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首山城初至
小
大
义川港好就好在作为首山城的水路周转中心,虽南来北往的都多是些散货和旅客,但也是必经之路,所以也由此而兴。但又因为其并不是深水良港,所以没有大型客货船在此靠泊登陆,加之离高国土狭长而人寡,所以也仅仅只是一直维持着旧观,没有衰落而已,从未曾大兴过。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义川港市面上倒是因此有一些一直以来往首山城为生计的出租马车,客货兼宜,靠着零散的活计,就这样一直维持着。三人在义川登陆后,就在当地简单的用了回午餐,看看时间也还算早,估摸了一回距离,加上道路也算通畅,所以葛自澹就让谢明宇去雇车。谈好价格,雇好车,三人在车上坐定,车夫挥动马鞭,马车载着三人直向首山城而去。
太阳落山,天渐黑的时候,首山城终于是到了,因为一连十多年不曾返乡,又不好与人多盘谈的原因,谢明宇也不知道首山城现在的变化是不是很大,就由着这车夫将几人送至便于客居的地方。不过,一通过城门时,亨亚日仿似觉得是不是瞬时回了德安府一般,只那规模和气派却是比德安府的形制大上很多,并且街市上不少地方都亮起了灯光。
三人下了马车,谢明宇付了车资后,仍由马车离去。似是望着昔日熟悉的首山城发了阵儿呆,顷刻后,谢明宇似才醒悟过来,抹了抹眼睛,说道:“咳,十多年过去了,想不到这地方居然没有大变,我们先找个地方歇息了再说。”
好在街上的旅店不少,谢明宇在前面带路,随便找了个看起来干净卫生些的旅店就暂时先住了下来。
安顿好以后,三人在店家简单用了晚餐,就出门来走一走。一边走在路上,葛自澹一说问道:“明宇,是先熟悉首山城的情况,还是先回故村去看看?”
谢明宇此时也不再用手比划了,说道:“先在首山城待两天,把周围情况都熟悉了再说。这些年首山城的变化不大,两天的时间也是足够把情况摸差不多了的,看来和那国人也无心经营这里,这么些年了,还这样。”
葛自澹说道:“要不要和当年的同村的那两位碰一碰,问一问情况,还有金正民?当初听你说起他的事来,看来是个不错的人,值得一交。”
谢明宇说道:“明天专门过去老地方看看。他当初据说是到后方去了,只是柴门碳治郎当初也并未透露我们所行之事,想来应该不至于暴露,至于说后来怎么,就不是现在我们能知道的了。”
“那就一起过去看看,有缘得见也是好事。”
谢明宇道:“只能是这样了,只是也不好深交。我们在这里待的时间也不长,万一他们的事暴露出来一些,再勾连起我们来,也是麻烦。”
“都是些小事。我们到时说走就走的,只如果有个人能时常告诉你家乡的情况的话,也是好事。”
“再说吧,这里也没什么好挂牵的了,为那些没的平白增加些麻烦也不好,看情况再说。”
“好。”
两人交谈的时候,亨亚日一直都没有插话,只是从字里行间,他多少明白,谢明宇的过去多是伤心事居多,回到了家乡,居然仍旧说了无牵挂的,虽说有点嘴硬的嫌疑,但恐也是实情。但看他一直追随在葛自澹身边十数年的不离不弃,做着既像是朋友又像是下人一般的事,平日里又愿孑然一身,总是默不作声又无怨无悔的留在葛自澹身畔,几乎成了一个他身边近乎符号似的存在也不在乎。亨亚日想到这里,也是心酸,对谢明宇的遭遇也愈发的好奇了,只是耽于自己刚刚才答应过的等大些了后再说的承诺。
