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杯奶茶(十)(256)
半杯奶茶(十)
小雨盯着教育局的红头文件,纸张在手中微微颤动。《关于规范社区教育活动的通知》几个加粗黑体字像铁栅栏般横在眼前,最后一段明确写着:"未经批准的学科类活动一律暂停整改。"
"这什么意思?"她抬头问社区王主任。
"上面怕变相补课。"王阿姨无奈地搓着手,"下周开始所有教室要检查..."
窗外,几个孩子正扒着玻璃张望,手里还拿着上节课用的奶茶杯模型。小雨认得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林林,上周刚学会用分数计算奶茶甜度。
手机震动起来,家长群里消息爆炸:
【那我们孩子去哪学?培训机构都关门了!】
【程老师,能不能私下...】
【快撤回!现在查这个!】
小雨机械地回复着消息,胃部拧成一团。三个月来,她的社区数学角已经发展到四个班,八十多个孩子。虽然教育局的社区教育岗位每月只有三千五,但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她觉得值了。
"其实..."王阿姨欲言又止,"有人转到线上了,弄那种小视频课。"
"微课?"小雨想起母亲教案里夹着的几张光盘,上面标着"教学实验录像"。
"对!就抖音上那种,不过要做得精致些。"王阿姨压低声音,"我侄女在杭州做这个,一个月能挣..."
小雨没听清后面的数字。她匆匆告别,冒雨跑回家,翻箱倒柜找出母亲留下的资料。在泛黄的教案本最后,她发现了一个牛皮纸袋,里面装着几张光盘和一本《多媒体教学设计与实践》,出版日期是2003年。
电脑光驱发出嗡嗡声,二十年前的画面跳出来:年轻的李娟站在简陋的投影幕布前,讲解如何用七巧板教几何。"想象这就是一块披萨..."母亲的声音穿过时光,与窗外的雨声混在一起。
小雨突然坐直身体——母亲当年面临的困境与她如此相似!光盘菜单里有个"未完成方案"的文件夹,点开后是份详尽的《生活化数学微课设计》,日期停在2005年3月...正是母亲确诊前一个月。
"爸!"她冲进厨房,"妈当年是不是也做过..."
程志强正在熬中药,满屋苦涩的蒸汽中转过头:"做什么?"
"微课!线上教学!"
"哦,那个啊。"程志强用毛巾擦着手,"她折腾了好久,学校不给经费,自己掏钱买的摄像机。"他指了指储物间,"东西应该还在。"
小雨在储物间深处找到一个落满灰尘的纸箱。掀开盖子的瞬间,霉味扑面而来——老式dv摄像机、折叠绿幕、甚至还有手写的分镜脚本。最底下是本笔记,扉页写着:"当课堂没有围墙,教育才能真正生长。——给二十年后的同行"
雨水拍打着窗户,小雨坐在地板上,一页页翻过母亲超前的构想。那些关于"碎片化学习游戏化设计"的预言,如今正在成为现实。指尖停在最后一页,那里粘着张便签:"强,如果我不在了,请帮我把这些留给需要的人。"
她抱着箱子回到房间,电脑屏幕还定格在母亲微笑的画面上。窗外雨停了,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在箱子里露出的绿色幕布上。
凌晨三点,小雨红着眼睛删掉了第六版剪辑。简单的"奶茶比例数学"视频,她拍了二十多遍,剪辑软件却像在故意作对——字幕对不上口型,动画效果生硬得像ppt。上传到平台的试水视频播放量停在87,评论只有两条:"太枯燥不如看游戏直播"。
厨房传来响动,程志强端着热牛奶进来:"还没睡?"
"做不好..."小雨声音沙哑,"明明现场讲课效果很好,一录视频就..."
程志强放下杯子,凑近屏幕:"这个角度不行。"他指着画面,"你在教室里会走来走去,视频里却钉在椅子上。"
小雨惊讶地抬头,父亲平时连智能手机都用不利索,居然能看出问题?
"我们厂里培训视频都这样,"程志强不好意思地挠头,"老师傅说要'动起来'才有人看。"
第二天晚饭时,程志强状似随意地说:"老周儿子是搞影视的,明天来家里吃饭。"
小雨正想拒绝,却见父亲神秘地眨眨眼:"带设备来。"
周六上午,五个大叔挤进小雨的卧室,为首的周叔叔扛着环形灯:"老程闺女,听说你要当网红?"
小雨尴尬得脚趾抠地,却见父亲已经指挥众人搬开家具:"这儿打灯,那边架摄像机..."
"爸!这些很贵的!"
