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一场消耗战
原来的北军总司令格兰特现在已经是美联邦总统,作为一名前军人统帅,他深谙战争的精髓,在南北战争之中,他一开始就知道北方必胜,这是一场消耗战,北方的工业能力决定了北方的胜利,过程只不过是消耗。
在西征的分析中,他认为,所谓“唐印国”的人口总量决定了他们的兵力总数,而落后的工业势必导致他们扛不起战争的消耗。自己这一方现在有了大铁路的运输,后勤能力上也远超他们,所以,格兰特认为这是一场必胜的战争。
当然,他这个推断是包括“丰南号”在背后支持的结果。
就像后世美国人想不到中国人坚韧的性格一样,在朝鲜半岛碰了一鼻子灰。
“唐印国”你可以说它是一个国家,也可以说他是一个混合了宗教元素的军队。打起仗来,他可以有效动员人口的最大数,包括妇孺都是运输战线的兵力。
至于物资,在美联邦还在南北战争的时候,“唐印国”就以未来战争作为动员令,物资的运输和囤积已经开展了两年多了。更不用说,现在还在源源不断的从旧金山湾接收物资向东北和东南运输。
至于海岸线的防卫,李秀成只安排了少量兵力,太平洋舰队已经承诺,不会让任何一支军队从海岸线登陆,为此,阮文海特地从台湾到了夏威夷坐镇。
北美大陆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打响了,最先开始的依然是南线的“屠夫”谢尔曼。在他心中,上次铩羽而归是他战争生涯中的一次耻辱,他迫切希望以胜利结束他的军旅生涯,就像他一直声称的那样,他极度讨厌战争,但是要维护美联邦的统一。
但是这一次,他发现,对方的防线比上一次要成熟许多,北军以往的连发步枪骑兵队在对方面前没有一点火力优势,甚至被对方压着打。
火炮的威力,美军更是远逊于对方。骄傲的谢尔曼虽然不服人,但是格兰特算是他的挚友,他对格兰特的战略分析能力非常佩服。他压制了自己进攻的欲望,按照格兰特的思维,慢下来,打消耗战,他倒要看看,敌方先进武器的弹药能支撑多长时间。
中线的汉考克完全打的就是消耗战的目的,对于这样的要塞,攻克下来几乎是不可能,中线的战略目的就是牵制敌方一部分军力,消耗要塞的弹药。万一出现要塞的弹药不济的情况,未免不可试试攻克要塞。
所以,汉考克在高山上认真的搭建军营,做好长期驻扎在高寒地区的准备,然后每天派出几小队佯攻。
汉考克都是派有经验的老兵,一旦对方炮击,知道如何寻找掩体保护自身。伤亡是难免的,只要在心理预期中,这些见惯了死亡的将领是无所谓的。
一开始的几天,要塞的守军确实中了汉考克的伎俩,但很快就开始摸清了汉考克的战术,不再见到敌军就开始炮击,采用步枪进行点射。
汉考克也没有预计到敌军步枪射程之远,一开始吃了大亏,但是很快也调整过来,让佯攻的军队保持安全的距离。
偶尔,汉考克也会突然派出上千人的规模,来吸引要塞炮击。
两军之间就这样互相试探、分析,长期僵持。汉考克也派出侦察兵在附近寻找可以翻越的山口,但是都是险峻的地方,身手好的士兵不带辎重估计能过去一些,但是百人以上的建制部队都很难过去。
马匹过不去,意味着不能携带较多粮食,即使士兵小队过去,也极有可能在半路就因为寒冷和饥饿而死亡。
中线的战局从一开始就意味着不会有太大进展,完全就看对方后勤给养的能力。只不过作为守方的“唐印国”更具有优势而已,汉考克就是在熬,期望能熬出一个机会。
北线已经进入寒冷季节,但还可以勉强翻山越岭,虽然罗伯特.李是南方人,但是军队里甄选的大部分是北方的士兵,能够耐寒。
罗伯特.李虽然是南方的败军统帅,但无论南北军队,对罗伯特.李都极为敬重,所以,统御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
问题就是这一仗太难打了,北方的地形决定了不可能像南方一样大兵团的阵地战,都是山谷和高地之间的小规模阻击战。一天的冲锋也许就是为了争夺一个高地,一队士兵的牺牲也许就是为了送些军粮。
这是罗伯特.李第一次与中国人打仗,他没有想到这些矮个子黄皮肤的中国人居然如此强韧。用望远镜看着层层叠叠的山岭,罗伯特.李也不知道要到达山下的利马,还需要打多长时间,死多少士兵。
不过,这一次西征后勤的准备还算让人安心,在这天寒地冻的北方,有大量的南方产的棉衣御寒,粮食也在源源不断的运送上来。这些粮食都是从东部运来的。
罗伯特.李深深感受到铁路对战争格局的改变,后勤就是军队的命脉。
这场战争犹如血肉磨盘,每天缓慢的碾压着生命,就连“屠夫”谢尔曼面对上次的对手黄呈忠也不敢组织大规模进攻,火力上的压制让他兵力上的优势无法显现。
这场战争打的就是耐心,打的就是消耗。这时候,“唐印国”的体量小反倒是一种优势。几百万人的口粮,在中国农业改善之后,已经不是问题,能够源源不断的供应。
即使唐印国全员都投入战争,不从事粮食生产,“丰南号”也能供应的起,无非就是加上昂贵的海运费用而已。
对北美的投入,沈云峰、田虎、张大强、沈涛涛、沈松、沈俊浩都是一致同意的,自己这一代一定要遏制美国的成长,为后世华国创造一个好的空间。
至于搅动世界格局后,世界力量的此起彼伏,偏离了历史轨迹,他们并不能去全盘考虑到,只能就后世的格局做一次力所能及的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