回到旅馆后,三人席地而卧,好在这许久以来也渐渐的习惯了,而且它有一桩好处是,即使你在床榻上如何的折腾,都不用担心会跌下床来。亨亚日如常的读书、记事,即便在绿耶岛那么艰难的环境中亦不曾落下一回,有时就着天光,有时就着油灯的灯光,不过时间上却要少了不少,往往每日也只得二三个小时而已,日志也力求简洁。这争取来的时间就需快速的过滤和思考,尽量短的时间里,把事情和思考精炼完再记下,而读书就只能只看字面,而不去乱想的太多,不过进度都还不错,并没有落下多少。这一到离高后,和那书就已经收了起来,即使读自己带的史书被人看见也是无妨的,所以也就大方的多了。
次日晨跑的时候,依然由谢明宇陪着亨亚日跑了一程,在跑动的过程中,谢明宇欲言又止,只是亨亚日专心在自己的步调中,并未注意到。待得三人用完早餐,葛自澹对亨亚日说道:“亚日,你今日就在屋里休息吧,我和明宇出去走走,那边的事要是出了差错,可能会有一点点的危险,带着你确实不太方便,待明日我们三人专程在城里转转时再说。”
亨亚日不是太明白先生所言指的是什么事,只是先生也不曾明说,自己也不方便问,只是点头答应下来,在房内读书也未尝不可。
“我们午时未必回得来,已经嘱托好店家让他到时把餐点给你送来,你就在房里就好了。外面的情况不明,你也不要一个人外出,有什么需要的,我们明天一起解决了。”
亨亚日回道:“先生,我都记下来。”
言罢,葛、谢二人离开了旅店,亨亚日和二位作别后,在座位前坐了下来,拿出三国志读了起来。在茗都以及后来的旅程中,后汉书是已经读完了的,此时就开始接续上后面的史书继续,也就是此刻的三国志了。三国志的故事是在市井中是流传最为广泛的历史故事,几乎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哪怕并不识字,也并不妨碍其中的演义故事经人口口相传来传播,更别说也有不少以画本、相声、戏曲等等形式同样广为流传,脍炙人口。这自然是其有不少的故事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动人心魄的原因,亨亚日对其中的不少故事自也是耳熟能详,当然也不能免俗,对这段故事也甚是喜爱。另一方面它也和亨亚日早前读过的始朝末年,群雄逐鹿中原的众生相一样,人物生动形象、性格分明,各个人物境地、遭遇读后令人唏嘘不止、荡气回肠,心向往之,恨不能也生于那个时代,和众英雄豪杰较量一番才好。只是打开三国志所见到的,和市井相传的差别甚大,亨亚日不解其中的缘由,但自一直以来读史的经验看,这书才当是正史,市井传言的故事多半是戏说了。至于两者孰真孰假,就端看自己愿意如何去相信了,亨亚日也从未见过有哪一段的戏说历史来得要比正史显得更有力量,更得人心的了。
带着兴趣去读书,那效率自不待言说,如饥似渴。亨亚日想看看所谓正史上那些早被刻画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在此中又是如何等样的经历和命运,在这正史中是否一样有这浓墨重彩的一笔,再想想所谓伏龙凤雏,得一人而得天下,到后来二人全得的蜀汉最终的结局却是灭亡。想来功成未必像揭语那样简单,也不单单是那个著名的二世一人之功,真是令人唏嘘之余,不免又疑窦重生。读史的过程中,亨亚日就连旅店送来的午餐也是食之无味,简单扒拉了几口就放开,又投入到未尽的事业中去。直到下午先生和明宇叔平安归来,抬头看看时间,却已经是过了下午五时,身体也是疲敝极了,于是借着迎接二位长辈的由头,也起身活动了一回。
