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考察前的冲刺
清晨的露水还未散去,余小麦已经站在东区试验田里,小心翼翼地采摘着解毒藤的花朵。淡紫色的小花在她指尖颤动,散发出若有若无的清香。她将采下的花朵放入预先准备好的冰盒中,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对待珍宝。
"姐!"一个洪亮的声音从田埂上传来。余小麦抬头,看见弟弟余建国大步走来,身后跟着五六个村民,每人手里都拿着工具。
"你们怎么来了?"余小麦直起腰,用手背擦了擦额头的汗水。
余建国咧嘴一笑,露出一排整齐的牙齿:"马村长说县里领导要来考察,让我们都来帮忙。这不,我把家里那几亩地的活计先放一放,带乡亲们来搭把手。"
他身后的村民们纷纷点头,黝黑的脸上洋溢着淳朴的笑容。王婶搓着粗糙的手掌说:"小麦啊,听说这解毒藤能卖大价钱?要是真能推广,我家那两亩薄田也想改种这个哩!"
余小麦心头一热。她太了解这些乡亲们了,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收成却总是不尽如人意。如今看到希望,谁不想抓住?
"谢谢大家。"她声音有些哽咽,"我们正在准备汇报材料,确实需要人手帮忙。东区这几垄的花要全部采下来做实验,西区那边还需要补种一些幼苗..."
"包在我们身上!"余建国拍拍胸脯,转身对村民们说,"老张叔,你带两个人去西区;王婶,你们几个跟我姐在这边采花;剩下的跟我去仓库搬肥料!"
村民们立刻分散开来,各自忙碌。余小麦望着弟弟指挥若定的背影,不禁想起小时候跟在自己屁股后面要糖吃的跟屁虫,如今已经长成了村里年轻一代的领头人。
"动作轻点,别伤到花萼。"她收回思绪,向王婶几人示范正确的采摘手法,"这样旋转着拔,能保持花梗完整。"
太阳渐渐升高,田间的温度开始攀升。余小麦的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但她顾不上休息。冰盒里的花朵越来越多,淡紫色的花海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小麦!"陆远山的声音从远处传来。余小麦抬头,看见他穿着那件熟悉的浅蓝色工作服,正快步走来,右腿的跛行比昨天明显减轻了不少。
"陈医生给的膏药真管用?"等他走近,余小麦忍不住问道。
陆远山点点头,目光落在她手中的冰盒上:"采了多少了?"
"差不多够第一批提取实验了。"余小麦擦了擦手,"村民们自发来帮忙,进度比预计快很多。"
陆远山环顾四周忙碌的身影,眼神柔和下来:"我刚才碰到马村长了,他说全村都在为后天的考察做准备。连村委会的会议室都腾出来了,给我们做临时展示厅。"
"乡亲们太需要这个机会了。"余小麦轻声说,"这几年种传统作物,收入一年不如一年..."
陆远山沉默片刻,突然伸手从她头发上摘下一片碎叶:"你头发上沾了东西。"
他的手指不经意间擦过余小麦的耳廓,两人都像是被静电击中般微微一颤。余小麦感觉一股热流涌上脸颊,急忙低头整理冰盒里的花朵。
"陈医生呢?"她转移话题问道。
"在实验室调试设备。"陆远山推了推眼镜,"他联系了上海的同学,又传过来一些关于神经保护剂的最新研究资料。我们得抓紧时间,下午要去县疾控中心做质谱分析。"
余小麦合上冰盒盖子:"那我们现在就回去开始提取工作吧。"
两人并肩走向实验室,沿途看到村民们热火朝天地忙碌着。有人除草,有人施肥,还有人拿着手机拍摄植株生长情况——那是余建国在按照陆远山昨天的指导,收集影像资料。
实验室里,陈志明正对着电脑屏幕皱眉思考,听到开门声才抬起头来:"花采回来了?"
"嗯,第一批够做实验了。"余小麦将冰盒放在实验台上,"有什么问题吗?"
陈志明揉了揉太阳穴:"刚收到同学发来的资料,日本一个团队去年就发表了类似研究,但他们用的是乙醇提取法,得率不高。"
陆远山立刻凑到电脑前看资料:"我们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应该能解决这个问题。小麦,准备一下设备,我们马上开始。"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实验室里弥漫着紧张而专注的气氛。余小麦负责预处理花朵样品,陆远山调试超临界萃取装置,陈志明则继续查阅文献,不时提出调整参数的建议。
"压力升至100个大气压。"陆远山盯着仪表盘说道。
余小麦小心地旋转压力阀:"现在80...90...100,到了。"
"保持温度45度,开始循环。"陆远山按下启动键,设备发出轻微的嗡鸣声。
陈志明走过来观察:"临界状态达到了吗?"