"都是厂里现成的。"程志强调试着三脚架,"摄影组报废的器材,我们修了修。"
小雨这才注意到,环形灯是用机床照明灯改装的,反光板是质检处淘汰的铝板,连麦克风都带着"纺织厂广播站"的标签。周叔叔的儿子——一个扎小辫的年轻人在调试参数:"阿姨们跳广场舞都用这个,美颜功能贼强!"
众人哄笑中,小雨鼻子发酸。她不知道父亲什么时候联系的这些叔叔,更不知道他们怎么把工厂设备改造成拍摄器材。程志强正跪在地上固定电线,后颈晒得黝黑的皮肤与白发形成刺眼的对比。
"试试?"一切就绪后,父亲期待地看着她。
小雨站到临时绿幕前,突然找回了一些在社区教室的感觉。当她用奶茶杯演示分数乘法时,从监视器里看到自己眼里重新有了光彩。
"Cut!"小辫青年喊停,"程老师,你刚才讲'三分之一'时手势绝了!咱们保这条!"
那天晚上,小雨收到剪辑好的成片。画面里的她站在虚拟教室中,身边漂浮着奶茶杯动画,重点公式会随着讲解亮起来——完全是母亲教案里描绘的样子。
"周哥说先试水,"程志强凑过来看,"平台要抽成,定价不能太高。"
小雨咬着嘴唇点点头。她把视频设置为9.9元/节,几乎是线下课的十分之一。
三天后,播放量停在235,只有7人购买。评论区倒是有条长评:"内容新颖但制作粗糙,建议参考xx机构的网课..."后面跟着个链接。
点开链接,小雨愣住了——精致的动画、专业的演播室、名师光环...对方团队制作的同主题课程标价199元,已售出3000+。她默默关掉页面,胃里像灌了铅。
"别灰心。"程志强递来热毛巾,"你妈第一次录课,把校长拍成了阴阳脸。"
小雨把脸埋进毛巾,嗅到淡淡的药香——父亲又偷偷熬了安神的中药。
转机出现在两周后。小雨刚结束托管班的工作,手机突然炸响。教育局社区教育处的张主任连发三条语音:"小雨!你那个《奶茶数学》被厅里领导看到了!要求我们官网转发!明天能来局里开会吗?"
原来有家长把她的微课链接发到了教育厅留言板,标题是《什么样的数学课才是孩子需要的》。分管副厅长亲自批示:"这种生活化、低收费的模式值得探索,建议总结推广。"
会议室里,小雨紧张地攥着u盘。张主任热情地向众人介绍:"这就是程雨老师,她母亲李娟是我省首批探索多媒体教学的..."
"我看过你母亲的论文。"副厅长突然说,"2004年《教育技术通讯》上那篇,很有前瞻性。"
小雨瞪大眼睛——她从不知道母亲还发表过论文。
"现在政策鼓励创新,"副厅长继续道,"尤其是你这种'轻量化、低收费'的模式,可以有效补充课堂教育。"
会议结束后,张主任拉着她低声说:"抓紧考个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厅里明年要推'双师课堂'项目,需要你这种能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
小雨恍惚地走出教育局大楼,阳光刺得她睁不开眼。手机不断震动,平台显示微课购买人数突破500,评论区挤满家长留言:"孩子主动要看第二遍终于不讨厌分数了"...
回到家,程志强正在厨房炒菜,油烟机轰响盖过了开门声。小雨悄悄走到他身后,发现父亲正用手机看她的微课,屏幕上飘过一条弹幕:"老师讲得真好!",他笨拙地试图点爱心,却误关了视频。
"爸。"小雨轻声唤道。
程志强吓得差点扔了锅铲:"回来啦?会开得怎么样?"
小雨举起手机给他看数据:"爆了。"
"啥?"
"就是...很多人买。"小雨鼻子发酸,"够给你买新胃药了。"
程志强笑着摇头,转身翻炒锅里的青菜。小雨注意到灶台边贴着她的课程表,旁边是手写的"服药时间",字迹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
晚饭后,小雨打开电脑准备新课,发现书桌上多了个崭新手绘板。便签上写着:"周小子说做动画要用这个。——爸"
窗外,初夏的晚风吹动梧桐树叶,沙沙声像极了母亲光盘里的课堂掌声。小雨翻开高中数学课本,在扉页写下"教师资格证备考计划"。屏幕右下角,微课平台的消息图标不断闪烁——新的订阅、新的提问、新的可能。
她点开母亲未完成的教案,在最后补上一行字:"二十年后的同行收到了,而且,她走得更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