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谨慎的刘备
张飞瞪大了眼睛盯着李放,刘备关羽也顺势看了过去。~嗖¢艘`暁^税`蛧? /追·醉^歆·璋-节?
他们也很奇怪,李放那表情属实有些奇怪。
仿佛是在看什么稀罕物一般。
刘备抬手止住张飞,然后表情平和的看向李放:“公子此前说是你请司徒公召我等入京,如今看来,公子莫不是认识益德?”
虽然李放那看起来养尊处优的样子,不像是幽州边鄙之地的人,但也保不齐是什么世家子弟,听说过他们三人呢。
一开始刘备以为是王允听说了他们在黄巾之乱中的表现,故而派人召请,现在却是李放这个小年轻的主意。
这其中的缘由,总要弄清楚的。
刘备虽有匡扶天下的雄心,但也不乏谨慎,不然也不会在汉末群雄纷争的环境下,一直活到了最后。
眼下的长安,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静,关东群雄也不再兴兵来讨。
但董卓的倒行逆施早已民心尽丧,刘备入关中后一路行来,百业凋敝、民生凄苦,真是应了曹操的那首《蒿里行》。
这个时候,王允派人召外人入京,就太明显了。
所以,刘备心中已然断定,长安必将生乱,而且是针对董卓的大乱。
这个时候,正是他用武之时。
故而,刘备才能在王允一直避而不见的情况下,忍了那么久。
终于,在他快忍不了的时候,李放出现了。
面对,刘关张三人的眼神,李放顿觉亚历山大。
不是谁都能在这三位的注视下,毫无感觉的。
他们三个此时尚未发迹,但已非寻常之人,尤其是李放还知道他们未来的成就,心中的压力就更大了。
思考片刻,李放扯出一个笑脸来:“这话对,也不对。我不是只认识这位,而是认识你们三位,三位在平定黄巾的过程中屡立战功,我如何不知?”
“只是当时朝廷之上阉竖为患,三位这才功名不显,我也是极为可惜。眼下值此用人之际,司徒欲行大事,我不忍三位继续明珠蒙尘,这才进言,请三位入京共商大事。”
李放恭维的话一出,气氛顿时缓和了许多。
关羽、张飞的表情更是冰消瓦解,嘴角也扬了起来。
“哈哈哈!”张飞大笑着拍了拍李放的肩膀,“你这些话,可是我听过最顺耳的了!我兄弟浴血奋战,结果却只捞了个校尉,朝廷实在是识人不明!”
关羽还算谨慎,对李放的态度虽然和善了不少,可听到张飞非议朝廷还是出言制止了他。
“益德!慎言!”
提醒了张飞后,关羽朝着李放点了点头,不再多言。/天?禧¨小,税.王/ `已\发?布-最-芯_漳·结+
李放回以一个笑容,悄悄打量着关羽。
心中暗道:“我就说嘛,怎么可能有人天生红脸?关二爷的脸色也就稍微有些泛红,充其量算是红润,不过是正常的健康肤色,怎么可能红成那个样子。”
就在李放打量关羽的时候,刘备也在看他。
“不对,此人没说真话。”刘备一眼就看出李放话中的猫腻。
黄巾之乱是在八年前,看李放的年纪,也才二十出头,八年前不过十几岁。
就算入仕早,可以他和王允的关系,定然不会是前线厮杀的将领。
而且看李放的样子也能看出来,他压根也不通武艺。
如此一来,就奇怪了。
自家事自家知,刘备当初不过是自己招募了乡勇去参与平乱,战功虽然也确实被人吞了,可他在黄巾之乱中也的确没激起什么水花来。
按理来说,李放不该知道刘备三人的表现。
况且,刘备的安喜县县尉之职,还因为他参与了镇压张纯的叛乱才捞来的,与黄巾之乱不能说没有关系,但关系也确实不大。
按李放的说法,他知道的是黄巾之乱中的刘备,后续的张纯叛乱他怎么不提?
张纯、张举可是称帝作乱的,这名头也不比黄巾小吧?
