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宝钞出现假的了?郭桓出场
宝钞提举司这衙门虽地处偏僻,但因其掌管着宝钞印刷,而宝钞如今已被大明百姓广泛接受,大半与寻常货币挂钩。
所以这个衙门虽小,却五脏俱全。
别看它规模不大,权力可不小。
上至文武百官每月的俸禄,下到普通百姓日常使用的货币,都要通过这里流转。
没错。
在宝钞越发通用之后,朱元璋果断将大明上下官员的俸禄全都换成了宝钞。
起初。
官员们对发放乃至赏赐的宝钞叫苦不迭,立下战功的武将、建有大功的文官,个个目瞪口呆,却也只能无奈带回家。
可如今将俸禄换成宝钞。
一来能促使官员在各地大力推广,让宝钞在大明更广泛地成为通用货币;二来能使官员家族的财富与大明朝建立起紧密联系。
前朝时,官员们之所以能轻易屈膝投降。
只因家中藏有金银,这些金银前朝能用,后朝亦能用。
但一旦换成宝钞,大明朝的宝钞,其他王朝能不能用就很难说了。
如此一来。
可谓好处多多,受益无穷。
所以,如今由杨士奇担任宝钞提举司的负责人。
平日里。
他虽不上朝,但无论是文武百官还是勋贵,都不敢轻易招惹他,由此可见这个职位的权力之大。
但今日,宝钞提举司一向平静如水的日子,忽然泛起了层层涟漪。
“大人!大人!”
宝钞提举司的小吏一脸慌张。
从外面一路跑到杨士奇面前,急忙开口说道,“大人,大事不好!市面上已经有人在伪造宝钞!”
看着眼前的小吏,杨士奇皱了皱眉。
此人是他在宝钞提举司的同族,虽说只是个普通吏员,平日里不太起眼,甚少有人知晓。
他实则是杨士奇在宝钞提举司的心腹之一。
有时候,身处高位。
下面的很多情况就难以看清,必须依靠几个基层的心腹,才能更好地把握各处关键,不至于被人蒙蔽。
变成瞎子和聋子。
“别急,慢慢说。”
杨士奇听闻此事,面色依旧镇定。
小吏杨信在同僚的安抚下。
喝了口茶水,缓了缓神,看着眼前既是上官又是族兄的杨士奇,强压着心头的激动,这才口齿清晰地将事情缓缓道来:“大人请看。”
杨信一边说着。
一边从袖袍里拿出一张宝钞。
这只是一张面额十两的宝钞。
但拿在手里,就能感觉到多了几分粗糙,尺寸也比正常的小一些。
握在掌心,这种异样感就更明显了。
当然,对于一般百姓来说。
他们手掌满是老茧,皮肤粗糙,可能不太容易察觉。
但对他们来说,身为杨家之人,又在这宝钞提举司做事,分辨起来并不难。
说着。
杨信将这张假宝钞放在掌心,轻轻折叠,然后在两掌之间来回摩挲,“您看,这细微的沙粒感,轻易就能感受得到。”
“这宝钞确实是假的。”
杨士奇接过假钞,亲自试验了一遍,一脸笃定地说道。
朝廷由宝钞提举司发放的每一张宝钞,都是用桑皮纸制造。
上面还印有精细的官戳,寻常人绝对仿造不来。
可面前这张假宝钞,虽然只是区区十两面额,但除了刚才察觉到的细微质感差异,其余部分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再加上多数百姓患有夜盲症,视力本就不好,就更难分辨了。
所以像这样的宝钞,很可能在市面上流通许久都不被发现。
毕竟这种小面额的宝钞,一般不会送到达官贵人手中,大多只在普通百姓、家中的丫鬟仆人之间流转。
他们又怎么会注意到这些细节差别?
一张十两面额的宝钞看似微不足道,可要是十张、一百张、一千张甚至一万张,那可就是大事了!
“此事除了你,还有谁知道?”
