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2章 第九七〇章 电气纪元
十月初三金陵城外,明华大学工学院内,一座崭新的砖石建筑悄然落成。外墙以青灰色花岗岩砌成,屋顶铺设防水铅板,门楣上悬挂一块木匾,刻着「电力研究实验室」七个大字,笔锋遒劲,乃方梦华亲笔题写。实验室内部宽敞明亮,中央摆放着两张长达丈余的实验桌,桌上堆满铜线、铁芯、磁石、玻璃瓶与硫酸溶液,墙角一座小型蒸汽机咕嘟作响,驱动着一台粗糙的发电装置,发出低沉的嗡鸣。
方梦华一袭藏青长袍,腰间依旧挂着那本沾满铁灰的速记本,正站在明华大学新建的实验室前,望着工人们将最后一台仪器搬入室内。
「大姐,实验室一切都准备好了。」李宝大步走来,手中捧着一卷册子,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近日的物资清单。
方梦华点头,目光扫过实验室内部——一张巨大的实验台,几台简易的发电机雏形,墙角堆放着一箱特殊的「战利品」——永乐七年舟山水师剿灭澎湖陈义庄势力时缴获的奇物:夜光弹力球、塑料杯盘、手电筒、小风扇、游戏掌机与一架残破的遥控无人机。这些物品,宋朝人眼中的「天界之宝」,如今被方梦华下令送至实验室,试图破解其秘密,证明「雷电之力」并非神仙专属,而是凡间可驭之能。
方梦华站在实验室正中,环视四周。她的身后,吴淑姬、汤思退、叶承灏、谢芷兰四位明华大学工科翘楚肃立,个个神情专注,手中握着笔记本或草图。角落里,几位从震旦大学造船学院借调而来的学生正调试一架铜制线圈装置,而马鞍山钢铁厂的工匠头领杨广仁则带着两名学徒,搬运一箱新铸的铁芯与铜板。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硫酸气味与金属摩擦的清脆声响,仿若一曲尚未成型的工业交响。
「蒸汽让我们征服了江海,」方梦华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传遍全室,「但电,将让我们点亮黑夜,驱动未来。」她走向实验桌,拿起一块拳头大的天然磁石,缓缓转动,目光扫过众人:「今日起,你们不再只是蒸汽的驾驭者,而是电力的拓荒人。」
吴淑姬率先打破沉默,翻开笔记本,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首相,‘沧海龙吟号’的动力舱已证明蒸汽机能稳定输出百马之力,若我们能将这股力转为电能,是否可以直接驱动机械,甚至取代人力?」
方梦华点头,目光中闪过一丝赞许:「正是如此。蒸汽是力,电是能量的传递者。我们的目标,是从蒸汽机出发,造出第一台发电机,再用它点亮灯火、驱动车轮,甚至让消息如风般跨越千里。」
她转身在黑板上画下一组简图:一个转动的线圈置于磁场中,连接铜线与负载,旁边标注「电磁感应」四字。「这是电的源头,」方梦华指着图纸,「线圈在磁场中转动,切割磁力线,就能产生电。这原理看似简单,但要从图纸变成现实,需你们解决三个问题:磁场、导体、驱动。」
汤思退皱眉,盯着图纸:「驱动可以用蒸汽机,‘行者号’的飞轮与离合器已经很成熟了。但磁场……这磁石的力道够吗?还有导体,铜线要多粗?怎么绝缘?」
方梦华微微一笑,从桌上拿起一卷细铜线,递给汤思退:「铜线已由马鞍山试炼成功,纯度八成,足够初步实验。绝缘问题,谢芷兰,妳来说。」