二人回旅店后,并没有说话,只是依着习惯,坐下用起茶来。亨亚日也陪饮了一会儿,见两位都没有说话的意思,自己当然也不好直接问,旁敲侧击的也不是为人后辈之道,所以见此方无事后,就告退返身,又到案几旁读史去了。只时间未久,却是到了晚餐时间,葛谢二人叫上亨亚日出门用餐去了。
离高的餐点在味道上和德安府的习惯有些相近,主味是突出咸和辣,尚酸和微臭,另还有一些其它的怪味,亨亚日都还能习惯。但在食材上又有很大的差别,品种丰富上还是有不足,另外地方物产上也有不少的区别。离高国土窄狭,三面临海,所以海货和田野菜食都多见,而德安府作为一个中央帝国内陆省份的一座郡府,离海还远隔着几千里的陆地,田野菜食常见,而海货不多见,只往往在年关或是中秋这种大节日里才得见,但那也往往仅是晾干了的海货一类便于贮存运输者。虽说罕见,但辗转运到内陆售卖的价格也算不上贵,只是尝鲜的话,对于一般家庭来说,可以说亲民了,寻常人家偶一为之尤其是过年的时候买上一些,也是可以的。
三人随便用完晚餐,还算满意,只是离高的大锅烩的炖煮却不及自己惯常至多两三种菜色混杂的菜品来得多变又美观。就连谢明宇用过之后也是微皱眉头,只不知他在想些什么,佐餐的小菜还算是蛮开胃的,品种也不少,口味适中。用餐之后的散步中,二位依然没有说话,不过不说话是常态,即使偶尔讲话,也都是葛自澹有感而发的教导,所以大家也都习以为常了。只是这次散步的时间稍稍长了一些,大抵是想多做一些身体恢复上的准备,主要是前些天行路太过吃力,身体酸痛,这后来船行之时,又都多静坐不动,身体一直都还没有恢复活动开来,所以也是用这种手段缓释一下。
第二日早餐用罢,三人先是回了房,只是一进屋,谢明宇却开始打起了包来。亨亚日见装也赶忙把自己读书和笔记的物事收好,心想,这看起来大概是要转场了,只不知会转到哪里去,先前也没见他们提起过。葛自澹这时对亨亚日说道:“就是换个地方住。这地方还是太偏了一些,既不便于我们在城里走动,也不利于明宇回老家看看,换个适合的地方后就不再调换了。”
亨亚日“哦”了一声,手里的动作没停,直到都收好后,把包递给了谢明宇,谢明宇收好。收好后,谢明宇说道:“我先下去找辆车吧,这样也方便些,来来回回的走多少有些吃力。”
葛自澹点了点头,没言语,谢明宇就出门而去。
之后不久,谢明宇雇好车,三人结账离开了这只住了两晚的旅店。亨亚日还未曾在首山城走看过,也只是昨晚散步时才见得一隅,白日又并没有出门,所以对车行的方向是没有任何感觉。马车在街巷里穿行,只车行的并非一条直道,好似左曲右扭一般,只能透过车窗见得街市上行人不少,不过很多人见到马车通过,居然还会主动的来避让。大约车行了半个小时左右,三人到得了另外一处旅店门前,马车就停了下来。
从外表来看,这旅店明显与早先住处不同,是个西式的旅馆,葛自澹三人进入的时候,早有侍者迎上前来,热情洋溢。葛自澹带着二人选了一个套间,仍然是他自己住了一间,谢明宇和亨亚日共用了一间。房间里的起居、洗浴、会客都有单独的安排,不用出门,都可以把大部分事情都解决了的,亨亚日也是欣喜。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他终于从地上站起来了,心想这多半也是先生他们考虑过的结果,而且就他们的装束而言,和周围大多着民族服饰的人也有些格格不入的。在和那国没有这么选,除缅怀外,感受和那的不同才是其中最大的情由。两国虽有很多的相同点,但从一般普通人家的生活起居来看,这差别都如此之大,而这也可能是两国人民在思考方式、方法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和看法上差异的另一方面的写照。