奇怪的看着李放,虽然猜出来李放是在胡扯,但刘备还是没有拆穿他。
干咳了一声,刘备谦虚的表示:“公子过奖了,区区微末名声,怎能入司徒之眼。”
李放心态放平了不少,他没看出来刘备的心思,还以为自己已经取信了三人,之前那点紧张的情绪顿时荡然无存。
“将军不用如此客气,我也不是什么公子,大家平辈论交即可。”
这会儿的刘备自然不是日后那位凄风苦雨的刘皇叔,此时的他正值壮年,也才而立之年,正是年轻的时候。
李放二十五岁,过了年也不过二十六。
来之前李放也特地查了刘备的岁数,说起来大家都是同龄人,老这么客气,他也不习惯。
当然,李放还知道掩盖一下,刻意问了刘备一嘴。
李放客气了几句,几人互叙了年齿,气氛更加融洽
了。
“贤弟既然如此大方,那愚兄也就不再顾忌什么了。”
看着李放这么客气,刘备眼神一转,面带笑容的继续说了下去:“贤弟还请直言相告,司徒公召备来此,可是为谋国贼董卓?”
“呃......”
冷不防听到刘备这个问题,李放愣在了原地。^欣¨捖`夲*鉮?戦\ /更`鑫`最^全~
他没想到,刚才大家还在你好我好的客气着呢,转眼刘备就直接摊牌了。
要知道,这会儿的长安城内,王允可是以董卓心腹的身份在行事,若非如此,董卓也不会将王允送上大汉司徒的位置。
刘备敢直接点破这一点,直呼董卓为国贼,就不怕自己猜错了吗?
“这个......,那个......”
李放期期艾艾的,脑中飞速旋转,想着要怎么回答。
王允避而不见,还是因为心中对刘备日后称帝心有芥蒂,扶汉归扶汉,但皇室血脉可不是那么轻易转移的。
李放不在乎,王允不可能不在乎。
虽然被李放之前使了小手段,看了那些穿越三国以吕布身份一统天下的小说,王允对吕布确实心生警惕,想着找人来制衡他。
刘备也是因此被王允遣人召来的。
可他始终没想好要如何面对刘备这个汉室宗亲,因此这才避而不见。
对此,李放自然是洞若观火。
现在,他和刘备见一见自然没问题,可要是说破他们的谋划,李放不得不顾忌王允的想法。
他觉得刘备可以信任,王允未见得也如此觉得。
李放有些结巴,左顾右盼间忽然发现不太对。
“关羽的手怎么握起来了?他好像在向桌子底下摸去?”
李放心中一凛,瞬间明白了。
“怪不得刘备敢跟我直接摊牌,他们原来早就做好了事情不妙就杀出去的打算。以关张二人的武力值,想从司徒府杀出去,应该不难。刘备本人也不是什么庸手,况且,谁知道外面有没有接应?”
想通了这些,李放立刻不再犹豫。
抬头直视刘备:“原来刘兄已经猜到了?没错,王司徒这次召请三位入京,就是为了铲除国贼董卓,匡扶汉室!”
“不仅如此。”李放接着补充道,“除了三位外,司徒还给另外一些忠臣发去了密信,邀他们一同入京,其中就有刘兄的老师。”
听到李放这么说,刘备眼神迷离了一瞬,不由得回想起了年少之时。
“卢师......”
口中喃喃,刘备朝着关羽、张飞轻轻摇头,二人手边的动作随即停了下来。
刘备恢复了心情,脸上重新挂起和煦的笑容:“贤弟可否与愚兄细说此事?备本汉室宗亲,匡扶汉室之事,我自当义不容辞。”
李放眼角余光瞥见二人将手拿了上来,顿时也安心了不少。
再次看向刘备,犹豫一下,虽然拿不准刘备的性格,但李放也没什么选择了。
早晚要说的,纵然可能因此被王允责怪,李放也只能将他们的谋划简单说一遍了。
反正再怎么样,刘备也不可能是董卓的人。
这一点,历史书上还是不会说谎的。
“我这也是帮他做选择,王允一直下定不了决心,倒不如我来推一把。”
李放心中自我安慰,勉强算是说服了自己。
“刘兄既为汉室宗亲,说的话我自然相信。”李放恢复了平静,抬头看向前方,“事情还要从董卓乱政说起。”
秋日的微风中,李放将王允准备拉拢吕布,然后伺机铲除董卓的计划说了一遍。
刘备缓缓点头:“原来如此,王司徒忍辱负重,真可谓是当今名士,备感佩至极。”
一旁的关羽、张飞二人对此也是相当钦佩。
“那些个所谓的讨董联军,还不如一个年迈的老头,还恬不知耻的自称将军、刺史,真个让人看不起他们!”
