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8章 牛羊骡马

不。

她一点也不想。

贾敏的眼中一下子满是拒绝,然而她的拒绝没有发挥出任何的作用,因为她的好嫂子李夫人在感受了一下后也是向她发出了邀请。

“你也上来啊,左右今天家中也没有能管着咱们的人,索性就放开乐呵乐呵。”李夫人坐在三轮车上满脸的新奇之色,注意到贾敏的拒绝后她放开声音笑了起来。

“是啊,娘。”云生在这个时候也是顺着自家舅母的话劝说起了自家亲娘,他拍了拍自己手中的车把分外自信道,“你就上来呗,我骑的可稳了。”

有没有可能就因为是你骑车,我才越发的不放心。

贾敏最终还是被一群人热情的拉到了车上,她刚刚坐定云生便是抬起手挥了一下:“咱们出发!”

看到这一幕的杨芷也是在心中松了一口气,刚才她婆婆进来没有说话还让她以为是不是做错了什么,现在看来她婆婆这是比她还能放的开。

此时车上的贾敏感受着吹拂到自己脸上的轻风也是放松了下来,有一说一这车还真的要比他们平日里坐的轿子稳当,现在小风再这么一吹着实有几分惬意。

云生骑着车带着自家亲娘和舅母在院子中兜圈,也就是他们选的这个院子比较大,不然也容不下他们这么在院子中闹腾。

转了几圈后李夫人和贾敏叫停了车,下车后李夫人却是绕着这车转了好几圈,然后她看向了贾敏:“这车又是瑾玉折腾出来的吧?”

“除了他还有谁。”贾敏有些无奈的一摊手,“前儿他出去了一趟带回来的,说是让云生先骑着玩,今儿过来的时候这个臭小子说是要和姐姐们一起玩所以才带了过来。”

“这个车不错。”李夫人在亲身感受完了这车后却是有了别的想法,在她看来这车既然能拉人那就能拉货,“就是不知道造价如何?”

李夫人她和一般的高门贵妇不同,她以前是真的吃过苦,知道很多生活中的艰辛,正因此她一下子便是意识到了这辆三轮车的意义。

牛羊骡马。

这些都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牲畜,其中马不是一般人家能养的,羊则是多用来食用,至于骡子和牛便成了最常见的交通工具。

而与骡子相比牛有着更大的价值,因为牛还可以用来农耕,正因此朝廷对牛有着各种保护政策,私下杀牛是要被朝廷追究责任。

在有些地方,一头牛的价格甚至比一个活人还要贵,因为争夺牛而发生的争端屡见不鲜。

而现在眼前的这辆三轮车却是让李夫人有了别的想法,这种三轮车能拉人又能拉货,也许能给一些普通百姓带来新的出路。

之所以会想到这个点上来倒也不是李夫人心中有着多大的志向,而是因为李夫人手中的一个庄子最近出了点意外。

她手中的这个庄子是贾赦送给她的,好就好在这个庄子离京城并不远,这个庄子上的农户也都是靠种菜为生,再加上李夫人心善要的租金也不贵,所以这个庄子上的人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相比周边的村子却是过得不错。

只是前几天庄子来人告诉李夫人,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村子中养的骡子全都得了病,现在村子中的菜一时间也送不出去,只求李夫人能多给点时间,让他们将今年租地的钱凑出来。

对此李夫人自然是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同时她还出钱安排了一个兽医送到了庄子上去,这让那庄子上的人越发的感激起了李夫人。

正因如此李夫人才看着这辆三轮车有了新的想法,她的那个庄子离京城不远,这一路上过来的路虽然比不上城中平整,但也够这种三轮车行驶了。

也许她可以弄几辆这种三轮车,用这件东西来解决庄子的困境。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92]

科举从开创(首创时间有汉朝、隋朝、唐朝多种说法,主流观点是隋开创,唐继承并完善 [92-93])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 [1],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 [2]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举行的。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3-5]

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6-7]

唐朝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 [6] [8]宋朝科举考试有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明清科举改为考八股文。 [9-10]

科举制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 [87],它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93]但在宋代以后,科举的消极性也愈发凸显。 [11]此外,与中国交流密切的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也深受科举制影响。

周代以“乡举里选”的方式,即由“乡老”(族长)等选拔本乡土的贤士,经过地方长官的层层上贡,直达中央。上贡到王的贤士,由王亲自考试,内容是射箭。在周代以前的社会中,只有统治集团家族的成员才有可能接受教育而成为知识分子,国家机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实际上主要由统治集团内部成员所世袭领有,具体表现就是周代的“世卿世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即使有某种举荐选拔,也基本上不超出宗法家族的范围。举荐选拔超越世袭血缘关系的罗网而登上高位的只能是极其偶然的例外。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卿世禄制被严重破坏,一些原来不是贵族的下层人士得到破格任用,通过举荐、考核而选拔登进人才的情况越来越多。由举荐考核而任用(以及按劳绩提升)的官僚制度逐渐产生。而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面的扩大更加速了这一过程。 [12]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7年)刘邦下诏命令各级臣下举荐贤才,形成后世乡贡的最初形态。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又两次下诏命令各级官员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对被举荐者采用策问的方式进行考试。 [13-14]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诏令各郡国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后来两科逐渐合并为一科,称为“孝廉”。此外“秀才”也是科举的重要科目之一。孝廉重在德行,秀才重在才能。东汉时为了避讳刘秀而改成“茂才”。唐宋时泛称一般读书应举者为秀才,明清特指通过初级“县试”入学的学生为秀才。汉代各科科举都要通过朝廷考试。但是汉代察举考试与后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区别在于:考试在察举中并不重要,举荐是决定性的。察举以举荐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