安顿下来后,三人就出了旅店到了大街之上,葛自澹对谢明宇说道:“明宇,今日你就带我和亚日在这城里随意转一下。另外是不是要把明天回村的准备也顺便做了?明天出发的时候也简单些,不用再另寻。”
谢明宇回道:“好。我先带你们四处随意看看,回程时遇到那些物事时再说吧。先去那里呢?容我想想。”
“走吧,边走边想,说不得你去了也未必记得现在都长什么样了。”葛自澹笑着出言道。
谢明宇依言前行,二人随后跟上。不过既然是逛街,消费是少不了的,三人在路过书亭时,亨亚日甚至专门要了一份当前的新闻纸来,刊名却是离高时报。再加上这前后一番折腾也用了快一个时辰,早餐也都吃的不多,谢明宇路上购得的零嘴也正得其时,既解了一部分口腹之欲,又相当的管饱,走起路来,也明显感觉有力得多了。沿街看屋、看铺,还看人,应接不暇。在穿行的人流中,反倒是谢明宇这个离高人和多部分离高人看起来都格格不入的,原因是多部分离高人都仍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谢明宇这一身打扮和离高的民族性一点都不搭边。但说他西洋化又说不上,或许在中央帝国国内或和那国还显不出特异来,在离高就不行了,有点不伦不类的,格外显眼。反倒不若葛自澹和亨亚日般,全身的西式装扮者,在这街头也并不鲜有。早先亨亚日并没有发现这一点,只是慢慢看的多了,总感觉谢明宇那里不对,一时想不出个由头来,后来见到一个钟表铺,其中有个修表的伙计,他的装束倒是和谢明宇相近,亨亚日才想到到底是哪里不对来。
原来谢明宇的这一身打扮和一些现代工厂里用工的日常扮相类似,主要特点是舒适利索而且耐磨又耐脏,很合谢明宇的意。只是从装束的样式来讲有些洋化和本土便服结合的意思,在国内、和那这种样式的人并不少,所以不显太异样,甚至有一些年轻人会特意选择穿着这样的装束。中央帝国的大部分人是有什么衣服就穿着什么,能蔽体驱寒就好,样式什么的很少讲究,能够讲究一些样式这些的,往往都是家里比较富裕的,或者是个人经济相对独立而又无负担者,才会去挑选那些对自己习惯的衣服来,那种装束就是其中之一。而和那国则是西化之后,先是仿着国外的工厂,后来又仿着工厂用工的衣着特点稍加引进,就成了比较大众的一类了,尤为工厂里一些年轻的用工所青睐。至于为什么在离高会形成这种情况,亨亚日却不明缘由,不过看谢明宇一直未觉的样子,倒也放下了这些心思,这样自由自在岂不是很好么?难道还给人无端的添加些烦恼才好吗?再说他和先生在一起的时间长了,对很多事看的也是淡的很,这种不以为意确实是一种更好的生活状态。
太阳落山,天渐黑的时候,首山城终于是到了,因为一连十多年不曾返乡,又不好与人多盘谈的原因,谢明宇也不知道首山城现在的变化是不是很大,就由着这车夫将几人送至便于客居的地方。不过,一通过城门时,亨亚日仿似觉得是不是瞬时回了德安府一般,只那规模和气派却是比德安府的形制大上很多,并且街市上不少地方都亮起了灯光。
三人下了马车,谢明宇付了车资后,仍由马车离去。似是望着昔日熟悉的首山城发了阵儿呆,顷刻后,谢明宇似才醒悟过来,抹了抹眼睛,说道:“咳,十多年过去了,想不到这地方居然没有大变,我们先找个地方歇息了再说。”
好在街上的旅店不少,谢明宇在前面带路,随便找了个看起来干净卫生些的旅店就暂时先住了下来。
安顿好以后,三人在店家简单用了晚餐,就出门来走一走。一边走在路上,葛自澹一说问道:“明宇,是先熟悉首山城的情况,还是先回故村去看看?”