杨士奇目光灼灼地问道。
杨信赶忙摇头,回答道:“回大人的话,小的也是偶然发现的。
主要是我整日都在这提举司与宝钞打交道,所以才能察觉到。
换做外面的人,哪怕是那些细皮嫩肉的官老爷或小娘子,恐怕也很难察觉。”
杨信同样认真地说道。
像这种惊天大事。
如果他不是与杨士奇同族,深知杨士奇的为人,又清楚杨士奇背后的靠山
是如今朝堂上武英殿大学士、大明日报所定实学圣贤陆羽先生。
他是绝对不敢说出来的。
一旦说出,朝中不知多少人要掉脑袋,而他这样的无名小卒,很可能会因此惹上大祸,祸及自身。
这中间差了一环,怕是定无人提及。
“究竟是什么人,敢做这种事?”
二人暗自沉思。
毕竟在此之前。
历代王朝发行宝钞的不少,但像大明这样成功让宝钞广泛流通的却寥寥无几。
也正因如此。
此前没有假宝钞能在市场上流通,又哪来制造假宝钞的利润空间?
这可谓是开天辟地头一遭,所以制造假宝钞的可能性本就很低。
“这事要是处理好了,可是大功一件。
“杨信你记住,此事不可再让外人知晓。”
“接下来几个月也别再喝酒,酒后容易失言,出了事,我虽有朝中先生做靠山,或许不会有大碍。
但你我虽是族人,我也不敢保证能保你周全。”
杨士奇无比认真地看着杨信,念在同族的情分上,再三叮嘱。
“大人放心,我绝对不会说出去。”
杨信重重地点了点头。
杨士奇凝视了他一会儿,这才挥挥手让他退下。
随后。
他独自端坐在椅子上,掂量着手中的这张假宝钞,那种略微粗糙的手感再次涌上心头。
“这件事恐怕要闹大了。”
杨士奇心中暗暗思忖,同时也不免遐想。
同样一件事,落在不同人手里。
结果可能天差地别。
这样的事若是落在一个普通小官或地方知府,哪怕是洛阳新都的府尹手中,恐怕都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毕竟官官相护早已成了常态。
可他杨士奇身为宝钞提举司的司长,又有自家先生的支持。
“或许这就是天意。”
杨士奇暗自下定决心,定要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
这送到眼前的功劳。
他又怎会轻易放过?
而就在杨士奇在宝钞提举司思索如何将此事告知陆羽之时。
户部衙门内。
堪称二把手的侍郎郭桓,身着朝服,不声不响地来到了尚书徐铎的桌前。
他微微低头,眼中那尽显贪婪的光彩,此刻已尽数收敛。
朝堂局势发展到如今,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和吏部尚书三人已被问斩,人头落地。
六部衙门中,除了天官,幸存的候补尚书,如兵部尚书、工部尚书,最好的结果怕也只是解职归家。
脱去这身官袍。
所以在郭桓眼中,眼前的户部尚书徐铎,已然如同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多久。
这尚书之位理应由他来坐。
一旦他郭桓成为户部尚书,平日里结交的人脉便能发挥更大作用,手中可做之事也会更多,自然能获取更多银两钱财。
“下官见过尚书大人。”
郭桓面带恭敬地行礼,没有丝毫逾越。
户部尚书徐铎放下手中从宫里批阅而来的公文,自从采用了陆羽的方法,处理公文变得容易许多。
如今还不到午时。
他就快要处理完了。
毕竟如今空缺的是刑部、礼部和吏部的尚书,与他户部关系不大。
他这个户部尚书平常负责的事务,工作量和之前相比并无太大变化。
要说有什么担忧,那便是自己最终的归宿。
“原来是郭侍郎。”
徐铎看了一眼郭桓,目光便收了回去。
如今在户部衙门,往日围在他身边的下属,几乎都转而依附郭桓,徐铎心里清楚现状,也能说服自己接受。
他自觉已如落日余晖。
江河日下,而面前的户部侍郎郭桓却如日中天。
虽说郭桓不受陛下器重,但就稳定朝堂而言,的确是当下不错的选择。
毕竟重新调派一位官员空降至此。
单单处理户部衙门内的人际关系以及各项事务,就得耗费极大精力,而衙门事务又怎能拖延,拖一日便可能酿成大错。
这些道理,皇上明白。
他们做臣子的自然也明白。
“郭侍郎,如今老夫还没退下去,你就这么急着坐上我这把交椅,是不是有点太猴急了?”
