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群臣商议

想到这里,吴权心中的计划愈发清晰,他决定召集几个重要的文武心腹,在新建的皇宫别院内召开一次秘密会议,商讨这个重要的决定。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吴权的亲信们悄悄地来到了皇宫别院。别院的四周戒备森严,只有经过严格筛选的人才能够进入这个地方。

当众人都到齐后,吴权缓缓地开口,将自己心中的想法一一道来。然而,他的话音未落,便遭到了邴原、华歆、徐晃、沮授、郭嘉等一众老臣的强烈反对。

邴原首先站出来说道:“陛下,此举实在太过冒险,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国家动荡,百姓受苦。”

华歆紧接着附和道:“是啊,陛下,此事关系重大,我们必须慎重考虑,绝不能轻率行事。”

徐晃也皱起眉头,沉声道:“陛下,末将认为目前局势尚未稳定,此时行此险招,恐怕会引发诸多变数。”

沮授则摇头叹息道:“陛下,以微臣之见,此举不仅危险,而且成功率极低,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最后,郭嘉也发言道:“陛下,微臣赞同诸位大人的看法,此事风险太大,还望陛下三思。”

吴权凝视着眼前这群对他持反对意见的老臣们,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失望之情。他原本满怀期望地认为这些人会理解并支持他的想法,然而现实却如此残酷,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在他这一边。

且不说庐山所处的庐山郡仍然处于吴国的版图之内,单就夷州这个地方而言,众人对其了解可谓微乎其微。只听吴权说它位于东海之上,紧邻吴国的吴郡和会稽郡的边境,与大陆隔海相望。但吴权也坦言,夷州实际上还是一片蛮荒之地,宛如一个规模与一郡相当的巨大岛屿。

在这片蛮荒之地上,必然存在着野蛮未开化的人类,他们与野人无异,极具攻击性。吴权可是北汉国的皇帝啊!陛下所提及的每一个地方,无一不是充满了无尽的危险和未知。北汉国如今人才济济,又岂能让皇帝陛下亲身涉险呢?

只见朝堂之上,众文武官员纷纷跪地,齐声高呼:“陛下三思啊!恳请陛下收回成命!”他们的声音在宫殿中回荡,仿佛整个朝廷都在为吴权的决定而震惊。

吴权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不禁感到一阵扫兴和郁闷。他原本以为自己的决策会得到众人的支持,却没想到遭到了如此强烈的反对。然而,当他看到众文武官员脸上那担忧的神情时,他明白这些人都是为了他的生命安全着想,是真心为他好。

就在吴权犹豫之际,一直沉默不语的中书丞相盖勋突然开口说道:“陛下,既然您已经下定决心,那么秘密前往江南也未尝不可。”

吴权一听,顿时如释重负,激动得差点叫出声来。他没想到在这个关键时刻,盖勋竟然会站出来支持他。然而,他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他注意到群臣们都向盖勋投来了愤怒的目光,显然对他的言论非常不满。

盖勋见状,心中稍安,连忙说道:“诸位,切莫如此怒目而视啊,我所言不过是就事论事罢了。”言罢,他迅速从袖中掏出一方手巾,轻轻擦拭额头上的汗水,似乎想要缓解一下紧张的气氛。

吴权见状,赶忙开口道:“盖勋,你莫要拘谨,继续说下去便是。”

盖勋定了定神,继续说道:“依我之见,陛下对此事定然深思熟虑已久。陛下英明神武,岂会看不出其中潜藏的危险?非也,陛下必定是有了万无一失的计策,才会将此事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商议。”

他这番话条理清晰、分析得头头是道,吴权听后不禁面露微笑,满意地点了点头。

此时,大将军徐晃插话道:“陛下,既然盖勋所言极是,那您不妨就将您的打算告知我等吧。”

于是,吴权便将自己精心策划的方案一五一十地讲述了出来。他的计划是这样的:首先,他打算亲自率领一千名训练有素的近卫部队,这些士兵都是身经百战、勇猛无畏的精英,由典韦这样的猛将统率,绝对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队伍。

与此同时,吴权还特意安排了一百名火铳营的士兵,这些士兵手持先进的火器,威力巨大。而统领这支火铳营的,正是鞠演的儿子鞠武,他同样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领。

接下来,吴权计划让这两支队伍乔装打扮成北汉的客商,乘坐商船,沿着东海一路航行,然后顺着长江逆流而上。他们的目的地是扬州的庐山郡,因为据吴权所知,甘宁和阳群可能就藏匿在那里。

一旦抵达庐山郡,吴权便会展开搜寻行动,想尽一切办法找到甘宁和阳群。如果一切顺利,成功收服这两位猛将之后,吴权将毫不犹豫地带领队伍迅速返回徐州。

回到徐州后,吴权会稍作休整,然后在徐州的东海郡朐县渡海口与管承率领的水师会合。管承所率领的水师拥有众多海鳅战船,这些战船在海上具有很强的机动性和战斗力。

最后,吴权将与管承的水师一起,从东海外海出发,进攻夷州。凭借着强大的水师力量,吴权有信心一举攻占夷州,给敌人以致命一击。而在夷州被攻克后,曲阿自然也会因为失去后援而不得不投降。

众人听闻此言,犹如醍醐灌顶,这才恍然大悟过来,原来吴权对于此事早已深思熟虑、谋划周详。吴权接着说道:“我决定留下世子吴博坐镇汴京监国,以稳定后方局势。而三子吴雄所率领的军队恰好驻扎在东海郡,可作为后续的援兵,以备不时之需。”

邴原听后,略加思索,建议道:“我认为还需派遣一位可靠之人担任随行侍从,以确保行程安全。我推荐故臣公孙度之子公孙渊,他如今已出仕多年,担任商务院参议,才智过人,定能胜任此职。”

吴权点头表示赞同,邴原继续说道:“此外,再辅以已故老臣荀彧之孙荀寓,他足智多谋,必能在关键时刻提供宝贵的建议和谋略。如此安排,方可确保万无一失。”

吴权对邴原的提议十分满意,当即应允道:“好,就依你所言。公孙渊和荀寓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有他们二人陪同,我也能放心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