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驱虎吞狼

赵祯慨叹一声说道:“此前定下蚕食之计,准备将堡寨修到李元昊的腹心之地,到那时他自然不得不前来与我大宋打攻坚战。\齐!盛·小.税_网, .芜!错/内!容?可是,我等想岔了。”

蚕食之策是李放去大唐向李世民请教的计策,按理来说不应该有什么问题的。

即便是这次击败李元昊,却没能造成有效杀伤,其实也不妨事。

等将来范仲淹的堡寨修到李元昊家门口的时候,他就不得不前来应战。

到那时,北宋的火器自然能给那些不善攻城的党项人巨大的打击。

但这件事需要时间,而赵祯缺少的恰恰就是时间。

这并非是因为赵祯急于求成,而是国内外环境不允许他长久的拖延下去了。

先说国外,北宋与李元昊大战,辽国自然不会只是看戏,他们一边扶持李元昊继续挑衅,一边还在北宋国内不断窥视,试图搞事。

而国内自不必说,修建堡寨耗费大量资金,即便有从现代拿来的水泥等技术,大大减少了消耗,但那同样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朝中非议至今没停。

另外,北宋国内那些文人士大夫的软弱,同样是李世民所不能了解的。

在李放的口中,宋辽是足以并称当世的大国,即便北宋军事上略有不足,但守城应该没问题吧?

所以,在对付西夏之事上,李世民压根没怎么考虑辽国的反应。

可北宋这些人远超李世民的想象。

赵祯无奈的说道:“辽国来使,只是在京中略略打听了些消息,然后放出风来,立刻便有人上奏,向我进谏不要轻启战端。更有甚至,还有人弹劾范仲淹,说他为求战功,擅启边衅。”

“这些奏折我都留中不发了,可此非长久之计,若是不能取得什么战果,朝中的反对声怕是要此起彼伏了。”

国内、国外两方面的问题,说穿了还是同样的事。

现在北宋朝中的文人,大部分都是谈辽色变,闻战则恼。

只凭李放的寥寥数语,李世民也想象不到北宋士人的软弱程度,因而他的谋划出了问题也在所难免。

毕竟在大唐,出将入相绝不只是一个成语而已。

名将能沙场建功,入朝之后亦能位居宰辅。

国朝宰相,也未必不能领军对敌。

大唐的人才,大都是能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与北宋时期严格的以文御武自是不同。

国情不同,李世民的考虑自然也就没那么全面。

不如说,要是李世民真就片言解决了困扰北宋几代人的麻烦,那才不合理呢。.d+a.s!u-a?n·w/a/n!g+.\n`e_t¨

听赵祯说出自己的难处,李放似有所悟。

这边他正在沉思之际,另一边的张源已经愤然起身。

他朝着赵祯拱手施礼,口中说道:“官家!朝中皆碌碌之辈,何用听凭他们胡言?宋辽两国和盟已久,辽国岂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兵犯境?若辽国敢来犯我大宋,官家正好可以趁此良机收复燕云!”

张源一向都是很激进的。

在西夏,他能劝李元昊取关中与北宋不死不休。

在北宋,他自然也能劝赵祯趁机和辽国开战。

只是此时的他尚且年轻,仅凭一腔热血是不能成事的,战事并没有那么简单。

李放摇了摇头,开口说道:“此时辽国是不会发兵的,除非是他们已经知道我们打算彻底灭掉李元昊。”

“这是为何?”张源有些不解

他虽有谋略,但碍于眼界和知识,有很多东西他并不知道,所以才觉得北宋可以靠着火器打一个漂亮的防守反击,把战线推到辽国境内。

但李放清楚,这个时候的辽国也已经日渐衰落了。

随着北宋的岁币输入辽国内部,辽国上层逐渐腐朽,开始贪图享乐。

辽兴宗耶律宗真沉迷佛教,广建寺院,耗费国力。

而契丹祖传的骑兵,战斗力也因承平日久日渐衰退。

在原本的历史上,西夏立国后和辽国也曾打过一场。

耶律宗真御驾亲征,却遭西夏阻击,河曲一战辽国大败,颜面扫地。

而在民间,土地兼并日益强烈,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辽兴宗耶律宗真不能,也不愿在此时与大敌宋国开战,这是可以肯定的。

