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北京之行

一个星期后,北京的天空湛蓝如洗。余小麦挽着陆远山的手臂,站在国家生物研究所的银色大门前,阳光在玻璃幕墙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陈叔,你也来了。"陈小川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清朗中带着几分惊喜。

余小麦猛地转身,看到儿子穿着白大褂站在台阶上,阳光为他镀上一层金边。他比上次见面时更加挺拔,眼神清明,嘴角挂着浅浅的笑意。

"小川!"余小麦三步并作两步上前,手指颤抖着抚上儿子的脸颊,"你真的...都好了?"

陈小川握住母亲的手:"妈,我全都想起来了。"他的目光转向陆远山,带着几分探究,"其实你陈叔..."

余小麦深吸一口气,将儿子的手和陆远山的手叠在一起:"小川,其实你陈叔就是..."

陆远山摘下那副黑框眼镜,露出那双陈小川再熟悉不过的眼睛:"是我,儿子。"

陈小川的瞳孔骤然收缩,手中的文件夹"啪"地掉在地上。他的嘴唇颤抖着,突然一把抱住陆远山:"陆爸!我就知道...那些记忆碎片不是幻觉..."他的声音哽咽在喉咙里,"你手上的疤...我梦里见过无数次..."

余小麦看着父子俩相拥的画面,眼泪无声滑落。研究所的银杏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见证这感人的重逢。

"陈研究员,这位是?"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老教授走过来,好奇地打量着他们。

陈小川抹了把脸,挺直腰板:"李教授,这是我父母。"语气中是掩饰不住的自豪。

老教授恍然大悟:"难怪你在神经再生领域有这么独到的见解,原来是家学渊源。"他热情地握住陆远山的手,"陈先生,您儿子是我们所最年轻的课题组长,他提出的新型神经生长因子合成方法解决了困扰学界多年的难题。"

陆远山喉结滚动,声音有些发紧:"他...一直很聪明。"

参观实验室时,余小麦看着儿子熟练操作各种精密仪器,讲解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眼中的骄傲几乎要溢出来。玻璃器皿折射出的光芒映在她含泪的笑脸上,形成一道小小的彩虹。

"妈,你看这个。"陈小川调出一组脑部扫描图像,"这是我的记忆恢复过程。海马体的这些亮区..."他突然停下,看着母亲茫然却幸福的表情,笑着摇摇头,"总之,我现在比受伤前还要好。"

午饭时,三人在研究所食堂角落的餐桌旁坐下。陈小川给父母各夹了一块红烧排骨:"陆爸,你的伪装...连我都骗过了。"

陆远山摸了摸脸上几乎看不出痕迹的伤疤:"这是国安局最新技术。"他压低声音,"除了你们母子,村里人都以为陈向明只是个普通技术员。"

"那以后..."陈小川欲言又止。

"我们会常来看你。"余小麦急忙说,却又忍不住问,"所里...允许探亲吗?"

陈小川笑着握住母亲的手:"当然可以。其实..."他压低声音,"下个月我有个去省城交流的机会,能在家住一周。"

余小麦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正要说话,却被陆远山轻轻按住手背:"注意安全,别暴露身份。"

离开研究所时,夕阳将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余小麦一步三回头,直到儿子的白大褂消失在研究所的玻璃门后。

"他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优秀。"陆远山轻声说。

余小麦靠在他肩上:"是啊,就是太瘦了..."

当晚,在北京饭店的套房里,余小麦泡了个长长的热水澡。出来时发现陆远山正站在落地窗前,手里拿着他们全家的合影——那是小川高中毕业时拍的,三人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笑容灿烂。

"远山,"余小麦从背后抱住他,"明天陪我去趟医院吧。"

陆远山立刻转身,手掌贴上她的额头:"哪里不舒服?"

余小麦被他紧张的样子逗笑了,轻轻戳他胸口:"傻样,我是想去做妇科检查。"她的声音低了下去,带着几分羞涩,"你老陆家...还没有亲生的血脉呢。"

陆远山眉头紧锁:"你都四十三了,太危险。有小川就够了。"

"那怎么行?"余小麦抬头,眼中闪着倔强的光,"我不能让老陆家断了香火。"

第二天,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的走廊上,消毒水的气味格外刺鼻。余小麦攥着检查单,指节发白。

"输卵管双侧堵塞。"戴着眼镜的女主任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不过可以通过腹腔镜手术疏通,成功率在75%左右。"

陆远山立刻追问:"手术风险呢?"

"任何手术都有风险。"医生翻看着检查报告,"但余女士的身体状况很好,术后配合调理,受孕几率还是很可观的。"

走出诊室,余小麦的眼泪终于落了下来。陆远山将她搂在怀里,轻抚她的后背:"没事的,我们..."

"我要做这个手术。"余小麦抬起头,眼神坚定,"75%的几率,值得一试。"

手术定在一周后。这一周里,陆远山带着余小麦逛遍了北京城。他们在颐和园的长廊上漫步,在后海的酒吧听民谣,甚至偷偷混进北大校园,坐在未名湖畔的长椅上,看年轻的大学生们来来往往。

"以后我们的孩子,也要上这么好的大学。"余小麦靠在陆远山肩头,憧憬地说。

手术当天,陆远山在手术室外来回踱步。三个小时像三个世纪那么漫长。当手术灯终于熄灭,主刀医生走出来说"很成功"时,这个经历过枪林弹雨的男人差点跪倒在地。

病房里,余小麦苍白的脸上带着满足的微笑。陆远山笨拙地削着苹果,果皮断了好几次。

"别忙了。"余小麦轻声说,"陪我躺会儿。"

陆远山小心翼翼地侧躺在病床边缘,轻轻环住妻子。窗外,北京的夜空难得能看到星星,一闪一闪,像是为他们点亮希望的灯塔。

"远山,"余小麦突然说,"给小川起名时,你说'川'是希望他像河流一样生生不息。"

陆远山吻了吻她的发顶:"嗯。"

"如果...如果真能再有孩子,"余小麦的声音渐渐模糊,"女孩就叫'星儿'吧,像今晚的星星一样明亮..."

陆远山没有回答,只是将她搂得更紧。监护仪的滴答声在安静的病房里格外清晰,像是生命的计时器,又像是幸福的节拍。在这个平凡的夜晚,在这个充满消毒水味的病房里,他们仿佛又回到了二十多年前,那个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年轻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