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侯府继室子24
所以,长歌是赚的,一点都不亏。
第二日,长歌下值刚刚走出翰林院,就见到了挡在他面前的侍卫,“裴伯爷,我家主子有请。”
长歌看了看他腰间的令牌,一个明晃晃的“庄”字,就知道找他的人是谁了,那个京城最大的皇室纨绔,他的老丈人。
“带路吧!”长歌点点头,吩咐怀笔回府说一声,跟着侍卫上了一辆马车。
七扭八拐的来到一个小酒馆,穿过大堂,来到后院。
侍卫推开门,比了一个请的手势。
长歌迈步进门,一张八仙桌,上首坐着一位中年美大叔,生的很美,玉树临风,翩翩君子的模样,随意的斜坐着,有种不羁的潇洒。
“臣参见王爷。”长歌拱手行礼。
“坐。”庄亲王抬了抬下巴,说道。
“谢王爷。”
“你小子倒是挺客气的,咱们也算是翁婿了,不必如此拘礼,本王向来不在意这些。”
庄亲王一边浅笑着,一边打量长歌,三元及第的名头他是听过的,只是没见过,没想到这一见,还挺满意的,先不说学识,就这一身的气度,就不比皇室差。
长的也是一表人才,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给他做女婿倒也合适,皇叔还真给明月找了一个好夫婿。
庄亲王打量了半晌,笑着开口:“没想到本王还能有个才子做女婿。”
“虚名而已。”长歌也不知道这位找自己干什么,只能应付着。
“可这虚名却是多少人一生的追求,叫你来,一是看看你,二是有些事情交代。”
“王爷请讲。”
庄亲王点点头,“先王妃的嫁妆,一直是本王收着的,这些年也是本王在管着,等明月嫁过去后,便要你来管了,明月那性子,怕是管不了。
我要交代的是,这嫁妆中的庄子铺子的活计,都是镇国公府留下的老人,很多都是战场上退下来的残兵,以及他们的后代。这些人你不能辞退,只要他们还能动,不背主,就得留着他们,你也不差那俩钱。你可应?”
长歌听完,还真对这个便宜老丈人有些改观,能养着残兵的人,心性也不坏才对,怎么这名声就会臭大街呢?
“那是自然,这些老兵都为启国流过血,拼过命,让他们衣食无忧这是应该的,臣自然不会辞退他们。”长歌保证道。
“那就好,裴小子,你可知陛下要你娶明月的真正目的?”庄亲王突然严肃的说道。
长歌沉默了一瞬,说道:“兵权。”
“哈哈哈哈,不愧是三元及第的才子,果真聪慧。”
这是长歌自己琢磨出来的,仁和帝要北伐,可如今武将勋贵的能战之将,老的老,扶不上墙的扶不上墙,而自己就是接替镇国公兵权的人。
“镇国公镇守北疆二十载,与北戎也打了二十载,血染疆场,本王是个没用的,不能平了北戎为他们报仇,这个担子就要交到你这个外孙女婿的肩上了。
本王希望有一天,你能率领大启的铁骑,跨过长城,把他们赶出草原,还北疆一个安定。”
庄亲王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严肃,没有半点纨绔的意思。
长歌也看着他,果然皇家出品的,就没有一个小绵羊,都特么是狼崽子。
“倘若有那一日,臣必会率领大启的男儿,将北戎划入我大启的版图。”长歌说的铿锵有力,他还真就是这么想的,统一四国,天下归一。
“好,这才是勋贵子弟。”庄亲王笑着说道,接着话题一转,“明月性子软,本王不指望你情深义重,你只要能做到相敬如宾即可,倘若连这都做不到,那本王也绝不会放过你。”
“王爷放心,臣虽不是情种,但也不是负心汉,娶回去必然就会护着她。”
长歌总觉得这里有事,他怎么感觉,自己被仁和帝他们叔侄俩套住了呢?
庄亲王看着长歌走出去的背影,在心里叹了口气,“清禾,咱们的女儿嫁了一个文武双全的男儿,一副铮铮铁骨,定不会堕了沈家军的名头。”
庄亲王呼了一口气,手里摩挲着一枚玉佩,闭上眼睛遮住那泛起的水光,好半晌,才起身出去,坐上马车,直奔皇宫。
“见到他了?”仁和帝一边批着折子,头也没抬的问道。
“见到了,比侄儿强,是个好孩子。”庄亲王笑着回道,像个听话的孩子。“那是自然,朕亲自挑的,怎么能差了?那小子看着没脾气,跟谁都能笑呵呵的,其实那脾气硬着呢,把北疆交给他,朕也能放心些。”仁和帝说道。
“可他才15岁,是不是小了点?”庄亲王说道。
“朕也没说让他现在去,先让他去京营锻炼两年,等他和明月成婚后,再去不迟。”这是仁和帝早就计划好的,不会让一个小白直接上战场的。
“皇叔考虑的周全,侄儿听您的。”
仁和帝抬起头,看着这个当儿子养大的侄子,有些恨铁不成钢的说道:“你也改改你那性子,三十多岁的人了,怎么就半点不长进。听听外面都是怎么说你的?”
“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他们还敢到侄儿面前说吗?背后说的又听不见,就当不知道好了。”庄亲王说的有些混不吝。
“随你吧,反正你也长大了,朕管不了你,也不想管了。”仁和帝说完继续批折子,情之一字最伤人,活着的时候,总是逃避,可失去了又追悔莫及,可惜,晚了!
庄亲王垂着眼皮,不敢反驳,也不想反驳,清禾的脾气最是倔强,自己没本事帮她报仇,就干脆死给他看,已心存死志,他又能如何?只是害的明月,变成了如今的性子。
“行了,赶紧滚蛋吧,朕看见你就眼疼。”仁和帝瞪了庄亲王一眼说道。
“侄儿告退!”庄亲王毫不拖泥带水的溜了,没有回府,直接去了常去的青楼,继续醉生梦死。
长歌回到府里,把自己关在书房,仔细分析着。
仁和帝要征北戎这事可以说板上钉钉,只是时间问题,如果自己直接由文转武,苏氏那一关就不好过,看来要想个法子才行,比如外放北疆?
正好二哥明年要考武进士,等他考完试,就跟他一起去北疆。
今年还不能走,得把粮种交给仁和帝,尽快推广下去,还要给外祖家挣个出身,就算摆脱不了商籍,挣个皇商也行。
至于去了北疆以后的事,那就先斩后奏呗,人都不在跟前,苏氏也没办法不是。
再说了,皇命难违,又不是他自己想的,这是陛下的旨意。
还有自己那早逝的丈母娘,感觉她和老丈人之间有点复杂啊,一点都不像传言说的那般,两看相厌,倒像是另有隐情。
这皇家的事,就是这么模棱两可,很多真相都被掩盖了,只为一句皇家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