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团练名额全要了

第三天天蒙蒙亮,黄有亮就出发了,为了怕有误解起什么纷争,他一个人上山去了。

十家瑶寨、龙岗瑶寨和赤腰瑶寨三家瑶寨的瑶老或者村老已经在等候了。

不管他们认不认这个保甲,但下山捎个货物啥的还要在黄有亮那里,自然还是以礼相待。

黄有亮也不搞啥埋伏,毛竹筒倒黄豆,全盘托出。

浅显易懂,省的山上这些瑶家兄弟费劲去猜,猜的不好就会把事情全部怪在黄有亮身上。

县里要搞团练出人,要瑶家出人出武器出粮食,县里就张罗一人一件印字短襟。

山下的瑶寨要是不出人就查田亩,山上的瑶寨要是不出人就查补人口,查补多少全看你出多少团练,出的多就少查一点人口。

三家村老和瑶老都齐声喊汉人奸诈,一顿怒骂,但骂归骂,眼下哭丧着脸的黄有亮也是做不得主的人,几家瑶寨也不至于拎起刀枪和火铳杀到县衙宰了那个狗知县李九章去。

瑶人虽然是化外之民,但也是民啊,民不到那一步是不与官斗。

但大家也都存了心,要是那几家瑶寨、壮寨也抵制,那大家就一起抵制。

于是大家都表示,先看看风声再说,真的要是出人,也不会让保长黄有亮难做。

毕竟一家出几个劳力,虽然很心疼,但还不至于伤筋动骨。可但凡给汉人白干活的事情,瑶人心不甘情不愿。

黄兴发回到瑶寨,想了想,这事还是和沈云峰说一声吧,虽然只是瑶寨的事情,但牵涉到人的进出,说一声为好,沈云峰见识高,说不定能帮忙拿个主意。

于是,黄兴发进了寨子门就向北上柏家村去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沈云峰听到这个消息还很高兴。

更没想到的是,沈云峰还想把这十五个名额全部要来,还同意补录人口,这一下就把黄兴发搞懵了。

其实沈云峰早就安排张大强和沈俊浩利用闲暇时间试试能否伪造清朝的户籍纸,但这个确实很难,因为没有官府发放的户籍纸的纸张。

纸张的制作配方不一样,纸的面相就千差万别,没有配方,想配制出来一样的纸张,难上难。后世,每个国家钞票的纸张配方那都是严格保密的,不会流出来的。

在这个大清朝,想行走在光天化日之下,没有个身份是不行的。

总不成去官府自首,说咱是从英国偷渡来的,要求入籍。大概率是,官府要么送你搭英国商船回英国,要么就是打入大牢。英国路途遥远,官府不会给你花钱买船票,基本是让你下大牢省事。

黄兴发今天这么一说补录人口的事情,这对黄兴发来说大大的不愿,但对沈云峰来说,倒是个浑水摸鱼的好机会,要是将八个人补录到赤腰瑶寨的户籍中,到外面行走好歹算有个身份。

对于蛮夷这一说,呸,现代人还在乎这个,后世连农业户口最后都成了香饽饽,能混个宅基地。

更何况少数民族,那优待更是有点多,高考加分,那是多么的实惠,就凭着这一项,后世多少人愿意把自己民族改为少数民族。

至于团练一事,沈云峰也是有点上心,为什么呢。

黄兴发一说团练的事情,他就有点敏感,山下本来就巡检司那几十个人,就算不消极怠工撒在全县看都看不见,所以万尾岛才能来去自如贩卖私盐。

但要是一下增加了200人得团练到处转悠,说不定哪天就和万尾岛的人弄个遭遇战出来。

沈云峰想起后世的谍战片,分配过来的十五个名额要是占了,等于打入到敌人内部去了,这以后多少有点帮助,十五个人的投资值得!

