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帝师
王允老于事务,三言两语便说服了刘备心悦诚服地离开。?8\8`d,u^s_h*u+w+a`n\g~._c,o.m!
目送着那兄弟三人远去,李放心中清楚,这位刘皇叔应该是被王允给拿下了。
纵然刘备可能心中还有疑虑,天下宗室众多,王允为何偏偏对他另眼相看?
但一个皇叔的高帽子戴上来,压根没有给刘备拒绝的余地。
不知道自己未来能达到的高度,目前一个被天下认可的宗室皇叔身份,对刘备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况且,一个割据政权的天子,和一个统一王朝的宗室重臣,孰轻孰重也不好说呢。
等到刘备三人的身影逐渐看不见了,李放跟着王允重新坐了回去。
“叔父是对刘皇叔放心了?竟然如此大方的和他聊了这些?”
李放没看懂王允这操作背后的深意,因此开口发问。
王允无奈的摇头:“老夫这也是无可奈何啊,实在是手边无人可用。”
吕布是何等样人?
他的人品虽烂,但武力值那可是实打实的,尤其是统兵的本领,更是王允望尘莫及的。
这么一位凶人,拉拢归拉拢,被李放点破吕布身上的威胁后,王允不可能不心生忌惮。
而要制衡吕布,就需要一个不会被吕布收买,且能在武力上和他抗衡的人。
算下来,目前也只有刘备和他的兄弟有这个资格了。
其他人,要么是没本事,要么就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老夫历经艰辛,派人去联络旧友,结果却只得到友人凋零的消息,令人唏嘘。”
王允满脸的苦涩:“卢子干缠绵病榻,早已不能任事;朱公伟又被李傕郭汜等人拦在河南,不得寸进;至于皇甫义真,他,唉......”
提及皇甫嵩,王允表情越发的复杂。
这位汉末三杰之一,平定了黄巾之乱的名将,如今也在董卓的威权之下俯首低头。
王允也曾旁敲侧击地试探过他,却发现他好似真的已经老了,没了心气,彻底不敢跟董卓作对了。
老一辈的名将指望不上,刘备再不情愿,也不得不承认,刘备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所以,在给刘备暗中上了个枷锁后,他还是松了口。
看到王允面带哀伤,李放也不禁心软:“老将军们年事已高,能安度晚年已是不易了,这天下终究是要向前进的,叔父切勿过度悲伤。”
“唉!”
叹息一声,王允摆了摆手,示意自己还行。
收拾了下心情,王允再次开口:“贤侄此番前来,就是为了见一见这刘玄德吧?如何?觉得此人可像后世人口中所说的那般。\咸,鱼/看^书_ ?已¢发/布~嶵·芯-蟑?劫*”
面对王允的询问,李放不由得沉默了。
愣愣的思考了一会儿,李放摇起了头:“不想,不如说,和我设想中的刘皇叔相去甚远。除了态度上,行为举止都和我印象里的刘备截然相反。”
李放想象中的刘备是什么样子的?
《三国演义》中已经给出了答案,仁德、义气、温和。
可今日所见,除了义气之外,刘备语气里满是强硬,甚至还隐隐使用了些威胁的手段。
这和李放印象里的刘皇叔差得太远了。
“哈哈。”王允听了反倒笑了出来。
“如此才是对的,你所知的刘玄德,那是史官所写。可能在乱世中浮沉几十年的枭雄,又怎会是只知仁慈的软弱性子?如今此人年富力强,正是用武之时,你且看吧,未来此人绝对会大放异彩的。”
李放颇为意外:“叔父竟如此看好刘备?”
“嗯。”王允慎重地点了点头,“此人绝非池中之物,若非是出身寒微,怕是早就能有一番作为了。只希望他能真的忠于汉室,效忠天子吧。”
尽人事,听天命。
王允也这个年纪了,他活着的时候,当然能压制刘备的野心,可他死了呢?
