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北宋的捷报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李放从凳子上站起身来。*兰,兰·闻·血! ?追,蕞,薪?蟑,洁_
“哈啊~~~”
伸了个懒腰,李放随意地说道:“现在就先这样的,看看效果,以后再决定要不要给你加功课。”
“还加?”朱瞻基欲哭无泪。
莫名其妙的被李放套进去了,自己亲口答应的,想反悔都不成。
毕竟他在李放面前可没法摆皇室架子,而且因为玩游戏被李放改了学习计划,这件事要是传回大明,不用等他爷爷出手,他爹就能收拾了他。
朱瞻基想的明白,也只能认命了。
“好了,你们俩好好学着吧,手机我就给你们放柜台了。每天的课上完之后才能拿回去啊,别忘了,我会安排人检查你们的作业的。”
说罢,李放收了他们的手机,转身离开了。
朱瞻基和徐钦对视一眼,二人都叹了口气。
现在倒是有一点好处,两人不用担心对方出卖自己了,两人一起被李放抓住的。
现在两人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了,只能好好学习了。
回到超市里,李放将手机递给武媚娘:“这是你替他们俩买的?”
武媚娘轻笑一声:“果然让你发现了,我就猜他们俩守不住。”
李放敲了敲柜台,有些不满:“守不守得住先别管,你为什么答应他们啊?回头真给俩人教坏了,朱棣可要来找麻烦的,到时候不还是我出面?”
武媚娘得了好处,却让自己给她顶缸,李放自然不高兴。
“老板,你可别忘了。”武媚娘装出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人家只是一个刚刚成年的弱女子,他们两个男子有要求,我怎么可能拒绝吗。”
李放闻言一愣,恍惚间回过神来,这会儿的武媚娘好像才十九岁,比徐钦也就大了两岁。
可是因为历史上的滤镜,再加上武媚娘成熟的作风,令李放一度忽略了她的年纪。
现在想来,她确实只是一个少女。
对于武媚娘说的,害怕徐钦两个男子李放自然不信,但她年纪小,一时心软可怜徐钦他们也未必不可能。
好在自己发现的及时,没有闹出什么问题来。
念及于此,李放的语气就变得和善了许多。
“下不为例啊。”李放将手机放进柜台里,“以后,他们俩每天的学业完成之后,才能来这里申请手机,不完成不给他们。”
“是,奴家知道了。”武媚娘就知道李放会心软的。
笑嘻嘻的眨了眨眼,武媚娘一脸的轻松:“搞定。”
无奈的摇了摇头,李放转身走向二楼。,咸~鱼/墈*书/ _庚·芯^罪¢哙_
“欸,对了。”李放忽的想起了什么,“他们俩说是用东西跟你换的钱,他们给了你什么东西?”
本以为已经糊弄过去了,可没想到李放还是问了出来。
为了最大限度的争取李放的信任,有些事武媚娘是不可能对他说谎的。
闭口不言,不算什么,可说谎骗人就涉及到原则问题了,武媚娘不会犯这种错误的。
从柜台下面拿出早就准备好的东西,武媚娘推了过去:“喏,见者有份,这一份是给老板你的抽成。”
“抽成?”
李放不解的拿过那个盒子来,打开一看。
“我去!这俩货出手这么大方?”李放吓了一跳。
盒子一拿起来就叮铃咣当乱响,打开一看,满眼都是黄色,最近这几个月,李放见这些可是见得太多了——黄金。
那一盒子全是黄金。
李放抬头看向武媚娘,她给自己的抽成就是一盒子黄金,那她手上的东西又会是什么?
武媚娘自然知道李放在想什么,她头也不回地答道:“这可是我凭本事赚的,顶多是借的老板你的人脉,抽成也给了,你总不至于还想要我手里的东西吧?”
“这个......”