张飞口中满是不屑。
李放开口附和道:“谁说不是呢,除了有一两路兵马给董卓造成了麻烦,其他人只知道争夺地盘,全无报国之心!大汉四百年基业,竟只养出这等无耻之徒,令人齿冷。”
刘备闻言,心中一动。
“贤弟可知曹孟德其人?会盟之时,唯独此人领军追击董贼,真可谓大汉忠良,司徒公可曾召此人前来?”
与一般人认知中的不同,刘备和曹操的关系,可能能追溯到他们更年轻的时候。
年少之时,刘备受同族人的资助,得以从幽州远赴洛阳求学,并拜在当世大儒卢植的门下。
而同一时间,曹操也在洛阳。
刘备年少时,喜爱华服,飞鹰走马,肆意玩乐。
以刘备当时的家资来说,怕是支撑不了他的这些享受,所以他更可能的是有别人带着他一起玩。
而袁绍、曹操便是当时有名的游侠少年,说是
游侠,换成现代话来说,就是无所事事的精神小伙。
很难说刘备和曹操在当时完全没有交情。
而且也有史料能佐证这一点。
王粲《英雄传》就记载: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
曹操返回家乡发檄文号召天下讨董时,就是与曹操一同离开的京师洛阳。
二人之间的交情很早就已经打下了。
这则记载,同时也被陈寿收录进了《三国志》,证明陈寿也认可这个记载。
所以,刘备听到李放和张飞说起讨董联军时,他才想到了曹操。
这么一位大汉忠臣,要说王允没听说过,那自然是不可能的。
曹操可不是刘备,曹氏的门第,比起刘备这么没落的汉室宗亲可高太多了。
要是王允连刘备都能去信召请,就更没理由放弃曹操了。
刘备还是在试着想探寻一下,自己究竟是为何被当朝司徒看上的。
可这就给李放出难题了。
刘备继承大汉皇位,实在到万不得已的时候,王允勉强还能接受,就当是第二个刘秀了。
可曹操那是真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不管他现在表现的如何,在王允眼中那就是一个乱臣贼子,不讨伐就算了,怎么可能还联系他?
听到刘备的问话,李放顿住了。
但好在福至心灵,李放忽然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借口:“刘兄别忘了,曹孟德首倡义军,更是亲自率军追击董贼。董卓此时恨不能杀了他,他又怎么可能潜入长安呢?”
曹操和刘备可不一样,他可不是什么小透明。
有王允的安排,刘备能轻易的进入长安,曹操可不行。
这个理由很充分,刘备确实也挑不出什么毛病,点点头,算是认可了李放的说法。
李放因此信心大增,他继续说道:“我如今对刘兄已经是毫无隐瞒了,刘兄意下如何?可敢与我等共谋大事?”
“为我大汉江山,备自当义不容辞!”刘备表情严肃,满口答应。
但很快,他又话锋一转:“可我尚有一事不明,司徒既已分化董吕二人,之后借刀杀人,便能铲除董贼,还要我来做什么?”
在李放描述的计划里,刘备完全没找到需要自己出力的地方。
说到底,此时的刘备还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顶天了是有两个挺能打的兄弟。
铲除董卓的最大难点,是在董卓手下的那么多士兵身上,王允既然拉拢了吕布,又哪里还需要再找打手?
李放心中哀叹:“你是刘备还是曹操啊?怎么这么多疑的?”
没办法,谁让李放有问必答呢,既然有这个机会,刘备自然要问个明白。
不问李放,难不成还要等到王允回来吗?
当朝司徒可就没李放这么好拿捏了。
就在李放为难之际,忽的他眼前一亮,救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