谢明宇此时也不再用手比划了,说道:“先在首山城待两天,把周围情况都熟悉了再说。这些年首山城的变化不大,两天的时间也是足够把情况摸差不多了的,看来和那国人也无心经营这里,这么些年了,还这样。”
葛自澹说道:“要不要和当年的同村的那两位碰一碰,问一问情况,还有金正民?当初听你说起他的事来,看来是个不错的人,值得一交。”
谢明宇说道:“明天专门过去老地方看看。他当初据说是到后方去了,只是柴门碳治郎当初也并未透露我们所行之事,想来应该不至于暴露,至于说后来怎么,就不是现在我们能知道的了。”
“那就一起过去看看,有缘得见也是好事。”
谢明宇道:“只能是这样了,只是也不好深交。我们在这里待的时间也不长,万一他们的事暴露出来一些,再勾连起我们来,也是麻烦。”
“都是些小事。我们到时说走就走的,只如果有个人能时常告诉你家乡的情况的话,也是好事。”
“再说吧,这里也没什么好挂牵的了,为那些没的平白增加些麻烦也不好,看情况再说。”
“好。”
两人交谈的时候,亨亚日一直都没有插话,只是从字里行间,他多少明白,谢明宇的过去多是伤心事居多,回到了家乡,居然仍旧说了无牵挂的,虽说有点嘴硬的嫌疑,但恐也是实情。但看他一直追随在葛自澹身边十数年的不离不弃,做着既像是朋友又像是下人一般的事,平日里又愿孑然一身,总是默不作声又无怨无悔的留在葛自澹身畔,几乎成了一个他身边近乎符号似的存在也不在乎。亨亚日想到这里,也是心酸,对谢明宇的遭遇也愈发的好奇了,只是耽于自己刚刚才答应过的等大些了后再说的承诺。
回到旅馆后,三人席地而卧,好在这许久以来也渐渐的习惯了,而且它有一桩好处是,即使你在床榻上如何的折腾,都不用担心会跌下床来。亨亚日如常的读书、记事,即便在绿耶岛那么艰难的环境中亦不曾落下一回,有时就着天光,有时就着油灯的灯光,不过时间上却要少了不少,往往每日也只得二三个小时而已,日志也力求简洁。这争取来的时间就需快速的过滤和思考,尽量短的时间里,把事情和思考精炼完再记下,而读书就只能只看字面,而不去乱想的太多,不过进度都还不错,并没有落下多少。这一到离高后,和那书就已经收了起来,即使读自己带的史书被人看见也是无妨的,所以也就大方的多了。
次日晨跑的时候,依然由谢明宇陪着亨亚日跑了一程,在跑动的过程中,谢明宇欲言又止,只是亨亚日专心在自己的步调中,并未注意到。待得三人用完早餐,葛自澹对亨亚日说道:“亚日,你今日就在屋里休息吧,我和明宇出去走走,那边的事要是出了差错,可能会有一点点的危险,带着你确实不太方便,待明日我们三人专程在城里转转时再说。”
亨亚日不是太明白先生所言指的是什么事,只是先生也不曾明说,自己也不方便问,只是点头答应下来,在房内读书也未尝不可。
“我们午时未必回得来,已经嘱托好店家让他到时把餐点给你送来,你就在房里就好了。外面的情况不明,你也不要一个人外出,有什么需要的,我们明天一起解决了。”
亨亚日回道:“先生,我都记下来。”
言罢,葛、谢二人离开了旅店,亨亚日和二位作别后,在座位前坐了下来,拿出三国志读了起来。在茗都以及后来的旅程中,后汉书是已经读完了的,此时就开始接续上后面的史书继续,也就是此刻的三国志了。三国志的故事是在市井中是流传最为广泛的历史故事,几乎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哪怕并不识字,也并不妨碍其中的演义故事经人口口相传来传播,更别说也有不少以画本、相声、戏曲等等形式同样广为流传,脍炙人口。这自然是其有不少的故事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动人心魄的原因,亨亚日对其中的不少故事自也是耳熟能详,当然也不能免俗,对这段故事也甚是喜爱。另一方面它也和亨亚日早前读过的始朝末年,群雄逐鹿中原的众生相一样,人物生动形象、性格分明,各个人物境地、遭遇读后令人唏嘘不止、荡气回肠,心向往之,恨不能也生于那个时代,和众英雄豪杰较量一番才好。只是打开三国志所见到的,和市井相传的差别甚大,亨亚日不解其中的缘由,但自一直以来读史的经验看,这书才当是正史,市井传言的故事多半是戏说了。至于两者孰真孰假,就端看自己愿意如何去相信了,亨亚日也从未见过有哪一段的戏说历史来得要比正史显得更有力量,更得人心的了。