乱世之中颠沛流离,刘备都能活到六十二岁,若是他们真的振兴了汉朝,刘备指不定能活到什么时候呢。
老而不死是为贼,到那时,就只能靠刘协自己来压制臣下的野心了。
不过,想到此处,王允的表情又阴沉了许多。
“司马懿......”
若是刘备能熬到刘协也去世,到那时再行篡位之举,怕是无人能挡了。
而且,不光是刘备,像司马懿这样的人对刘协也是一种威胁。
河内司马名门,王允总不能在司马懿还未犯事的时候就杀了他吧?
如此不教而诛,对大汉的威信打击更大。
念及于此,王允心中的某些信念更加强烈了。
他转头看向李放,开口问道:“听说,这些日子,贤侄在现代做了件大事啊?”
李放以为王允说的是自己开新店的事。
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那是小打小闹,不值一提。要成家总要先立业,总不能真就只靠两界倒卖谋利吧?”
“此言有理。”王允赞许的点了点头。
且不论李放此举到底能带来多少收益,他肯主动跳出舒适圈,就已经很有勇气了。¢1¢5!8?t+x`t*.-c?o¢m¨
不过,王允的目的显然不在此。
夸了李放一句,王允便说出了自己的真实目的:“不过我说的大事,不是这件事,而是贤侄搞的那个叫,叫什么‘留学生’的项目。教导国之储君,未来贤侄也能称得上一句帝师了啊。”
“嗯?”
李放愣了一下,王允说的是这个?
这肯定是任红昌跟他说的,李放来的少,但任红昌会时不时来司徒府看望王允,闲暇时说起李放那边的事也属正常。
对于这些东西,李放倒也没必要专门安排她保密。
“此事啊,我那不过是权宜之计,主要还是摆脱那位大明皇帝的钳制,算不得什么。至于帝师之说,那小子只是皇孙而已,还算不上储君。”
王允点了点头:“原来如此......”
李放说的这些,任红昌都跟王允说了。
在自己义父面前,王允若是有心套话,任红昌是瞒不住的。
不过,王允还是装出一副刚刚知道的样子,露出一副了然的表情。
忽的,王允再次开口,他直勾勾的看着李放,语气里满是诱惑:“既然如此,那贤侄可想真的当一回帝师?”
“啊?”
李放有些没跟上王允的思路。
对上他的眼神,李放发现,王允并不是在开玩笑,而且王允也不像是会开这种玩笑的人。
“帝师......”
不用多想,王允说的肯定就是刘协了。
听他的意思,好像是要把刘协也送去留学?
这不是说不行,只是刘协和朱瞻基他们还是有区别的啊。
“叔父,不是,我有个问题啊。”李放犹豫了下还是开口了,“现在在位的天子,自幼便有聪慧表现,您老能做他的主?”
人家大明那边,朱棣是皇帝,又是朱瞻基的亲爷爷,自然一句话就能把孙子送过来。
可王允再怎么强势,他和刘协也是君臣关系,他又不是董卓,说把刘协送去留学就去留学的?
不考虑一下刘协的想法吗?
谁知,面对李放的疑问,王允却表现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
他大手一挥,不容置疑的说道:“这你不用管,老夫自有办法,只看你这边可有什么为难之处?”
看王允这样,李放也无话可说了。
王允一向都是个有主见的人,说好听点这叫信念坚定,说难听点,那就是刚愎自用。
现在知晓了历史,性格上缓和了些,但终归是本性难移。
历史上,王允铲除董卓后,其实比董卓更像一个权臣。
董卓肆虐之时,他只是握有兵权,治国理政还是需要拉拢其他士人来帮他的。
等到王允上位,那才真正做到了政出一门,乾纲独断,也没给刘协留下什么做主的空间。
当然,除了王允个人的脾气问题,这也与当时刘协才十一岁有关。
一个孩子,谁也不放心让他参与政事。
“为难倒是不怎么为难,只是您老突然这么说......”
