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0章 藏锋宴,终是来了

陈鹤鸣不敢多言,匆匆而出备车。

京城西市,灯火通明,风中带着烤饼的香味和糖人的甜腻。

朱瀚换了衣裳,独自缓步而行,一名暗卫跟随在后,不远不近。

市中卖唱的、说书的、吆喝的,声声入耳。

他走过一处茶棚,听得里头正说到“当今太子与民共饭,夜宿书肆,与童子共枕”的话,一桌子人正喝茶听得入神。

“我说啊,这太子才真是个好样的!”

“好个屁,皇族哪有这般低声下气?分明是作戏。”

“作戏也得有那本事,不然你上啊?”

众人哄笑,话里却带了三分真敬、七分揣测。

朱瀚嘴角轻扬,一眼扫过,那说书人正是旧时游民出身的郭声扬,素以捕风捉影之事添油加醋而出名。

如今竟也在为太子摇旗呐喊,想来是社中人早已渗入民间。

“哎,你们说,若是太子登基,将来咱这些卖柴的、磨面的,是否也能进得学堂听书去?”

这句一出,茶棚中忽地静了些。

“狗屁。”一中年汉子低声骂道,“咱一双糙手,十年卖柴,也买不起一页《大学》。学堂是读书人的地儿,哪有咱的份?”

朱瀚心头一震。

那说书人却摇头一笑,拍桌而起:“错了!若太子真如他言行一致,他日学馆开于闾巷,你我都有机会听一句正道。这不是梦,是变。”

一语既出,几人神色变幻,却都不再言语。

朱瀚立在暗处,听得入神,半晌才道:“此人可记。”

暗卫点头应下。

他继续往前走,忽见前方街角一阵喧闹,似有小孩争抢糖人,哭声夹在里头。

一老者蹲下哄慰,衣衫虽旧,却拂得干净。

见朱瀚驻足,便抬头一笑:“官爷要个糖人否?小儿哭不过是因没得猴形。”

朱瀚蹲下看那糖摊,只笑道:“小儿要猴?”

“嗯,猴灵巧,能跃高枝,谁不喜欢。”老者温声。

朱瀚从怀中掏出几枚碎银,递给老者:“做三个。”

老者一惊:“这……这够十个了。”

“便做十个,分与孩童。”

他望着那群孩子追逐的背影,低声道:“他们若从小知晓好坏、愿景、变化,将来才不被吏胥愚弄。”

回到府中,天已蒙亮。

朱瀚沐浴更衣,站在镜前,眉宇间倦意未消,心中却愈加清明。

“系统。”他唤道。

【叮,宿主当前任务推进至58%】

【解锁支线任务:促太子策试前讲演于国子监】

【完成奖励:天机录一页(可洞察人心)】

朱瀚眸光一闪,轻声:“策试前讲演?嗯,是时候让朱标在文臣中立威。”

国子监讲坛,千人席位。

朱标身着素袍,立于高台之上。

讲坛下,坐满了来自全国的贡士与举人,最前排,是当朝太学正李洪甫、翰林院编修薛明渊等一众学界名士。

场内一片静默。

朱标缓缓开口:“昔日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然则何谓为‘正’?”

“是遵礼法乎?是守君命乎?是听百官之议乎?”

“非也。”他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正者,先正其心,次正其行,终正其道。”

众人交头接耳,议论四起。

薛明渊眼神微动,低声与旁人道:“此言……非少年之语。”

李洪甫抚须不语,只望着台上年轻的太子,眼中闪出异色。

朱标继续道:“今上勤政,百官治事,我太子无为,惟当正心明道,不辱国本,不辱皇命。”

“若我为储君,日后践位,必以明法为先、以听民为中、以尊儒为本。”

“国子监者,天下学子归心之所,今日我于此讲,不为权,不为利,只愿尔等将来入仕,不负天下之心。”

讲坛之下,寂静无声。

忽有人起身,重重一拜:“愿从太子之志。”

紧接着,众人起立,齐声:“愿从太子之志!”

声如雷动,传遍国子监内外。

远处观台上,朱瀚手执玉简而立,神色未动,手却轻轻捏紧了玉简一角。

他身旁,陈鹤鸣目露狂喜:“王爷,太子……立威了。”

“这才是第一步。”朱瀚缓缓道,“让人盯紧薛明渊。”

“是怕他反对?”