徐铎放下公文,盯着郭桓,言语中满是不悦。
郭桓还未开口,徐铎便步步紧逼:“大家都在户部衙门做事,风水轮流转。
今日你方登场,我方落幕。
你给我一份体面,我也不会给你添什么麻烦。”
徐铎的话中暗藏威胁,绵里藏针。
能坐到户部尚书之位。
他又怎会是简单人物,压制郭桓这么多年,手中自然有些手段。
“我犯的事陛下心里清楚。
家财已全部充公,如今只剩下维持家用的些许银钱,还有老家的一些祖产,以及这一身官袍,只求能让老夫及族中弟子得一份体面。
可郭大人你,未必像老夫这般一贫如洗。”
徐铎继续冷冰冰地说道。
做到他这个份上,用一贫如洗来形容也不为过。
被徐铎这么一威胁,郭桓不自觉往后退了半步。
他还有大好前程。
怎能与这老家伙鱼死网破。
“徐大人说笑了,今日我只是来拜见大人而已。”
郭桓挤出一丝笑容说道。
“见完了就退下,老夫日后可不想在这户部衙门里多看到你。”
徐铎依旧冷淡地回应。
他与郭桓几乎已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而他不知,这一举动却为自己寻了条生路。
此时,武英殿内。
陆羽正打着哈欠,繁重的事务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
他着实没想到,来到大明朝,当上武英殿大学士,竟也要如此劳累。
“做人还能不能有点活路?”
他正嘟囔着。
哗的公文奏章从半空划过一道抛物线,正好砸在他面前。
陆羽一脸茫然地抬头。
朱元璋见状,心里火大,但眼下有正事要做,便强忍着。
“大学士,还不好好看看咱给你的公文。”
陆羽反应过来,打开公文一看,不是他批阅过的,也不是武英殿其他大学士批阅过的,而是锦衣卫送来的。
反正朱元璋说能看。
他也就看了。
陆羽仔细看了一遍,眉头紧皱,面露犹豫之色。
上面记录的正是户部尚书徐铎和户部侍郎郭桓的事。
此事之所以会到朱元璋手中,恐怕不是因为户部尚书徐铎,而是因为户部侍郎郭桓。
“大学士,你怎么看?”
朱元璋毫不客气地问道,拉着脸,仿佛陆羽欠了他八百万。
陆羽挠挠头:“要不就饶他一条性命。”
“你小子忒不中用了!”
朱元璋对陆羽的称呼瞬间变了,“人家之前可想着要杀了你,现在你还打算留他性命,就不怕这老家伙哪天再对你动杀心?”
朱元璋脸色不善地说道。
陆羽嘿嘿一笑:“这不是还有陛下您嘛。
更何况……”
陆羽话锋一转,继续说道,“这位户部尚书徐大人,此前已经痛改前非,家中钱财也都充公了。
而且从锦衣卫记录的情况来看,这位徐大人似乎并无争权夺利的心思。”
说着,陆羽不着痕迹地看向朱标,朱标苦笑着点点头。
他们说的正是宋濂的事。
“把他找来问问不就得了。”
在朱元璋犹豫之际,陆羽打着哈哈,百无聊赖地开口。
“怎么问?”
朱元璋问道。
陆羽回应:“看看这位徐尚书知不知道郭桓私底下搞的那些龌龊事。
若是知道还包庇,那就不留后患;若是不知,等户部稳定下来,留他一条性命也无可厚非,毕竟他也算是为社稷立过功。”
陆羽最后这句话,算是定了此事的基调。
朱元璋眼中的杀意这才消散了一些。
户部衙门内。
午饭刚过,一众官员才用完膳食,宫里的太监就来了。
这太监是之前朱标从内务府特地调过来的,跟在朱标身边已有一段时间,名叫小吉祥。
如今小吉祥换了身衣服,看上去颇为威武霸气。
“陛下召见,请徐尚书进宫一趟。”
此话一出,户部衙门众多官员的视线尽数汇集在徐铎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