

对于他的邀请,克拉斯特还是存在一些顾虑,他问道:“我现在确实改变了想法,但是现在维也纳还是存在一些危险……”

“这您就不用担心了!”克亚索夫开口说,他从带来的公文包中,拿出一张护照和一张身份证明,“克拉斯特院士,不知道你是否有工作照?”

克拉斯特点点头说:“这是自然,毕竟我的工作性质,让我时常备着几张个人照片。”

“那就好办了,”克亚索夫把护照打开,“我们早就给你准备了东非护照,还有身份证明,当然,像身份证这种东西,等到了东非我们会帮你办下来。”

克拉斯特接过护照看了一下,上面已经填写了他的个人信息,并且把他的国籍,定为了“莱茵帝国”。

很显然,东非政府早有准备,克拉斯特不着痕迹的看了一眼克亚索夫的公文包,他猜测里面还有不少护照和身份证明,东非早有预谋。

不过,对于东非的提前准备,他并不反感,这不正好说明了东非方面的求贤若渴,当然,对于克拉斯特而言,护照和身份证明也是保障他安全的重要护身符。

他起身说:“我现在就把照片拿过来。”

然后,他来到柜子旁,从柜子里的拿出一个小盒子,里面放着一些杂物,有一张信封被压在下面。

把信封打开,里面是克拉斯特院士常用的几种尺寸照片。他回到桌子旁,拿出两张两寸的照片,递给克亚索夫。

“我这里没有胶水,不知道你怎么把它固定在护照和身份证明上面?”

克亚索夫却微笑着说:“我们早就考虑这个问题,他从公文包中掏出一管胶水,还有一盒印泥,以及两枚印章。”

涂上胶水,然后,将克拉斯特院士的照片固定在护照上,啪的一声,护照上就多出了一个红色的章,上面写着莱茵帝国的字样,身份证明上同样如此操作。

“现在,克拉斯特院士,你就是东非公民了,接下来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直接向东非在维也纳的人员和机构求助,同时,这两样东西,也可以帮助你应付维也纳政府的搜查等等。”

“你有什么困难也可以提前和我交待,比如前往东非,是否有什么东西不方便携带,我们可以帮你托运之类的,亦或者是带家人一起离开等等。”

克拉斯特还真有类似的需求,他说:“我有大量文献资料,需要你们帮我一起带走,这可不是一个轻松的活。”

对于,克拉斯特的这个要求,克亚索夫完全见怪不怪,他说道:“这不是难事,不知道你有多少物品要带走?”

克拉斯特说道:“估计有整整一个房间的书籍,资料还有我的一些私人物品。”

克亚索夫说:“这很好办,大使馆会派人过来,帮你整理和打包物品,我们之前就有过类似经验,不知道你认不认识维也纳科学院的维克托·赫斯先生,他之前就带走了整整五十多箱物品。”

像这些科学研究人员,他们有大量的书籍,文献,论文等物品,都舍不得抛弃,因此,东非把这些珍贵的财富,邮递回国就费了不少功夫。

克拉斯特说道:“赫斯,我知道他,是一位不错的年轻人,好像是科学院的研究员,不过,我的东西没有他那么多。但是,工作量也不少,而且最好你们派专业一点的人来处理,我的资料都是很珍贵的。”

克亚索夫说道:“当然,知识就是财富,我们东非使馆的雇员,都是精挑细选过的,至少有中学学历,对知识有着充分的尊重和敬畏,他们肯定不会毛手毛脚的。”

他的话让克拉斯特放心了许多,在欧洲,中学学历就已经算高文凭了,当然,克亚索夫说的是至少中学学历,实际上大学生职员可能也不少见,东非的大学生数量比整个欧洲加起来都要多。