沈云峰考虑了半天,也没想出一个法子既能够把这两项的指标全部弄来,也能有说得过去的理由,让防城县的官府不起什么疑心,做的不起波澜。

这其中操作之人是关键,就像后世,若是想骗一点政府补贴啥的,谁最关键,那就是办事人员或者是经办的科室。

你造假报假,他心知肚明但两眼一闭就签字盖章给你报上去,上面哪有那么多精力来复核,事情就成了。

但你若是找了上面,想瞒着下面,那是万万不能的,必须上下贯通。这个黄有亮就是关键的经办人,打通他这个环节,事情也就成了大半。

拿银子去砸是不可能的,办事是这样的,人家能看清风险的事情才会参与,因为知道风险才知道如何躲避和控制。

未知的风险最可怕,你这么积极筹人做团练,莫不是要造反,只怕银子刚一送去,估计转手就到了县衙,接下来便是官府来人盘问。

这时间虽然紧迫了点,但毕竟还有点时间,要好好思量一番。

沈云峰于是便在黄兴发这里把黄有亮的情况问了个清楚。

晚上,云峰物流园的天台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怎么拿到团练和补录户籍的名额。

沈云峰相信人多力量大的道理,胡扯八道也算所谓的头脑风暴,散发思维后的馊点子会更多,也许哪个馊点子就管用呢。

哲学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诚然不假。社会问题指望这些工科大专生来想,多半想的就是要么拿银子去砸,要么就是拿新研发的火箭弹去砸。

这还得在社会历练过的人用社会哲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天下熙熙皆为一个利字,赤腰瑶寨想要人家不要的名额,这其中必然有看不见的好处。要是把这好处说出来,只怕对保长黄有亮说不出口。

老管说,校长想让老师干点不愿意干的事情,一般都是要搞点好处来交换。

比如给大家多做点课时费,要反向思考一下,那就是老师想要点课时费,才会干点不愿意干的事。

那现在赤腰瑶寨就是那个想要点课时费,愿意干点别人都不愿意的事情。

这样就能推导出,我们不是要给银子给黄有亮,而是要从他身上搞点好处,这样黄有亮才能认为合理。

沈云峰拍手称好,不愧老奸巨猾,一下指明了方向。

老管抱着管越白了沈云峰一眼,说你这个逆徒,这叫生姜还是老的辣。

有了老管用社会哲学科学指明了大的方向,大家头脑风暴的思路明显集中了。

但那几个工科狗已经放弃了希望,连瞎扯也不愿意扯了,开始摆烂了。

最后,还是有些社会经验的张大强想了个好主意。

张大强说既然黄有亮是做买卖的,咱们就求他帮忙做买卖,他若是答应,我们就顺理成章帮他解决这个难题。

比如我们现在拿出去也惊动不了别人的产品,像次一点的红薯酒,红薯干央求他帮我们去卖。这些产品无非是产量高的表现,没有和赤腰瑶寨不相符的技术在里面。

有了张大强的主意,大家思路越来越清晰,想法也越来越集中。

一番推敲后,最后形成了大家都认为可行的方法:赤腰瑶寨请黄有亮帮助销售红薯酒和红薯干。

黄有亮若是答应,赤腰瑶寨便一力承当这十五个团练的名额和补录人口的名额,其他两个瑶寨也要保证以后买酒只在黄有亮那里买。

在黄有亮那里私下的解释就是赤腰瑶寨的红薯丰收酿的酒有点多,用这十五个团练和补录的人口,准备把酒销售到别的保长区域去,甚至是翻过垭口偷偷卖到上思府和南宁府去。

寨子里有些能说会道能做点买卖的青壮年不在户籍上,出门不方便,所以要把这些人补录上去。

这样一来,让黄有亮感觉到赤腰瑶寨在里面得了好处,那承当这些名额的事情也就合情合理。

至于让另外两个瑶寨买酒,那也是为了让人家感觉合理一点,能卖多少酒给他们,按照张大强的说,那都是穷逼,也就过节喝点酒,不指望他们买多少,就是个由头而已。

连黄有亮向县衙那边的说辞都想好了。

一、赤腰瑶寨是外来户,人家欺负他们让他们补录人口;

二、还是欺负他们,还带了心眼,为了方便也免得各寨子派人在一起容易起纷争。每个瑶寨每三年轮一下,一次性派出15个人,但赤腰瑶寨好欺负,逼着他们第一批出人。

总而言之,物流园的几个人总结了一个观点:学堂还得继续办,好好办,这年代必须要知识启蒙,不然啥都替他们想好,太累了。

黄兴发这里比黄有亮难蒙骗,毕竟这些名额都是黄兴发代表赤腰瑶寨去谈,说服他心甘情愿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对付黄兴发,沈云峰一力承当,无需大家商量了,毕竟大专毕业生单兵对战不识字的文盲,如果再搞个多打一,那就太欺负人了。

果然,黄兴发很不理解,他只能理解到卖酒换钱是好事,沈云峰他们弄个户籍也是好事,毕竟算是落户瑶寨了,以后怎么着也不能偏爱柏家村一家,最起码要一视同仁。

谈到这一点,黄兴发心里还是有些不平衡的,虽然老管娶了个柏洁还生了个儿子,但好歹沈涛涛也是娶了黄巧巧,你们也要对瑶寨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