“不。”朱瀚淡淡道,“他若反对,反成了我之力。”

“那王爷是……”

“我怕他不反。”

陈鹤鸣一怔,随即恍然:“王爷是要借他之口,将太子之道送入朝中?”

朱瀚点头:“若要百官听太子,非得先让他们信太子。”

而在皇宫深处,御书房中。

朱元璋静坐,手中却紧握一封从国子监传回的快简。

“这小子……”他咧嘴一笑,“还真讲得一套好道理。”

他转头对身旁的中官道:“传朕旨,赐太子今日之讲为‘春坛讲德’,编入太学课卷。”

“诺!”

朱元璋放下书卷,低声咕哝一句:“朱标,若你真能担得起……这皇叔,倒也没白护你。”

翌日,太学门前便贴出告条,一纸“春坛讲德”,赫然书明太子之志。

坊间书肆也将“太子春坛讲义”摹刻成册,几日内风行四方,甚至有儒者将之与《中庸》《论语》并列,称其“可传后世,立君子之志”。

这一切落入朱瀚眼中,只一言:“起势了。”

“王爷,薛明渊已于今晨入宫,太子尚在东宫未动。”

陈鹤鸣脚步急促,面色微带肃然,“听闻是太学正李洪甫引荐,今晨朝散之后便直入文渊阁。”

朱瀚却微一挑眉,缓声笑道:“有趣,薛明渊竟不疾言以驳,而甘愿入朝,这一招,不像是他。”

“王爷,您怀疑……”

“不急。”朱瀚拈起一枚棋子,落于棋盘一角,“他若只为反驳,自可于朝堂上击之,为何偏偏绕道?他是聪明人,怕是想借此抛出条件。”

“条件?”

“嗯。士林中人,总要落得实地才敢行远志。”

朱瀚语罢,缓步走向窗前,望着天光洒下的金瓦朱墙,低声道:“他若要议位议事,我便给他事。但这‘事’,由我设。”

“传话下去。”“王爷,您是要……”

“请薛明渊来王府。请他听一出戏。”

两日后,锦王府。

曲水流觞,柳絮轻摇。

朱瀚穿常服立于后园戏台旁,指间转着一柄白玉折扇。

戏台上唱的是《长亭送别》,却用的是旧音,唢呐低哑,唱腔婉转。台下几名王府幕僚与客人静静品茶,皆不语。

薛明渊亦在其列。

一壶香茗,三巡未动。

朱瀚终于缓缓转身,望向他:“薛大人,听得如何?”

薛明渊微一点头:“雅致。唱腔古拙,却韵味十足。”

“可这出《长亭送别》,说的却是‘志士别家,为国立功’。”朱瀚轻笑,“你我皆非戏中人,为何却看得比戏子还入神?”

薛明渊眸光一凝,放下茶盏:“王爷意有所指?”

朱瀚收了折扇,缓步上前,与他隔案而坐。

“你昨日入文渊阁,不议太子之言,反称‘春坛讲义,言高志远,实非庙堂之学’,此话流出,太学中人惶然,坊间却称‘薛公独具远识’。此消彼长,动静之间,你意欲何为?”

薛明渊不动声色,淡然笑道:“春坛讲,是太子抛石入水,我不过测波而已。”

朱瀚看着他,眼底不怒反笑:“我看你,是借波钓鱼。你想让朝中士子归于你,再由你牵至太子身后。”

“王爷既明此,又为何请我观戏?”

朱瀚凝视他片刻,忽然反问:“你知戏子唱戏,最怕什么?”