当然,东非高等教育规模虽然后来居上,但是在底蕴上远不能和欧洲相比,这也是东非为什么迫切想从奥匈帝国“捞人”的原因。

这将节省东非大量时间,加速东非在科技领域霸权的构建,前世美国就是典型例子,先是吃了一战,奥匈帝国解体的科研和人才红利,并且直接获取了德国的各种核心技术。

二战之后,更是对德国本土人才和科技再次直接掠夺成果,后来苏联解体,美国又吃到了一次人才和技术红利。

所以,在21世纪之初,美国科研霸权无比强大,完全不值得奇怪。

……

三天以后,东非使馆的卡车,拉着克拉斯特院士一生的研究心血,离开了他的住处,而克拉斯特院士本人,也要前往东非。

因为克拉斯特院士研究领域在化学方面,所以他在东非政府的推荐下,选择前往贝拉市定居。

即便对于奥匈帝国的科研人才,东非政府也不是把他们引入东非就直接放手不管了。

而是尽可能的“分而治之”,尤其是针对奥匈帝国的犹太学术团体,奥匈帝国教育和科研体系中,有许多犹太人,东非尽可能的不让他们在东非重新抱团。

就比如把两个认识的犹太科学家,一个安排在东非东海岸,一个安排在东非的西海岸,这样他们之间的交流自然也就会减少。

东非的科研也有许多中心,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东部,中部和西部,除此外还有一些次级中心,就像南部和大湖区等地,有些类似奥匈帝国的奥地利和匈牙利,所以对于移民的去向,东非有许多选择。

当然,对于非犹太裔的奥匈帝国移民,东非就不会考虑这么多了。

说到底还是犹太裔因为历史原因,在奥匈帝国教育和科研领域占比比较大,人数比较多。

毕竟,奥匈帝国的精英阶层过去更重视军队等领域的发展,而犹太裔有钱,发展受限,所以更精于金融,科研等领域。说难听点,就是犹太裔过去在欧洲,不受待见,所以从事那些欧洲贵族看不上的领域和行业。

但是,自从欧洲进入资本主义和工业时代,过去欧洲精英看不上的领域和行业,反而做大了。

欧洲的犹太人站在了风口上,成为了那头被风吹起来的“猪”,而不是他们真的就像宣传那样天生聪明。

而东非重点关照奥匈帝国犹太裔科学家,也有自己的理由,犹太裔因为信仰的原因还有历史习惯,就容易抱团,这使得他们容易形成垄断团体。

就比如犹太资本集团,还有学阀,舆论集团等等,东非显然十分忌讳这种问题的出现。

所以,只能尽可能分而治之,但是又不能引起他们的反感,让他们离开东非,为美国等国家效力。

所以,通过政策,福利,工作等方式的引导,悄然的把他们拆开,是最好的办法。

除了对犹太裔科学家分而治之以外,东非对其他奥匈帝国科学家也没有那么放心,至少在考察期内,还不会让他们接触东非的核心科研项目。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现在许多科学家移民,到东非发展,那是为了躲避奥匈帝国的战乱,如果奥匈帝国恢复和平的话,说不定就有一部分人会重回欧洲。

当然,绝大部分人最后还是会留在东非。

1934年6月以来,申请移民东非的奥匈帝国移民明显增加,除了科学家以外,还有大量普通民众,以及技术性人才。

对于这些人,东非同样没有忽略,东非海外殖民地还需要大量人口补充,所以一时间,东非海外殖民地移民人口快速增加,这也是东非海外殖民地继一战以来,最大的一波欧洲移民潮。

对于这些奥匈帝国移民,东非海外殖民地基本上是来者不拒,如今东非海外殖民地,也有了一定的人口基数,所以,并不担心引入过多移民会招太多问题。

除了引入大量普通移民以外,这次移民潮中,东非海外各个殖民地,同时重点招揽技术性人才,也是一个重要变化,这说明东非海外殖民地的产业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总而言之,奥匈帝国战乱,给东非带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补血,不管本土还是殖民地,都从中获利。

而奥匈帝国的红利,还有很大的空间供东非挖掘,就比如匈牙利还有诸多顶级人才,亟待引入,只等匈牙利混乱,东非就可以复制现在在奥地利的经验。

除此外,假如后面奥匈帝国真解体的话,奥匈帝国军事人才,对于东非军事发展也是极大的补充。

只不过现在,奥匈帝国到处都在打仗,所以很多军事人才还不至于外流,可战争一结束,许多人就面临失业问题,就比如之前奥匈帝国的一些元帅,将领,奥匈帝国解体的话,他们就成为了“孤儿”。

这些“无家可归”的军事人才,可是有着丰富的战争经验,尤其是许多人经历过一战的磨练,而这正是东非所欠缺的。

等到奥匈帝国解体,东非就准备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接到东非养老,从而指出目前东非军事发展中的问题,并且吸纳他们的作战经验,以及验证最终的军事思想和战争形势变化。

从一战一直到现在,奥匈帝国战争基本就没有停止过,先是和协约国打仗,然后是和苏联对抗,最后是匈牙利平乱,到现在奥匈帝国内乱。

所以,丝毫不用怀疑奥匈帝国军事人才的专业性和前瞻性,他们对于欧洲战争的见解和预见性,必然比东非军方要先进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