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这是国际最顶级的心理学期刊

跟小团团比起来像是翻了个盖儿,小团团看起来倒像是比他更大一点。

“陈嫂子,你也来遛多多啊?”沈明玉笑着跟她打招呼,陈姨也跟她说了两句,两人经常在一起溜孩子,早就熟悉了。

陈嫂子叹了口气。

“这小子挑食不说,吃的还少,要是不出来遛遛,估计晚上又不吃饭。”

“你看看我家这个,要说还是小玉妹子你们会养孩子。”陈嫂子看着小团团那有劲的小体格子,很是眼馋。

他们家老二条件也不错,这又是第一个孩子,自然上心的很,也没缺了孩子的吃喝,谁知道多多却是个不知道的享福的。

把自己吃的瘦巴巴的,好像被家里人苛待了一样,陈嫂子跟多多爸妈都很无奈。

陈姨笑道:“小玉确实会养,人家年轻人都是什么科学养娃,跟我们那会可不一样。”

说起来陈姨也很感慨,他们那会养孩子就别说了,饿不死就算是好的。

自从听沈明玉说完怎么养孩子,她才真是长见识了。

团团九个月大的时候,沈明玉她自己停了奶水,但是没有给孩子停奶,专门买的最好的奶粉给孩子喝。

除了这些之外,给孩子的辅食也是丰富多样。

首先就是主食类,小米粥、大米粥、软面条、面疙瘩汤每天换着吃,还有必备的蒸鸡蛋羹,鸡蛋羹里还会放一些肉末、鱼泥,还有什么虾泥之类的。

当初陈姨还担心把孩子吃出问题,后来发现,是她见识浅薄了。

除了这些外,还有各种蔬菜跟水果。

每天沈明玉跟萧景川回来,路上遇到新鲜的水果都会买回来,也不给孩子多吃,什么种类都是一点点,主要还是让她喝奶粉。

就这样,把小团团养的身体很是结实,小胳膊小腿肉乎乎的,呈藕节状。

而且人家学会走路之后,一点也不晃荡。

不怪陈嫂子看到后眼馋,因为多多跟小团团站在一起,一个像逃荒的小孩,一个像强壮的大姐大,谁能想到后者比前者还要小两个月?

陈姨跟陈嫂子念叨了好一会儿,陈嫂子也是边听边惊讶,他们家倒是舍得孩子吃。

但舍得跟会吃,是两个概念。

显然他们属于不会吃的一类,每天还跟老一辈一样,除了给孩子喝喝奶粉、麦乳精,辅食就是一些小米糊之类的,什么鱼虾、水果还真没给孩子弄过。

陈嫂子听完后连连表示受教了。

沈明玉听到也不阻止陈姨,等她说完后,又提醒了陈嫂子一句。

“嫂子,给孩子吃虾、鱼这些新食物的时候,一定要少一点给他尝试,因为有的人还会过敏,小孩子更要注意。”

陈嫂子恨不得拿笔记下来,不愧是大学教授啊,就连养孩子都比别人会养!

......

这边,大院门口,萧景川下课骑着车回来,在门口碰到了来找沈明玉的霍青松。

“霍叔?”

霍青松正准备跟哨兵说他要找沈明玉,听到萧景川的声音,扭过头笑了。

“小萧回来了,正好赶紧带我进去找小玉。”

一见他这样就知道有正事,萧景川也不耽误,跟哨兵说了一声登记完,带着霍青松进来。还没走到家门口,一拐弯,就看到了在外面跟团团一起玩的沈明玉。

“媳妇!霍叔来找你了!”

萧景川喊了一声,沈明玉扭头就看到骑着车的两人,让陈姨跟小团团继续在外面玩,她领着霍青松回家。

“团团长得真快啊,上个月见她还小小的,这到会走路了。”

霍青松看着小团团也很是眼馋,可惜他们家霍城估计还远着呢。这人啊就是贪心,孩子没好之前,想着人只要好了怎么都行,好了之后就想要往更好在走走。

“可不是,小孩子一天一个样。”

沈明玉也很是感慨,就是因为这样,她跟萧景川只要有空就会陪着团团,他们都不愿意错过孩子的成长。

很多次萧景川都在庆幸,幸亏他被送到学校进修,因此不用一直出任务。

要不然......

上次因为剿灭暗组织走了三个月、回来他闺女都快不出他的事儿,在家骂了暗组织整整快半年!

到现在想起来,还想捶他们。

“霍叔,这次来是有什么事儿?”

沈明玉让萧景川给霍青松去倒茶,萧景川听话地起身去了厨房给两人倒茶。

霍青松神神秘秘地从挎包里拿出一份崭新的、像杂志一样的东西,递给沈明玉,“你看看这个。”

沈明玉接过来,看到封面就愣住了。

“心理评论?”

这时,萧景川端着两杯倒好的茶走过来,给霍青松放了一杯,另外一杯放在沈明玉面前,扫过她手上的杂志,有些奇怪。

“这是新出来的期刊?”

作为沈明玉的爱人,他对心理学也有了一些了解,比如出名的那些心理学期刊他都是知道的。

沈明玉摇摇头,语气难言,“这是国际最顶级的心理学期刊。”

“没错,你们完成ptsd的项目之后,上面就把研究成果递交到了国际上,经过将近两个月的拉扯,终于被发表了!”

霍青松的眼眶微微泛红。

一开始没有那么顺利,甚至米国那边还污蔑他们抄袭。

因为米国也在研究这个项目,且到了紧要关头,就差临门一脚,结果被华国抢先了,他们怎么甘心?

《心理评论》这样的国际期刊,每次选稿都是匿名评选,交给2-3个心理学领域的国际专家进行评审。根本不会有什么内幕,就算是有,也不会是他们华国。

可米国的话语权一向很重,他们这么污蔑华国后,期刊负责人那边有些犹豫。

最后还是外交官说了一句:“说我们抄袭?好啊,那你们有本事把同样的项目研究成果拿出来。”

米国能拿出来吗?

拿不出来,因为还没研究完,且要是能拿出来,也不会被华国抢先不是?

就这样,米国没话说之后,《心理评论》那边也不用顾忌他们了。

才有了他们华国心理学走向国际的第一次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