李放表情略显不自然,要是没被武媚娘点破,李放还真的是这么想的。
没办法,武媚娘实在是太能搞事了,自己手里这些黄金虽然并不算太多,但换成钱也有几十个w了,武媚娘手里的只会更值钱。
这么多钱放在武媚娘手里,辞职她应该不敢,可她会不会计划些别的什么,李放就不敢保证了。
但现在被她说破,李放也不好舔着脸去要女人的东西,那就太厚脸皮了。
他只好解释道:“我是想看看而已,看他们俩拿了什么好东西,要是你想出手,我可以帮你换成钱。”
“不用。”武媚娘立刻回道,“我拿工资就够了,那些珠宝首饰我想留着自己戴,你没发现我头上换了装饰吗?”
“嗯?”
李放抬眼看去,武媚娘脑后有只玉色的步摇,之前李放还没注意。
“这就是你留下的那些东西啊。”李放安心了不少。
要只是一些首饰
那还好,她爱戴多少戴多少,只要换不成钱她就搞不成事,这样大家都安心。
“不然你以为呢?”武媚娘语气中略带怨气,“我连个身份都没有,倒是想去换成钱,也要有人肯收啊?万一谁报个警,我就进局子了。”
李放讪笑两声:“是我想多了,不好意思啊。*咸/鱼-看,书¢ +追\嶵~鑫_彰_节·”
随便拉了两句有的没的,李放拿着那盒金子就离开了。
他完全没想到,要是武媚娘真像她说的那样考虑,为什么自己刚回来的时候她不主动开口呢?
而且武媚娘全程背对着李放,要是他能看到武媚娘的正脸就知道,和他聊天的时候,武媚娘的脸上满是笑意。
完全没有她语气中的不满和怨气。
这一点,李放全然忽视了,成功的被武媚娘转移了视线。
“一点珠宝而已,女人爱美,她想要就留下。”李放将金子和自己之前的存货放在一起,“她才十九岁,就算是女帝,估计也还没成长起来呢,我也不能老是怀疑人家。”
自我反省了下,李放心情平复了许多。
之后的时间,李放处理了下这几天没在家遗留下来的一些事,然后又看着徐妙锦带走了两个留学生。
一天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在古代待久了,回到现代来,又让他有种不同以往的感觉。
或许这也是保持生活新鲜感的一种方法。
第二天一早,李放还记得赵祯留下来的话,给武媚娘放了假,又跟任红昌打了声招呼,李放便再次离开了现代。
-----------------
北宋,汴京城内靠近皇宫的一处宅邸里,李放出现在了这里。
这半年多的时间,李放自然也在北宋置下了产业。
随着他和赵祯的生意越做越大,在首都汴京买房也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推门出去,后院没什么人,李放特意吩咐过,自己不在家的时候,不许人进来。
继续向前,见到了赵祯安排过来的下人。
“相公回来了。”下人上前行礼。
李放点了点头:“官家可曾派人来了?”
总出现在赵祯的皇宫里自然不好,买下房子后这里就成了二人联络的据点,赵祯会派人驻守在这里,以便二人联系。
“来了,官家前几日便派了人来,说是要见相公呢。相公这份圣眷,真是无人能及啊。”
下人的表情相当得意,一副与有荣焉的样子。
皇帝想要召见李放,找不到人的情况下,皇帝还能耐着性子去等。
自家主人能被皇帝如此看重,他们这些下人自然也感觉高人一等了。
李放却还是不紧不慢:“哦,那就让他们再等一会儿吧,我上次送来的东西可还能正常用?”