薛明渊一怔。

朱瀚不待他答,便道:“怕台下无人听,更怕台下听者另有所图。”

“戏是唱给人听的,可台上若无真情,哪怕唱得再好,也不过纸上腔调。”

“我请你来看这一出,就是想告诉你,太子的戏,不容你改词配乐。”

“你若愿为其鼓吹,便要知他之志。若欲另设章句,那便是违心。”

话锋如剑,直刺心肠。

薛明渊眼神微沉,良久才吐出一声:“王爷似信太子过深。”

朱瀚却一笑:“不。我信他,是因我知他能成。”

两人对望片刻,庭中忽有风起,戏台上的长袖正随腔旋飞舞,一缕绢帛落于地。

“薛大人,你不是怕戏假,你是怕人真。”

朱瀚忽然轻声开口,“你怕太子真能改变朝局,那你多年布棋之心,就化作空楼一梦。”

薛明渊眸光一震,神色终是泛出一缕动容。

朱瀚又道:“你若真识人,便该知朱标最不缺的,是倾听之心。”

“他不惧你讲异音,只怕你口是心非。”

这日之后,薛明渊辞去翰林院编修之职,自请入东宫讲学,辅太子治文。

朝堂为之一震,士林为之一变。

而朱瀚,却未再言一语,只在月下书阁里轻轻翻阅《春坛讲义》,淡然一笑:“又落子一枚。”

系统音随之响起——

【支线任务完成:春坛讲义扩散】

【获得奖励:“天机录·人情一页”:识人观心,察言知微。】

同一时刻,东宫内书房。

朱标负手立于图卷之前,目光灼灼。

案上摊开的,竟是近日各地送来的贡士习作、百姓民谣、诸司回报,甚至还有坊间茶棚记录的“太子之言”。

他手指轻轻抚过纸页,忽然回头道:“皇叔在做什么?”

一旁的中侍低声回道:“王爷方才命人送去千斤松子糖与十个木制书车,皆送往太学和国子监外。说是‘助学者甜齿通心’。”

朱标失笑:“糖可通心?”

“王爷说,甜一口,才听得进一句话。”

他望向窗外,眼中却带了从未有过的安定。

“皇叔在做我不敢做的事。”

“我不过是讲了几句书话,他却将那话变作了行事。”

“人言我尚幼,志未坚,性尚柔……可他们不知,我已非孩童,而皇叔,已为我步步开路。”

他闭上眼,深吸一口气。

“此生,若有皇叔在前,我朱标,便敢踏遍万重山。”

而朱瀚此刻,正走在回府的巷道中。

夜色沉沉,月华如练。

他忽而抬头,看着夜空低语:“系统,下一步——”

【叮,主线任务推进至62%。触发支线:“藏锋之约”。】

【说明:数日后,京中三才子将设‘藏锋宴’,实则为一试太子‘素心若剑,能藏锋否’。请宿主应对其局,确保太子退而不败,进可立名。】

朱瀚冷笑:“藏锋?倒也不怕锋太利。”

“只是……”

屋内的灯火摇曳,壁上的影子投射出奇异的轮廓,仿佛在动。

“藏锋宴,终是来了。”他低声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幽深。

系统的提示声再次在脑海中响起:

【叮,支线任务:“藏锋之约”已触发。】

【藏锋宴,三位京中才子设宴,言要以试太子之‘素心若剑’。请宿主确保太子以退为进,稳操胜券。】

朱瀚闭上眼,轻轻叹了一口气。这一场“藏锋宴”不单是给朱标的试金石,还是朝堂中的一次棋局。

三位京中才子,皆是当今士林中的翘楚:沈昊、陆谨、刘寅,合称“京城三英”。

三人学识渊博,才情出众,极得朱元璋的宠信。

尤其是沈昊和陆谨,这两位甚至时常在朝堂上与太子互有言辞。

表面上似是互有尊敬,实则早有心结。

刘寅则是名声较低,却精通兵法与内政,深得学士和文官群体的支持。

他们设此宴,不仅是为了试太子的志向与品行,更多的是想以此借题发挥,观察太子的领导能力以及未来能否压得住群臣。

更重要的,三位才子心中各有算盘。

然而,在朱瀚看来,这三人不过是棋局中的几颗棋子。

真正的棋盘,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若太子真能以‘退为进’稳住局面,便可稳固一方。”

他轻声低语,语气中却带着几分自信与从容,“但若太子不能化解这‘藏锋’之局,便只能步步为营,另觅他法。”

“王爷,宴会已设好,三位才子已经先行入场。”

陈鹤鸣从外面匆匆赶来,神色紧张,“请王爷指示。”

朱瀚淡然一笑:“晚宴便是宴,藏锋之事便藏。走吧,我们去见见这三位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