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岁禄二百石!宗室:生的不是孩子,

正月十四日,午后。

沈懋学将亲手撰写、供土蛮汗抄录的致歉书命人送到了土蛮部落。

他之所以要亲自撰写。

乃是因土蛮人致歉必然会避重就轻,言之无物,不能令他满意。

沈懋学在致歉书上称——

京师土蛮人暗杀挑衅事件是一部分好战土蛮人极其恶劣的犯罪行为,是对大明皇帝的不敬,是对大明儒家正统的破坏,土蛮汗承诺,日后绝对不会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并代表全族郑重道歉,赔偿大明折价五十万两白银的物品。

致歉书中,并未提及开放市集。

明面上,沈懋学承诺向土蛮部落开放两个市集与此次事件无关。

市集是大明朝廷不忍边关底层百姓受罪,而大度开恩,在边关施行的惠普性政策,而非土蛮族用五十万两白银换来的。

简而言之:这次谈判,大明既要里子、又要面子。

土蛮汗若敢修改致歉书上的一个字,沈懋学就敢将其撕个粉碎,然后令对方再抄录一遍。

张居正已示意,对方若不愿致歉赔钱,大明与他们打一仗再谈也是可以的。

当下的大明,有这个实力。

更何况俺答部落也一定会协助大明。

这次若不重惩对方,日后必然还会有外邦人来京暗杀。

……

入夜。

当土蛮汗看到沈懋学替他撰写的致歉书后,不由得勃然大怒。

砰!砰!砰!

他将一旁的炭盆一脚踹翻,将面前的兽皮大椅直接踹断了一条腿儿,然他手中的致歉书,完好无损。

他根本就不敢撕。

“此等使得我族颜面尽失的致歉书,本族长绝对不签!”

土蛮汗话音刚落,便有兵卒称:戚继光与李成梁正在组织兵力在城外放火炮。

夜晚放火炮,显然是为了震慑土蛮族。

一旁的黑石炭幽幽说道:“族长,致歉书送去的越早,对我们越有利,往常咱们抢掠大明边境百姓,大明朝廷可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这次暗杀的是他们皇帝与首辅,这二人恼怒之下,真有可能与我们全面开战,另外,俺答那老东西也在向各个族落的领袖辱骂我们呢,稍后,我建议你也要向俺答写一封致歉书,不然,周围的族落都会孤立我们!”

此话一出,就像一根针扎在一条气呼呼的河豚身上,土蛮汗一下子就泄气了。

当即,土蛮汗快速下笔,抄录起来。

“送去,速速送去!”土蛮汗非常窝火地说道。

他对大明一直秉持着“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之理念,但这次俨然是踢到了大石头。

大明较起劲来,外加俺答部落的辅助,让土蛮部落在半年内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根本不是难事。

