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6章
周志高的目光里带着回忆,“可安发县的那些干部,早就忘了自己是撑船人,他们把船凿了洞,还把老百姓往水里推,最后自己也掉进了深渊。”
正说着,周志高的手机又响了,这次是刘晓雅。
电话里,她的声音带着疲惫,却透着一股坚定:“志高,南方渔村的调查有眉目了。”
“开发商强占渔港的背后,牵扯到省海洋局的一个副局长,他收了开发商的好处,不仅伪造了海域使用权证,还压下了渔民的多次举报。”
“我已经联系了省纪委,明天一早就去抓人。”
“你注意安全,南方的湿冷比北方厉害,多穿点衣服。”周志高的语气里满是关切,随即又补充道,“对了,把尚三水案的材料也带过去,让那些牵涉其中的人看看,漠视群众的下场是什么。”
挂了电话,周志高靠在座椅上,闭上眼睛。
脑海里却不断闪过尚三水在审讯室里的样子,那个曾经憨厚的汉子,在失去一切后,眼里只剩下仇恨。
他想起尚三水最后的质问:“周部长,您说这公平吗?”是啊,公平吗?法律给了那些贪官污吏应有的惩罚,也给了尚三水公正的判决,可对于一个家破人亡的人来说,这份公平来得太晚,也太沉重。
车子行驶到一个服务区,老郑停下车,准备去买些热水。
周志高却推开车门,走到服务区的宣传栏前。那里贴着几张关于“扫黑除恶”的海报,旁边还有一张干部公示栏。
他看着公示栏里年轻干部的照片,突然想起在寒山市干部学院培训时,那个红着眼圈提问的选调生。
“把自己当成老百姓。”周志高当时是这么回答的,现在想来,这句话不仅是说给年轻干部听的,更是说给所有手握权力的人听的。
如果安发县的城管局长能把尚三水当成自己的兄弟,如果副县长能把老百姓的房子当成自己的家,那这场悲剧根本就不会发生。
老郑提着热水回来时,看见周志高正在给宣传栏里的一张照片擦灰尘。
那是一张关于“为民服务先进个人”的照片,照片里的干部穿着布鞋,蹲在田埂上,正和老农说着什么,笑容格外亲切。
“周部长,这照片上的人……”老郑有些疑惑。
“是长福镇的老书记,前两年去世了。”周志高的声音里带着怀念,“他这辈子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帮老百姓解决了无数的小事,修水渠、盖学校、找销路,每一件都记在老百姓的心里。”
“他常说,‘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干部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说着,周志高从包里掏出笔和纸,在纸上写下一行字:“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他把纸条贴在宣传栏的角落里,像是在给过往的干部留下一句警示。
“希望路过这里的干部,都能看看这句话,都能想起自己为什么当干部。”
车子再次出发时,天已经黑了。
车灯划破夜色,照亮了前方的路。周志高望着窗外的夜色,突然想起尚三水家废墟前的那棵歪脖子树,虽然树干歪了,却在春天抽出了新芽。
就像寒山市,虽然经历了尚三水案的阵痛,却也在这场阵痛中觉醒,开始重新找回“为民服务”的初心。
“老郑,你说咱们这辈子,能让多少老百姓不受尚三水这样的苦?”周志高突然问道。
老郑握着方向盘的手紧了紧,认真地回答:“我不知道能让多少人不受苦,但我知道,只要咱们多走一步,多听一句,多帮一把,就能少一个尚三水,少一个家破人亡的故事。”
周志高笑着点了点头,目光望向远方。远处的天际线已经泛起微光,新的一天即将到来。
他知道,尚三水的悲剧不会被遗忘,它会像一面镜子,照出每一个干部的初心。
它会像一声警钟,提醒每一个手握权力的人,不要把老百姓逼到绝境。
车子驶上高速,朝着南方的渔村奔去。
周志高打开车窗,寒风灌了进来,却吹不散他眼里的坚定。
他想起刘晓雅在电话里说的话,想起那些等待公正的渔民,想起寒山市里正在改变的一切。
他知道,自己的脚步不能停,因为还有无数个“尚三水”在等着被看见,还有无数个“寒山市”在等着被改变。
“告诉刘部长,”周志高对老郑说,“等处理完渔村的事,咱们再回一趟安发县。
我想看看尚三水家的废墟上,能不能种上些果树,就像那个小姑娘说的,等树长大了,结满果子,给没有家的人吃。”
老郑点了点头,心里却明白,周志高不是想种果树,是想在那片曾经充满悲剧的土地上,种下希望,让所有记得尚三水的人,都能看到希望;让所有手握权力的人,都能记住责任。
夜色渐淡,东方泛起鱼肚白。
周志高望着前方越来越亮的路,仿佛能看见渔民们重新扬帆出海的场景,能看见寒山市的老百姓在新修的公路上散步,能看见尚三水家的废墟上,果树抽出新芽,开出繁花。
他知道,尚三水的悲剧是结束,也是开始。
它结束了那些漠视群众的人的美梦,也开启了更多干部“为民服务”的初心。
而他和刘晓雅的脚步,还将继续向前,为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明天,保驾护航,因为他们始终记得,当官要对得起良心,要揣着良心,暖着老百姓的心。
车窗外,第一缕阳光洒在路面上,融化了最后一点残雪。周志高握紧了口袋里的全家福,像是握住了一份沉甸甸的承诺。
他知道,只要初心不灭,警钟长鸣,就不会再有第二个尚三水,不会再有第二个家破人亡的故事。
而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明天,都会比今天更温暖,更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