带着兴趣去读书,那效率自不待言说,如饥似渴。亨亚日想看看所谓正史上那些早被刻画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在此中又是如何等样的经历和命运,在这正史中是否一样有这浓墨重彩的一笔,再想想所谓伏龙凤雏,得一人而得天下,到后来二人全得的蜀汉最终的结局却是灭亡。想来功成未必像揭语那样简单,也不单单是那个著名的二世一人之功,真是令人唏嘘之余,不免又疑窦重生。读史的过程中,亨亚日就连旅店送来的午餐也是食之无味,简单扒拉了几口就放开,又投入到未尽的事业中去。直到下午先生和明宇叔平安归来,抬头看看时间,却已经是过了下午五时,身体也是疲敝极了,于是借着迎接二位长辈的由头,也起身活动了一回。
二人回旅店后,并没有说话,只是依着习惯,坐下用起茶来。亨亚日也陪饮了一会儿,见两位都没有说话的意思,自己当然也不好直接问,旁敲侧击的也不是为人后辈之道,所以见此方无事后,就告退返身,又到案几旁读史去了。只时间未久,却是到了晚餐时间,葛谢二人叫上亨亚日出门用餐去了。
离高的餐点在味道上和德安府的习惯有些相近,主味是突出咸和辣,尚酸和微臭,另还有一些其它的怪味,亨亚日都还能习惯。但在食材上又有很大的差别,品种丰富上还是有不足,另外地方物产上也有不少的区别。离高国土窄狭,三面临海,所以海货和田野菜食都多见,而德安府作为一个中央帝国内陆省份的一座郡府,离海还远隔着几千里的陆地,田野菜食常见,而海货不多见,只往往在年关或是中秋这种大节日里才得见,但那也往往仅是晾干了的海货一类便于贮存运输者。虽说罕见,但辗转运到内陆售卖的价格也算不上贵,只是尝鲜的话,对于一般家庭来说,可以说亲民了,寻常人家偶一为之尤其是过年的时候买上一些,也是可以的。
三人随便用完晚餐,还算满意,只是离高的大锅烩的炖煮却不及自己惯常至多两三种菜色混杂的菜品来得多变又美观。就连谢明宇用过之后也是微皱眉头,只不知他在想些什么,佐餐的小菜还算是蛮开胃的,品种也不少,口味适中。用餐之后的散步中,二位依然没有说话,不过不说话是常态,即使偶尔讲话,也都是葛自澹有感而发的教导,所以大家也都习以为常了。只是这次散步的时间稍稍长了一些,大抵是想多做一些身体恢复上的准备,主要是前些天行路太过吃力,身体酸痛,这后来船行之时,又都多静坐不动,身体一直都还没有恢复活动开来,所以也是用这种手段缓释一下。
第二日早餐用罢,三人先是回了房,只是一进屋,谢明宇却开始打起了包来。亨亚日见装也赶忙把自己读书和笔记的物事收好,心想,这看起来大概是要转场了,只不知会转到哪里去,先前也没见他们提起过。葛自澹这时对亨亚日说道:“就是换个地方住。这地方还是太偏了一些,既不便于我们在城里走动,也不利于明宇回老家看看,换个适合的地方后就不再调换了。”
亨亚日“哦”了一声,手里的动作没停,直到都收好后,把包递给了谢明宇,谢明宇收好。收好后,谢明宇说道:“我先下去找辆车吧,这样也方便些,来来回回的走多少有些吃力。”
葛自澹点了点头,没言语,谢明宇就出门而去。
之后不久,谢明宇雇好车,三人结账离开了这只住了两晚的旅店。亨亚日还未曾在首山城走看过,也只是昨晚散步时才见得一隅,白日又并没有出门,所以对车行的方向是没有任何感觉。马车在街巷里穿行,只车行的并非一条直道,好似左曲右扭一般,只能透过车窗见得街市上行人不少,不过很多人见到马车通过,居然还会主动的来避让。大约车行了半个小时左右,三人到得了另外一处旅店门前,马车就停了下来。