下人对此也是见怪不怪了,之前李放慢待皇帝他们还觉得仿佛天塌了一般,现在见多了,也就知道了,自家这位主人的圣眷那不是一般的高。
“小人们不敢胡乱触碰,一切和相公上次离去时一样,应是没什么问题。”
“是吗?”李放来到一处高楼。
一路登顶,查看了下楼顶的太阳能板,还行,确实没什么问题。
打开蓄电池看了下,电量充足。
“嗯,倒是可以在这里多住两天。”
心里如此想着,李放起身掸了掸衣服:“走吧,去见一见官家派来的人。”
汇合了赵祯派来的人,李放也没耽搁多少时间,很快便坐上了马车,径直去寻赵祯了。
车轮滚滚,马车汇入街道,一阵阵叫卖之声也随之传入李放耳中。
挑起窗帘向外张望,一派祥和之景,百姓们沿街叫卖,这是在其他任何朝代都看不到的景色。
沿街百姓众多,如今正是早上,叫卖的多以早食为主,像什么羊汤、油饼、包子,不一而足。
看到这般景象,李放的心情也不由得好了不少。
只是他发现,这条路好像并不是去皇宫的方向啊。
“官家没在宫里?”李放敲了敲车厢,开口询问前面驾车的车夫。
“回相公的话,官家一早就出了宫了,小人这便是带您去寻官家。”
李放点点头,重新坐了回去。
饶有趣味的看着北宋的街景,李放心里盘算着:“啥时候再带妙锦来一次,听说北宋的夜景很不错,到时候也能拍个视频。”
正自观看时,一声清脆的叫卖声吸引了李放的注意。
一个小孩子挎着一个斜包在街面上一溜小跑,手里高举着一卷纸,边跑边喊:“捷报!捷报!朝廷西北大捷,赵元昊损兵折将,狄汉臣再立新功!”
这就是李放和赵祯新搞出来的报纸了,经过半年的发展,汴京人已经对这玩意见怪不怪了。
听他说的热闹,不少人都纷纷叫住了他,慷慨解囊。
自家打了胜仗
,自然是要开心的。
“那孩子,来,给我来一份报纸!”
“给我也来一份!”
“我也要。”
报童被围了起来,手脚麻利的给人找钱,拿报纸。
“欸!停车!”李放叫住了车夫,“去帮我买份报纸去,看他喊得热闹,我倒想看看。”
车夫自然不会拒绝,将马车停好,赶过去买了一份报纸。
马车再次启动,李放坐在车里,打开了报纸。
“第七十回,妖魔宝放烟沙火,悟空计盗紫金铃。”李放一眼便看到了连载中的小说,“这西游记都到第七十回了,马上要连载完了啊。”
李放记下了这件事,以后抽空找找,看有什么小说还适合搬过来的。
毕竟不少人买报纸为的就是这些连载的小说,为了报纸的销量,这些还是不能省的。
仔细寻找了一圈,李放找到了刚才那个报童高喊的内容,来自西夏的捷报。
这还不是最近的消息,起码是半个多月以前的消息了,此时的西北,怕是已经尘埃落定了。
“也对,消息从陕西那儿传到汴京,就要不少时间了,再加上排版,确实要这么久。”
在这个时代,就不要去纠结什么新闻的时效性了,能在半个月内见报已经效率很高了。
这可全是靠人和马一路接力送回来的情报。
李放认真去读那个新闻,大体内容就是说,陕西安抚经略使范仲淹在西北大造坞堡,一步步修到了西夏边境,西夏自然是不能忍的。
向来都是他们抢掠北宋边境,要是遍地坞堡他们还怎么抢?
于是,在筹谋许久后,西夏人发起了进攻。
可用水泥浇筑的坞堡岂是他们那些装备简陋的党项人能攻破的?
进攻受阻之下,西夏人迎来了范仲淹的反击,他派出狄青为将,一举击溃来犯之敌,取得大胜。
这样一场漂亮的防守反击战斗,自然值得北宋朝中大书特书了。
“而且......”
李放心中暗想:“赵祯这应该也是在为狄青造势啊。”
整篇文章里,就属狄青的笔墨最重,连范仲淹这个主官也逊他一筹,赵祯的倾向再明显不过了。
“不过,没想到的是,他还真能改变历史啊。”
对于赵祯的魄力,李放不得不刮目相看了。
赵祯真的敢对西夏动手,并且不怕触动辽国的神经,李放不得不给他竖一个大拇指。
看过这个新闻后,李放又接着翻看其他内容,剩下就没什么大料了,基本都是一些改革内容。
什么又兴建了几所学校,朝廷内官员的升迁动向之类的,没什么特别的。
李放正在欣赏报纸里的诗词时,马车缓缓停了下来。
“相公,咱们到了。”
收起报纸,李放跳下马车。
抬头一看,他明白了:“原来是这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