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5章 至大

至于其他区域的谈判,谢翱与方回则是寸土不让。尤其是上都,既然控制在手,就绝对没有还回去的道理。不过,他们俩也承诺,只此一城,绝不会向外拓展势力,也不会阻拦朝廷军队的正常调动,更不会向周边牧民传播不利于朝廷的某些言行举止。

原来四方议定的糟粮分配方案,自然就此停止。

但是安童又为大都争取到每年不少于五十万石的漕粮。

对于谢翱最终答应下这个条件,方回私下表示不齿。

在他看来,这无异于对朝廷纳贡称臣,花钱买平安,平白地弱了江南的气势。此举与北宋时对辽支付的岁币何异!

他却不知,正是因为北宋年年岁贡,才将曾经天下无敌的契丹铁骑活生生地养成废物,也为北宋赢来近百年的安居乐业。

只是同时被养废的,还有北宋自己的军队。

是以,战争与和平,哪个会给百姓带来幸福,从某些方面来说,根本无法割裂看待。

即便是和平年代,对于欲壑难填的帝王来说,也一样无法避免无休止的战争。

只能说,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但是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却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

谈判结束后第五天,有元一朝最伟大的科学家郭守敬同志来到河南担任政务一把手。

对于老郭,甄鑫是打心眼里佩服。这样的时代能产生出这样的人才,殊为不易。

但也不过如此。

一个再伟大的技术人员,根本不可能凭一己之力改变一个国家的颓败,更影响不了一个即将没落的王朝。

政务方面,郭守敬未必专业。但是甄鑫会给他配备最专业的人才,然后慢慢地让他将重心转移到他所擅长的方方面面,以此让即将步入晚年的老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他的余热。

与郭省长一同被送到开封的,还有一个面目全非的人头。

说是完泽,却没人有办法证明它不是完泽。

也只能选择暂时相信。

由此,天下暂定,并形成了一个极为崎岖的势力分布图。

朝廷实控原中书省直辖区域,除太行山区以外的河北、山东、山西以及陕西北部。太行山与上都,则成为其中两枚令朝廷上下只能假装看不见的大小楔子。

而江南、东北、西北以及山东的登州,虽然名义上还归朝廷管辖,却已经没有哪个朝廷的官员,愿意深入虎穴去以身伺虎。

除非,他已经做好了加入日月岛势力的所有准备。而这样的官员,对于日月岛来说自然会大开方便之门。对于朝廷而言,却如肉包子打狗,还不如不派。

谈判双方,对于犬牙交错的中原区域,几乎每城必争。但是似乎同时遗忘了还有四川这么一个地方。

朝廷大概又是想以铁穆耳这个即将被抛弃的棋子,拖垮四川的经济。甄鑫却不得不开始正视四川的战场。

哪怕他对四川行省丞相刘任再不齿,也不可能放任铁穆耳肆虐四川的百姓。

好在摇摇欲坠的成都,依然还未被攻破。好在除了刘任之外,几乎所有的四川官绅百姓都在盼望着江南兵的到来。

中原战事虽歇,西南战事又起。

时至七月底,张筝与王清晏,统率第一支由日月岛负责全部装备与粮食的一万重庆兵,终于踏入了四川的战场。

西北明军也开始自北往南,攻打陈仓道。

但是其主力部队,却与商队一起,顺着河西走廊,往西延伸,越过玉门关,探向大漠的深处——探向这片自唐之后,汉人军队再也未曾涉足过的土地。

……

至元三十二年,冬十月。

三万江南兵马挺进成都战场,经过三个月的围剿,歼灭铁穆耳的最后一支亲兵。

铁穆耳自尽而死。

西南自此平定。

同时,缠绵于病榻之上的忽必烈,终于闭上了他无力的双眼,再也没有睁开。

这位征战一生而建立大元朝的帝王,竟然比后世历史上的忽必烈,生生地多熬了一年时间,才带着无限的余憾撒手人寰。

死未瞑目。

皇太孙海山继皇位,定年号为“至大”。

海山显然是个很想有些作为的皇帝。

次月,长年镇守漠北西部的一万蒙古精兵,便被调回大都。其中近半被充了海山的怯薛军,其他的则分领大都城防军与各地驻军。

自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之后至今数十年,漠北西部的叛乱始终未曾停歇。一方面将元朝大量的精锐部队牵制在漠北,另一方却为元朝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最擅战的蒙古骑兵。

忽必烈昏迷之前,他根本没想过小小的日月岛会以如此迅速的时间成长为帝国的大患。昏迷之后,却是无人敢调这些兵马南下。

南必能让铁穆耳回到中原,已经是被形势逼到实无可奈何的地步。

待忽必烈醒来,形势早已一片混乱。最关键的是,这些军队回来少了没用,回来多了朝廷根本就无力供养。

一万人,差不多在海山的承受范围之内。

河北流民被清理了几十万,又有江南每年五十万石糟粮供应,海山不仅可以养活这样一支军队,还能多出一些存余让他整肃朝纲。

这个天下是蒙古人的,却离不开汉人的支持。

这是真金自小接受到的教育,传及他的子孙,有的人认同,有的人却不以为然。

铁穆耳觉得,汉人只是统治天下的工具也只能是工具。

甘麻剌则认为,汉人不是工具而是牛马,必须真情相待,起码是表面上的真情相待。否则牛马不仅会偷懒,还可能脱离主人的控制,甚至主动引敌攻击主人。

海山对于汉人的态度,更接近于甘麻剌。

夺取天下,自然得靠蒙古骑兵。治理天下,却不得不依赖汉臣。

这位历史上,唯一取汉语为名的元朝皇帝,在登位之初便向汉人释放出最大的善意。

至大元年正月,海山以皇帝身份前往太庙祭拜。随后下诏,在孔子的“至圣文宣王”前加“大成”两字,并遣使祭祀,以示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