"达到了。"陆远山指着观察窗,"看,二氧化碳已经变成超临界流体状态。"
三人屏息凝视着设备的出口管道。几分钟后,第一滴淡紫色的提取液缓缓滴入收集瓶。
"成功了!"余小麦忍不住轻呼。
陈志明立刻取样进行薄层色谱分析,陆远山则记录下各项参数。余小麦看着两人专注工作的侧脸,突然感到一种奇妙的和谐——虽然性格迥异,但在科研面前,他们都展现出了同样的执着与热情。
"结果出来了。"陈志明从色谱仪前抬起头,声音里带着压抑的兴奋,"活性成分含量比文献报道的高出近30%!"
陆远山迅速核对数据:"我们的提取方法确实更高效。如果能验证神经保护作用..."
"需要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陈志明接口道,"但初步数据已经足够震撼了。"
余小麦看了看时间:"已经下午两点了,我们还要去县里做质谱分析。"
"对,得抓紧时间。"陆远山将提取液分装到几个小瓶中,"陈医生,你留在实验室继续完善报告;小麦和我去县疾控中心。"他揉了揉右腿,"我腿疼开不了车,得麻烦余建国送我们一趟。"
陈志明点点头:"路上小心。对了,"他叫住正要出门的两人,"马村长说晚上七点要开个村民大会,讨论后天考察的接待事宜,希望我们都参加。"
余小麦和陆远山交换了一个眼神。这意味着他们必须赶在七点前回来,时间相当紧张。
"我们会准时回来。"陆远山说完,拎起装着样品的保温箱,和余小麦匆匆离开了实验室。
基地门口,余建国的摩托车已经等在那里。
"姐,陆研究员,我送你们去县里!"他拍了拍后座,"马村长特意安排的,说这样快些。"
余小麦犹豫地看了看陆远山:"你的腿..."
"没关系。"陆远山摇摇头,"时间要紧。"
余建国是个骑车好手,二十多公里的山路,不到半小时就到了县疾控中心门口。下车时,陆远山的脸色有些发白,但硬是没吭一声。
"你在这等我们,还是先回去?"余小麦问弟弟。
"我等你们。"余建国指了指马路对面的小茶馆,"我去那喝杯茶,你们好了叫我。"
疾控中心的质谱分析室设备老旧,但还能用。负责操作的技术员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看到陆远山出示的省农科院工作证后,态度立刻恭敬起来。
"陆研究员,久仰大名!"他热情地握手,"我读过您关于植物次生代谢物的论文。"
陆远山略显尴尬地点点头:"麻烦你了,我们有些急样需要分析。"
三个小时的等待格外煎熬。余小麦坐在走廊长椅上,看着窗外的日影西斜。陆远山去外面买了两个面包回来,递给她一个。
"先垫垫肚子。"他说,"回去再吃正经晚饭。"
面包干巴巴的,但余小麦吃得格外香甜。她偷偷瞥了一眼身旁的陆远山,发现他正望着窗外出神,侧脸线条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坚毅。
"你在想什么?"她忍不住问。
陆远山回过神来:"想后天的考察。如果能成功..."他顿了顿,"这个项目可能会彻底改变余家村的命运。"
余小麦听出了他话中的重量。她知道陆远山五年前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主动申请来这个偏远乡村建立试验基地时,遭到了多少质疑和嘲笑。
"会成功的。"她轻声说,不知为何有种强烈的预感,"我有种感觉,这次不一样。"
技术员突然推门而出,手里拿着打印出来的图谱:"陆研究员,结果出来了!"
两人立刻起身围过去。技术员指着图谱上几个峰值解释道:"这几个分子量与文献报道的花青素衍生物吻合,而且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新的峰值,可能是同类化合物的变体。"
陆远山的眼睛亮了起来:"有结构推测吗?"
"初步判断可能是糖基化修饰的产物。"技术员推了推眼镜,"这种修饰通常会增强生物活性和稳定性。"
余小麦和陆远山交换了一个惊喜的眼神。这意味他们的解毒藤花提取物可能比已知的同类化合物更具药用价值!
"太感谢了。"陆远山紧紧握住技术员的手,"能给我们一份详细报告吗?"
"已经打印好了。"技术员递过一个文件袋,"欢迎常来合作,我们这设备虽然旧,但精度还是有保证的。"
回程的摩托车上,余小麦小心地抱着装有报告的公文包,心跳比摩托车引擎还要剧烈。陆远山坐在她身后,为了保持平衡不得不轻轻扶着她的肩膀。隔着薄薄的衣料,她能感受到他掌心的温度。
"姐!开慢点!"余小麦提醒兴奋过度的弟弟,"报告很重要!"
余建国哈哈一笑:"放心吧!你弟弟我骑车技术全县数一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