从外表来看,这旅店明显与早先住处不同,是个西式的旅馆,葛自澹三人进入的时候,早有侍者迎上前来,热情洋溢。葛自澹带着二人选了一个套间,仍然是他自己住了一间,谢明宇和亨亚日共用了一间。房间里的起居、洗浴、会客都有单独的安排,不用出门,都可以把大部分事情都解决了的,亨亚日也是欣喜。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他终于从地上站起来了,心想这多半也是先生他们考虑过的结果,而且就他们的装束而言,和周围大多着民族服饰的人也有些格格不入的。在和那国没有这么选,除缅怀外,感受和那的不同才是其中最大的情由。两国虽有很多的相同点,但从一般普通人家的生活起居来看,这差别都如此之大,而这也可能是两国人民在思考方式、方法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和看法上差异的另一方面的写照。
安顿下来后,三人就出了旅店到了大街之上,葛自澹对谢明宇说道:“明宇,今日你就带我和亚日在这城里随意转一下。另外是不是要把明天回村的准备也顺便做了?明天出发的时候也简单些,不用再另寻。”
谢明宇回道:“好。我先带你们四处随意看看,回程时遇到那些物事时再说吧。先去那里呢?容我想想。”
“走吧,边走边想,说不得你去了也未必记得现在都长什么样了。”葛自澹笑着出言道。
谢明宇依言前行,二人随后跟上。不过既然是逛街,消费是少不了的,三人在路过书亭时,亨亚日甚至专门要了一份当前的新闻纸来,刊名却是离高时报。再加上这前后一番折腾也用了快一个时辰,早餐也都吃的不多,谢明宇路上购得的零嘴也正得其时,既解了一部分口腹之欲,又相当的管饱,走起路来,也明显感觉有力得多了。沿街看屋、看铺,还看人,应接不暇。在穿行的人流中,反倒是谢明宇这个离高人和多部分离高人看起来都格格不入的,原因是多部分离高人都仍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谢明宇这一身打扮和离高的民族性一点都不搭边。但说他西洋化又说不上,或许在中央帝国国内或和那国还显不出特异来,在离高就不行了,有点不伦不类的,格外显眼。反倒不若葛自澹和亨亚日般,全身的西式装扮者,在这街头也并不鲜有。早先亨亚日并没有发现这一点,只是慢慢看的多了,总感觉谢明宇那里不对,一时想不出个由头来,后来见到一个钟表铺,其中有个修表的伙计,他的装束倒是和谢明宇相近,亨亚日才想到到底是哪里不对来。
原来谢明宇的这一身打扮和一些现代工厂里用工的日常扮相类似,主要特点是舒适利索而且耐磨又耐脏,很合谢明宇的意。只是从装束的样式来讲有些洋化和本土便服结合的意思,在国内、和那这种样式的人并不少,所以不显太异样,甚至有一些年轻人会特意选择穿着这样的装束。中央帝国的大部分人是有什么衣服就穿着什么,能蔽体驱寒就好,样式什么的很少讲究,能够讲究一些样式这些的,往往都是家里比较富裕的,或者是个人经济相对独立而又无负担者,才会去挑选那些对自己习惯的衣服来,那种装束就是其中之一。而和那国则是西化之后,先是仿着国外的工厂,后来又仿着工厂用工的衣着特点稍加引进,就成了比较大众的一类了,尤为工厂里一些年轻的用工所青睐。至于为什么在离高会形成这种情况,亨亚日却不明缘由,不过看谢明宇一直未觉的样子,倒也放下了这些心思,这样自由自在岂不是很好么?难道还给人无端的添加些烦恼才好吗?再说他和先生在一起的时间长了,对很多事看的也是淡的很,这种不以为意确实是一种更好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