……

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午后。

张学颜、李成梁、戚继光、沈懋学四人将一封联名奏疏,外加土蛮汗的致歉书命人快马加鞭地送往京师。

如此对付土蛮部落,要比“侵扰一次,暴打一顿”有价值多了。

……

正月十八日,近黄昏。

奏疏与致歉书送到了京师,小万历看后不由得大喜。

他没想到张学颜四人的效率竟然这么高,更没想到不但没有降低一文赔偿,反而还整出了“十年六十万两”的高价赔偿。

他甚至都觉得要的少了。

没准儿索要一百万两,对方也能咬咬牙答应。

关键开市之后,对方若还敢侵略大明疆土,抢夺百姓财产,大明可立即闭市。

此番协议达成之后,不出意外,至少能为大明换来十年的和平。

小万历兴奋地对张学颜四人都加以重赏,并在与内阁商量后决定将土蛮部落每年赔偿的六万两白银,五万两入国库,另外一万两作为辽东与蓟镇的军费。

随即,朝廷拟定契约,发往了辽东,待契约一签,北境接下来就要安静了。

……

正月二十一日,五更天,皇极门下,文武百官齐聚。

此乃万历七年年假后的第一次常朝朝会。

在张居正的安排下,小万历发表了一段非常长的讲话。

他先是肯定了各个衙门在去年为新政改革做出的成就,而后鼓励官员们齐心协力,务必要在今年年底,完成全国丈田任务。

之后,张居正代表内阁与六部,对小万历的话语作了补充。

一方面提醒官员们定要防止兼并与隐瞒田亩的死灰复燃,另一方面强调各个衙门务必通力协作,不可内斗。

随后,殷正茂将去年太仓银库岁入、岁出银数、军需用银、粮食、商税征缴情况宣告百官。

申时行则将去年民间的科举状况、书籍刊印、以及《万历民鉴》的组稿进度,作了简单的成果汇报。

一场朝会,迅速将官员们的劲头都提了上来。

……

正月二十二日,清晨,沈念来到户部。

刚入门,便看到门口的影墙下放置着一块石头,石头上雕刻着一行大字:为丈田,奋作三百日。

这行字,乃是殷正茂向小万历求来,雕刻在石头上的。

这一年对户部非常重要。

全国丈田能否彻底完成,几乎全靠户部统筹。

户部左侍郎刘斯洁专门在户部开了一场动员大会,要求户部官员们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尽可能不纳妾,不为子女举办婚礼,不犯任何可能会被停职或罢职的过错……

简而言之:这一年,要将自己的全部都交给户部,交给全国丈田。

……

正月二十三日,就在京师官员们奋发向上之时。

一道弹劾奏疏传到了通政使司,传到了内阁,传到了京师的各个衙门。

此奏疏之所以传播如此快。

乃是因为此奏疏的撰写者,乃是大明神剑、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海瑞。

自海瑞出巡,巡察天下御史之后,很少呈递奏疏,因为御史官们都惧怕他,不敢不尽职。

海瑞一般不上奏,但一旦上奏,必定是大事。

这次,海瑞要弹劾的不是御史,不是地方三司主官或巡抚,而是大明宗室。

海瑞与山东道御史徐敬,联名弹劾:自万历元年始,不完全统计,济南府德王府、泰安郡王府、宁海郡王府、临清郡王府、纪城郡王府、清平郡王府、宁阳郡王府等宗室有六百余人,擅自成婚,违规占有岁禄。

依照大明礼制,宗室成员年满十五岁,各个王府可为他们申请封爵,请求成婚,然后奉旨挑选配偶,经由巡按御史核实后,给予封号,准许成婚。

之所以有如此繁琐的仪式,且禁止宗室擅自成婚,乃是防止宗室违规贪墨岁禄。

依照大明的袭爵制度,一代人降一等爵位,待降到奉国中尉(宗室最低爵位)后便不再降。

而一名奉国中尉的俸禄为岁禄200石,虽然当下朝廷有所削减,但也有一百石左右,约合白银百两。

宗室成员成婚,生的不是孩子,而是银子。

为了得到更多岁禄,一些宗室除了自己疯狂生子外,还将不符合封爵资格的私生子、义子,甚至家仆的儿子、养子,都纳入其中。

这些假冒的宗室成员擅自结婚,越过巡按御史的核查,利用个人影响力为家族成员获得封号,一旦生米做成熟饭,朝廷再算后账根本就算不清楚。

六百人,岁禄就是六万两白银。

且他们什么都不用做。

而大明的普通百姓,自耕农年收入在十两左右,佃农与底层工匠的年收入则在五两左右。

由此可见,宗室成员完全就是大明的吸血鬼。

海瑞弹劾宗室擅自成婚,违规贪墨岁禄,针对的不是济南一府之宗室,而是全天下的宗室。

海瑞与山东道御史徐敬建议:自万历元年起,全国范围内,未曾禀报而擅自成婚的宗室成员,无论真假,一律剥夺爵位封号,永不恢复。

之所以定在万历元年始,是因若查先帝朝,那嘉靖朝可能也要查,涉及的人数可能就是大几万了,影响过大,且依照朝制,前朝之事,不宜更改。

即使只查万历元年之后,大概也能查出五千人左右。

五千人,岁禄就是五十万两白银,且每年都需要支出,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一年就抵得上辽东的半年军费了。

……

内阁值房。

张居正、殷正茂、申时行三大阁老聚在一起,桌子上放的正是海瑞与徐敬的联名奏疏。

殷正茂一脸兴奋,道:“终于有人敢将此事揭露出来了,不愧是海刚峰!”