谢芷兰推了推护目镜,略显紧张却条理清晰:「我在舟山海事学院学过搪瓷工艺,‘工业一号’的活塞密封用过类似方法。若用烧制的瓷釉包裹铜线,能隔绝电流外泄,还耐高温。只是……」她顿了顿,「瓷釉太脆,缠绕时容易裂开,得再试软性绝缘,比如树胶或鲸油浸布。」
「很好。」方梦华点头,转向叶承灏:「磁场呢?」
叶承灏放下手中正在调试的铁芯,低声道:「天然磁石的磁力太弱,若要驱动发电机,需人工磁场。我查过《自然》课本,提到铁芯缠绕通电线圈可增强磁力,类似指南针原理。若我们用蒸汽机带动小电流,再用这电流激发强磁场,是否可行?」
方梦华眼中闪过一丝亮光:「这就是电磁铁的雏形。你和杨广仁合作,试制一套铁芯线圈,目标是磁力比天然磁石强十倍。」
杨广仁咧嘴一笑,拍了拍胸脯:「俺们马鞍山的炉子,连千斤飞轮都铸出来了,这点铁芯线圈不在话下!只是这电流……从哪儿来?」
方梦华指向桌上的玻璃瓶,里面装着硫酸溶液与锌、铜板:「这是伏打电池,靠化学反应产生微弱电流,够你们点燃第一把电的火种。」她停顿片刻,语气加重:「但记住,电池只是起点。真正的发电机,要靠蒸汽驱动,源源不断地产电。」
「记录!」方梦华突然抬高声音,实验室骤然寂静。她手中的莱顿瓶连接着三十步长的铜线阵列,末端没入盐水缸。「第一百二十七次尝试。」随着铜闸落下,盐水表面突然迸发蓝光,悬吊的羽毛笔在磁石间剧烈震颤。
「电压...约等于三百个摩擦起电。」谢芷兰飞速计算着,炭笔在《电磁现象观测册》上留下狂乱痕迹。这个梳着道髻的女生不曾想到,三年前在舟山船厂记录的潮汐数据,此刻正被用来校准静电衰减曲线。
实验室内一时安静,只剩蒸汽机的低鸣与铜线绕动的沙沙声。吴淑姬低头演算,笔尖飞快地在笔记本上勾画线圈与磁场的草图,喃喃道:「若线圈转速达到‘行者号’飞轮的百转每分,磁场强度十倍于磁石,理论上可产生持续电能……但得先解决线圈过热与电流不稳。」
方梦华走近,拍了拍她的肩:「过热问题,交给谢芷兰的绝缘团队;电流不稳,汤思退,妳来设计稳压装置,参考‘行者号’的变速齿轮原理,改成电的节奏控制。」
汤思退眼睛一亮:「就像飞轮缓冲蒸汽动力,我可以用铜片与电阻调整电流输出,试试看!」
方梦华颔首,转向手电筒。这支金属筒状物,长约半尺,按下开关即射出光柱,令人惊叹。她拆开外壳,露出内部的电池与灯丝,递给叶承灏:「这光,来自电。电池是化学反应,灯丝是电能转热能。你和谢芷兰研究这电池的原理,看能否用我们的伏打电池改良。」
叶承灏接过电池,嗅到一股酸味,沉吟道:「这电池与我们的伏打电池相似,但更小巧,电流更稳。里面的液体可能是酸液,电极是锌与另一种金属,或许是铜或银。我可以用硫酸与马鞍山的铜板试制,但电量持久性是个难题。」
岳云盯着手电筒的光芒,眼中闪过震撼:「干娘,这手电筒……难道真是雷电之力?」
方梦华微笑,指向实验室的直流发电机:「雷电是自然界的电,瞬时而强大,但不可控。这手电筒的电,是人造的,稳定而持久。我们的目标,是让雷电之力从天上降到人间,装进每艘船、每座城。」
汤思退拿起小风扇,轻轻按动开关,扇叶转动,送来凉风。他惊叹道:「这风扇的叶片与‘沧海龙吟号’的螺旋桨有异曲同工之妙!若我们用发电机驱动类似装置,是否能取代人力风箱?」
「正是。」方梦华在黑板上画下一个电动机的草图:线圈、磁铁与转轴。「这叫电动机,原理与发电机相反,用电驱动机械。你们的任务,是将蒸汽机的动力转为电,再用电驱动风扇、车轮,甚至更大的机器。」