历史上北宋与西夏三次战斗,辽国除了趁机讹了些钱财,也确实没有出兵的打算,这就是明证。

现在不过是修些堡寨而已,辽国不可能因此大动干戈。

有些话,李放不能说给张源听,但有些事情还是可以说的。

他将辽国内部隐患娓娓道来,令张源如醍醐灌顶一般,立刻明白了原因。

同时,张源悄悄打量着李放:“早听闻官家手中有皇城司,专掌机密,这位先生能将这些隐秘说的头头是道,想来定是其中主官了。”

“张

都监!张都监!”李放敲了敲桌子,提醒张源回神。

“你觉得我说的有没有道理?”

“啊!”张源恍惚了一下,立刻回道,“若如先生所言,辽国确实不太可能发兵。^小·税?C!m!s_ *追^蕞/歆¢蟑′劫~既如此,那官家还担心什么?”

李放看向赵祯:“官家担心的不是辽国,而是朝中那些反战的人吧。”

赵祯面色沉重的点了点头:“群情汹汹,朕不可能一意孤行。国朝承平日久,一旦屡有战事,朕担心有些人为达目的,会不惜一切代价。”

北宋的文人,为了自己的政见,有些时候是会做出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的。

比如说砸缸的那位。

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不和,二人不和到了什么地步呢?

凡是王安石支持的,司马光几乎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否定,哪怕其中有些政策是善政,司马光也全然不顾。

新旧党争时,已经完全成了为反对而反对了。

河湟之地,本为宋朝对西夏的一大战果。

几万将士浴血奋战为国拓边两千余里,结果在司马光口中就成了新党师出无名,擅启边衅。

在司马光重新执政后,他与旧党的其他大臣,上下嘴皮一碰,平白的就给西夏还了回去。

这就是北宋的文人干的事。

而司马光时期距离赵祯现在可没多久了,赵祯怎么敢去无视那些文人的声音呢?

一个弄不好,给你前线搞点事,把后勤给断了。

前面打了败仗,后面他们便能借此教训赵祯,让他不能无端挑起战事。

看了历史上两宋各种文臣的骚操作,赵祯现在可不认为朝中那些文人都是什么仁义君子了。

这种事他们不是干不出来。

张源尚未涉及朝堂,听到赵祯说的话,还有些迷茫,不明白赵祯为何防备自己人比防备辽国更甚。

但他敏锐的察觉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那就是辽国!

张源略一沉思:“官家所虑者,无非是有人会以辽国之名借题发挥,劝诫官家罢兵,臣有一计,可使朝中无人再敢多言。”

“你且说来。”赵祯很感兴趣。

历史上此人辅佐李元昊,一路做到了西夏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的高位,其谋略还是有些东西的。

不然的话,李元昊也不可能如此重用此人。

“官家可曾听过驱虎吞狼?”张源一副智珠在握的样子,“既然朝中有人担心辽国对我朝用兵,那不妨将辽国的注意力引向他处。李元昊意图僭越至尊之位,我朝恼恨他不假,但辽国又岂能无愤?”

听到这里,赵祯不由得和李放对视了一眼,张源的这个角度是二人从没发现过的。

但也不是没那个可能。

历史上西夏立国后就曾和辽国打了一场,证明辽国对西夏这个看似乖顺的小弟确有不满。

而且如今宋辽并立,两国都认自家为王朝正统,又怎会容忍天下再多出一个皇帝来?

之前辽国不急,是因为要坐视宋朝和李元昊相斗,现在要是宋朝主动开口,或许有点机会说动辽国一起出兵?

张源仍在侃侃而谈:“官家可遣一舌辩之士北上,说服其国内文武,约定宋辽两国一齐出兵,教训一番李元昊,让其放弃僭越的想法。但暗中,我朝则要做好一举灭掉李元昊的准备。待事成之后,辽国收兵,我朝一举突入,定能大获全胜!”

说到这里,张源站起身来抱拳拱手:“臣不才!愿毛遂自荐,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辽国出兵!”