申时行则微微皱眉。

“殷阁老,朝堂百官皆知宗室冒充名额,领取岁禄。之所以无人敢提,一方面是因朝廷近年来拨发的岁禄一直不足,另一方面是因宗室若闹起来,实在难以收场啊,他们在田亩上已经妥协了,如今将岁禄再减少,他们恐怕要闹事了!”

“哼!闹事又如何?一些宗室已空有其名,早就应变成民籍了!不然再让他们这样世世代代生下去,国库恐怕就要被他们吃干吃净了!”

张居正轻捋胡须。

“陛下应该清楚咱们的想法,但涉及宗室,我们作为臣子的,还是应考虑陛下的想法,不如此事就让陛下定夺吧!”

殷正茂与申时行都点了点头。

若小万历的决策与三人不符,群臣自会发言。

随即,张居正提笔,在票拟纸上写道:“此事涉及宗室,臣等不宜多言,请陛下三思后定夺。”

张居正的“三思”二字,用得极为巧妙,其实就是在提醒小万历一定要以大局为重。

近午时,日讲之后。

文华殿内。

小万历看到了海瑞与山东道御史徐敬的联名奏疏,以及内阁的票拟。

他不由得眉头紧锁,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定夺。

嘉靖皇帝、穆宗皇帝,到小万历,其实对宗室都有所偏袒,愿意用国家之钱去养他们,毕竟这些人全都姓朱。

就在这时,英国公张溶在外求见。

张溶乃是靖难功臣的后裔,世袭公职,勋贵集团的代表,当下主要负责掌管左军都督府,另外还多次主持朝堂祭祀。

身居高位,但在朝堂的实权很小,不过小万历非常信任他。

“宣!”

少顷,英国公张溶大步走进文华殿。

见殿内只有一名内侍和起居注官王家屏,不由得拿出一份奏疏,道:“陛下,济南府一众宗室知晓被海佥事与山东道御史徐敬弹劾,特借由臣之手,呈递辩解奏疏。”

宗室呈递奏疏,不愿经由通政使司的情况下,可由一些资历高的官员转呈。

“呈上来吧!”

小万历打开这些宗藩的联名辩解奏疏,认真地阅读起来。

不多时,眉头越皱越紧。

这些宗藩们也是满肚子的委屈。

他们称朝廷禁止他们的子弟从事四业(士农工商),但近年来岁禄越来越少,外加配合朝廷的丈田之策,交出了大量的田地,一些宗藩外支的吃喝都难以维持,只能出此下策。

他们还称,海瑞举报的六百多人中,只有二百多人是假的,朝廷可以剥夺假冒者的爵位,但若将真正应得爵位的子弟剥夺爵位,他们的日子将更加辛苦。

他们觉得为大明朱家延续血脉没有错,他们觉得朝廷拨付的岁禄不足,又不让他们从事任何谋生的事务,他们只能寻找规则上的漏洞。

宗藩们道完委屈后,便从朱元璋的一系列政策开始,一个皇帝一个皇帝的讲述对待宗藩的政策,最后又尽道他们的祖先为大明江山所做的贡献,而今的朱家人即将饿死冻死街头。

字里行间,一把鼻涕一把泪,全是委屈,全是贫苦,全是无可奈何。

小万历看完后,扭脸看向英国公张溶。

“英国公,你觉得朕应该依照海佥院所请,将所有擅自成婚的宗藩子弟都剥夺爵位封号吗?”

英国公张溶犹豫了一下,拱手道:“陛下,供养宗藩乃我大明祖制,但当下已成为地方财政的沉重负担,臣以为要解决问题,而非一味地惩处宗藩,至于具体方式,臣还未曾想出,建议全朝群策群议解决此事。”

小万历缓了缓,道:“三日后的常朝,公议此事吧!”

小万历的语气里带着些许无奈。

他从心里还是想着善待宗藩,将此事轻罚的,不然无脸面对列祖列宗,但张居正票拟的“三思”二字,让他又不得不考虑大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