李放沉吟片刻,忽的抬头:“这样吧,改天看您什么时候有空,我带您去我那里看看。要是您真的觉得让大汉天子留学会对他有所帮助,那我就答应下来。”
一只羊也是赶,两只羊也是放。
反正都有朱瞻基和徐钦了,李放也不介意再多一个。
可王允听了李放的回答后,却并未表现出满意来。
他看着李放,缓缓摇了摇头:“老夫不是想让陛下去现代留学,而是想让贤侄亲自来教导陛下。”
“这......”
李放眉头一皱,王允的想法他也能理解,刘协毕竟是皇帝,不好跟朱瞻基那两人一样,长期离开朝堂。
只是,李放自己也有自己的事,总不能每天跑来给刘协上课吧?
好像是看出了李放的为难,王允接着补充道:“放心,老夫不会太过麻烦贤侄的。贤侄不必日日都来,陛下聪慧,你只需留下教材,然后定期来一次给陛下答疑解惑即可,不会耽误多少时间。”
这倒是让李放还能接受,只是李放不明白,王允如此做是为了什么?
没等李放想明白,王允的声音接着传来。
“贤侄要知道,此事不同于那‘留学’,贤侄亲自教导陛下,那便与陛下有了师生之谊。届时,老夫可劝说陛下真的认贤侄为师,帝师之名可比那所谓的‘留学’要有分量的多。”
李放有些明白了,看来王允是真的打算让刘协拜自己为师啊。
古人
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代是很看重尊师重道的。
天子更应该为天下表率。
他这是在想办法加强自己和刘协之间的联系。
有心想拒绝,李放却不好意思说出口。
毕竟之前都说了,大明朝那边的皇孙都能教,大汉的天子又凭什么不行?
在王允口中,刘协可是真的要认李放为师,这身段放的可比大明低的多。
而且,还有任红昌这么一道关系在,也让李放不好推辞。
王允都替他想好了,李放实在找不到什么借口。
不耽误他太多时间,又能收获一个聪慧的徒弟,还有帝师这等高大上的名头。
里子面子都给足了李放,实在不好推辞。
权衡了半晌,李放勉强抬起头来:“叔父既然如此说,那我就厚颜答应了,才疏学浅,只希望不会误人子弟吧。”
王允笑了出来,连声说道:“不会!不会!贤侄学识广博,老夫都自愧不如,哪有误人子弟的道理。”
无奈的笑了笑,李放又打了个补丁:“可有一节,咱们要事先说好,这件事是叔父你推动的,到时候要是天子刘协不愿意,那咱们就只能作罢了。”
说到底,李放还是不愿和一个没见过的人牵扯太深。
在他看来,王允计划的虽好,但却忽略的刘协自己的想法。
虽然他才十一岁,但绝非是一般的小屁孩,朝政上刘协可能实在没法和王允争,但这件事可不一定。
王允却信心十足,对于李放说辞,他满口答应了下来。
看着王允那乐呵的样子,李放心中吐槽:“至于吗?这件事就那么值得高兴?”
可在王允看来,这其实太有必要了。
如今他年事已高,一旦有个什么不幸的话,那大汉的未来又将落入一个未知的境地。
天下汹汹,诸侯奋起,朝中又忠奸难辨,如此情况下,实在很难不让人担心刘协。
一旦有了什么野心家要作乱,天下倾覆就在眼前,而李放很可能袖手旁观。
比如,作乱的人是刘备。
可要是刘协有了李放的帮助,那情况就不同了。
只是,王允自己靠着和任红昌的父女关系,算是和李放建立了联系,但有朝一日王允死了呢?
自己那几个儿子,王允也都看得清楚,大都是中人之姿,不能托付大事。
如此,只能想办法让李放和天子刘协之间建立羁绊了。
考虑到二人的年龄,又结合从任红昌那里听来的“留学生”之事,王允才终于有了这个想法。
二人有了师徒之名,李放总不会坐视徒弟家国沦丧吧?
而且,以刘协的聪慧,知晓了历史走向后,也能做出一番事来。
即便未来可能改变,但人还是那些人,起码刘协能知道该用谁,不该用谁。
这就已经很难得了。
现代的有些知识,王允颇有微词,但他从未否定过那些知识的厉害。
为了大汉,他也是殚精竭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