“这个......”

赵祯沉吟片刻,摆了摆手示意张源先坐下:“此事不着急,还需从长计议。”

等张源重新坐下后,赵祯开口问道:“你准备如何说服辽国出兵?”

“臣请官家多备金银财货,臣到了辽国上京后,以银钱开道买通其国内文武。面见辽帝时,与其陈说李元昊僭越之意。如此,不愁辽国不发兵。”

张源是相当的自信。

但对他的说法,赵祯却是没有他那么自信,这事儿哪有这么容易。

虽然很不想承认,但赵祯也清楚,辽国是足以和北宋并称的大国。

一个大国的意志,哪里是那么容易就摆平的?

赵祯不忍心给张源浇冷水,就想着先敷衍过去,日后再说吧。

“此事......”

他刚说了两个字,旁边的李放却忽然开口:“此事未必不能行。”

“嗯?”赵祯忽的看向李放,“你也这么说?”

对李放,赵祯就比张源信任的多了。

他认真的问道:“你又有什么鬼主意了?”

“不是鬼主意,而是正儿八经的好主意。”李放自信一笑,“他说的计策虽然有些瑕疵,但其核心思想是没问题的,说动辽国出兵不是不可能,但肯定不能他那么干。”

赵祯不解的追问

:“你准备如何做?”

李放顿了下,口中缓缓吐出三个石破天惊的字来:“加岁币。”

霎时间,赵祯和张源均脸色巨变。

哪怕以张源的狂热,都不敢往这件事上去说,加岁币固然能大大增加辽国出兵的几率,但这留下的骂名可没人担得起啊。

“先生莫不是在说笑?”张源语气艰涩的问道。

这要追究起来,李放的这个说法还是被他的计策给引出来的,张源担心回头要是有人骂李放会不会把自己也牵扯进来。

赵祯却知道,李放对北宋拿岁币换和平的愤恨比自己尤甚,他如此说必定是有别的想法。

只是有些话就不好对外人说了。

沉默片刻,赵祯沉声说道:“张爱卿,你且去将人带出大堂,免得事情泄密。”

此时的店里,除了他们三人,还有舞女、乐师在堂下表演,赵祯的就是让张源把他们带走。

当然,这也是变相的让他也离开。

张源惊讶于赵祯的态度,立刻劝谏道:“官家,岁币之事万万不可!”

“朕心中有数,你且去便是。”

赵祯打发走了他。

等人都走来了,赵祯看向李放:“现在没人了,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吧。当初说起岁币时,你可是表现的比我还愤怒,现在怎么主动要给别人送钱了?”

“此一时,彼一时。这会儿你不是想要速亡西夏吗,拉拢辽国一起出手确实是个好办法,而让辽国出手的代价,也就只能是这个了。至于张源说的那些,你我都知道,不太可能说得动辽国出兵。”

张源的思路没问题,买通辽国内的文武替自己说话。

可辽国是个大国,其内部势力盘根错节,他要买通多少人才能有足够的筹码?

而李放则直接一步到位,干脆的加岁币,直接买通整个国家,这样辽国内部就无话可说了。

赵祯有些失望:“就算加了岁币,你真以为辽国会出兵?他们又不是雇佣兵,不可能出大力的。”

李放继续说道:“反正你也不指望辽国真的出兵帮你打西夏,他能牵制一部分李元昊的兵力就足够了,这样你就能平息朝中的反战舆论了。之后的事嘛......”

“我给你支援十万枪械怎么样?造火枪的关键部件里你盘查一下,有哪些在现代不犯忌讳的,你给我列出来,我每样给你订十万个。如此,不到半年,你就能有十万杆火枪,子弹生产只要跟得上,还怕打不死李元昊?”

赵祯是既惊又喜,欢喜于李放的大方,可又揪心岁币的事。

“但是那岁币......”

看他为难的样子,李放也不逗他了.

脸带笑意的提醒道:“你怎么这么糊涂呢?岁币不能用财货冲抵吗?随便从现代进点艺术品,糊弄辽国几年不成问题吧?再等上几年,真就断了岁币,也就没什么了,辽国不打过来,你还要打过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