吴淑姬低头演算,笔尖飞快勾勒线圈与磁场的数学模型:「若线圈转速百转每分,磁场强度十倍于天然磁石,理论上可驱动一尺长的扇叶,输出半马之力。只是……电机的线圈过热问题,需更强的绝缘材料。」
方梦华指向谢芷兰:「绝缘问题交给妳。树胶与鲸油浸布的试验,加快进度。」她又看向杨广仁:「杨师傅,马鞍山能铸千斤飞轮,电动机的转轴与外壳,交给你试制。」
杨广仁拍胸脯:「没问题!俺们炉子连‘行者号’的侧压轮都铸出来了,这点小转轴,包在俺身上!」
实验室内气氛陡然高涨,学生与工匠分头行动。杨广仁带队铸造铁芯,叶承灏与谢芷兰调试伏打电池,吴淑姬与汤思退则埋首于线圈与稳压装置的设计。方梦华站在一旁,目光扫过这群年轻的面孔,心中暗忖:这间实验室,不仅是电的起点,更是大明工业革命的下一块基石。
十月十五,实验室迎来转折。杨广仁带着钢厂最新锻造的复合磁铁闯入,身后工匠抬着精钢打造的圆盘。「按您给的尺寸,误差不过毫厘。」当这个直径三尺的庞然大物在铜线圈中旋转时,连接的指南针竟持续偏转。
「动生电动势...」方梦华轻声念出异世界的术语。
电力研究实验室的第一项成果诞生——一台简陋的直流发电机原型,由蒸汽机驱动,线圈在人工磁场中旋转,成功点亮一盏用炭丝制成的原始灯泡。灯光虽微弱,却在实验室的砖墙间投下温暖的黄光,照亮了吴淑姬、汤思退等人的脸庞。众人屏息凝神,仿若见证了天地间的新生。
方梦华站立坛上,徐徐展开话语:「五年前,舟山水师平澎湖妖庄,诛妖道陈宇,获此等异物。当时言之:妖道盗天宝,能控雷、能御风、能使铁鸟飞空。今吾请诸君同看——此手电筒所发光,非仙法也,不过石墨与铜丝导通之故。」
「这是第一步,」方梦华站在灯旁,语气沉稳,「从这盏灯开始,我们要造出能驱动车轮、点亮城市的电。永乐十五年之前,我要看到金陵街头有电灯,港口有电报,‘沧海龙吟号’上有电动仪表。」
她转身看向窗外,金陵城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蒸汽让我们走出了江海,电将让我们飞向星辰。」
「诸君,我们正在创造新的'龙吟'。」她手指划过图纸上纵横的线路,窗外雷雨将至,云层中隐约的电光与实验室的蓝火交相辉映。
实验室外的蒸汽机的低鸣与线圈的嗡嗡声交织,仿若一曲新时代的序章。吴淑姬握紧笔,低声道:「这盏灯,是我们的火炬。」
汤思退则盯着发电机,喃喃自语:「若电能如蒸汽般驯服……这天下,真的要变了。」
亭可马里军港,热浪翻涌,万帆待发。码头内,大理水师百艘新式武装舢板列队如林,铁甲反光,红缨猎猎。远处锡兰山峦叠翠,海风送来椰林与檀香之气。
国师慕容复立于将旗之下,着白袍披金线披风,脚蹬兽纹皂靴,刚刚强行把斯里兰卡纳入保护国的他正与段寿辉谈笑帕拉王朝内乱事宜,忽然——
「阿……嚏!」
一声突兀大喷嚏如雷,打得披风乱飘,谈话戛然而止。
慕容复皱眉揉鼻,侧头:「莫非是东南风里混了什么粉尘?再来……阿嚏!」
僧伽罗仆人忙上前递帕:「国师是否召太医——」
「无妨。」慕容复摆手,自嘲一笑,「区区热带岛屿,不至于感冒。不过奇怪……鼻中像是有谁在背后碎语八百回……又像天道忽然转凉了似的……」
第三声喷嚏兀自袭来——「阿——嚏!」
慕容复皱起眉头,望天默念:「此乃征兆?南方出征、北方风起……是谁在牵动气运?难道是——」
话音未落,他忽见天边东北角雷云渐起,一道电光斜划天际,映得海面如银鳞翻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