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3章 钢渣冷却塔的艺术阴谋
窗外江城的雨刚歇,空气里还带着一股潮湿的铁锈味儿,办公室里,雷宜雨正听着徐汉卿汇报昨晚那场出租车计价器加密对决的细节。老吴闷声不吭地擦着扳手上的油污,仿佛那小小的工具上凝聚了此刻压在他们心头的钢贸暗流。
“雷总,”徐汉卿放下平板,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幽灵账户和攻击信号残留的对比基本出来了,指向性很强,但手法很老道,抹得很干净,还在追…”
雷宜雨还没来得及开口,桌上的手机就嗡嗡震了起来。是苏采薇。
“宜雨,有个‘奇怪’的邀约,我觉得…你可能有兴趣。”苏采薇的声音带着一种混合着兴奋与谨慎的奇异波动,“威尼斯双年展,亚太区策展人卡洛琳女士,通过青年发展基金会搭的线,看了我们在岘港、胡志明那几场‘动静’的报道,尤其是安保队和‘长江智付宝’终端的照片…”
“威尼斯双年展?”雷宜雨挑了挑眉。这名字离他眼下正盘根错节的钢贸押金池危机、国际粮商余波以及神出鬼没的黑客攻击,似乎隔着十万八千里。
“对。卡洛琳女士对我们改造烂尾楼用的那种‘特殊混凝土’,就是用武钢废弃矿渣做成的那种,表现出极大兴趣。她觉得其中蕴含的工业废弃物再利用,与今年双年展的一个边缘主题‘城市肌理的再生’不谋而合。她询问我们,是否能提供足够体量的‘象征物’——或者说,‘艺术原料’,去参展。”
废弃高炉渣?雷宜雨的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武钢三厂高炉停摆后,那些堆积如山的矿渣一直是块心病。徐汉卿倒是早就提过用矿渣开发特种混凝土的事,之前云计算中心的地坪和大厦某些承重结构也验证了效果。但这玩意儿…去艺术圣殿威尼斯双年展?
“采薇,我们是倒腾国库券起家的,玩过股票期货,搞过芯片手机,现在在移动支付上跟人干架,哪一样儿跟艺术沾边?难道要在运河边上盖个长江支付营业厅?”雷宜雨的语气里带着一丝他自己都未察觉的玩味。
苏采薇在电话那头轻轻笑了:“卡洛琳想要的是纯粹的‘材料’本身的震撼力,一种巨型工业遗骸的‘废土美学’。她的初步想法是,让我们用矿渣混凝土…构筑一个大型结构体,象征工业力量的涅盘。”
“结构体?什么结构?”雷宜雨追问。
“比如…一个冷却塔的简化外观,或者…”苏采薇顿了一下,“一个巨大的服务器机箱造型?”
机箱?雷宜雨脑中灵光如电火石般一闪!
冷却塔、服务器、混凝土、矿渣…还有双年展的巨大曝光度!
一个清晰甚至称得上胆大包天的计划瞬间在他心中成型。它不再只是一个被动的“送材料参展”任务,而变成了一场精妙的主动出击。
“告诉她,我们接!”雷宜雨的声音斩钉截铁,“不用简化,不用象征。我们用真正的矿渣混凝土,原汁原味地复刻武钢三厂一个废弃冷却塔的等比例微缩模型。但…”
他的语气带上了一丝神秘和不容置疑:“这个模型,必须由我们的技术团队亲自设计、监造、安装。包括核心部分的浇筑工艺。”
老吴抬头,疑惑地看向雷宜雨,徐汉卿也露出探寻的表情。只有苏采薇隐约猜到了丈夫的心思:“宜雨,你打算…”
“艺术只是表象,采薇。”雷宜雨眼神锐利,“我们要做的,是在这座‘钢渣冷却塔’的核心内部,布下一个‘艺术化’的信息锚点,或者说…一个未来货币的隐秘花园。”他没有直接点破那个词,但在场的核心成员都懂——比特币。
利用艺术装置的绝对高度、复杂内部结构和混凝土强大的物理屏障,在最核心的部位,预埋超小型、绝对物理隔绝的冗余备份芯片组。每一个芯片里,存储着什么?是“长江智付宝”为这个项目生成的一组特殊秘钥——对应着威尼斯双年展开幕当天,将在“长江云”链底默默诞生的一批初始区块奖励中的一部分比特币!
“让双年展本身,成为第一个真实场景下的‘冷钱包’。”雷宜雨点出了计划的核心,“然后,为这位卡洛琳女士准备一份独家‘艺术福利’。”
方案迅速推进。在江城郊区的保密工场内,在老吴这个技术改装大师和徐汉卿这位加密专家的联手指导下,一座真正由武钢三厂废弃高炉矿渣浇筑而成的混凝土冷却塔微缩模型,开始孕育。它的质感粗粝而震撼,带着工业时代独有的沉重与伤痕美感,每一个细节都力求逼真。
最关键的核心区浇筑,由徐汉卿和老吴亲自操刀。芯片组被巧妙地封存在绝对隔绝的混凝土腔体深处,外部覆盖着伪造的艺术性内部支撑结构。整个加密方案,比对付出租车黑客的手段还要硬核百倍——多重物理隔离结合最新开发的基于环境变化的触发协议,核心数据只有在特定低温(模拟数据中心恒温)和物理解锁双重验证下才有万分之一可能启动,否则会触发硬件级熔毁。
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现场。当这座沉重、灰黑、带着金属反光颗粒的“钢渣冷却塔”在绿园城堡展区中央竖立起来时,以其强烈的工业质感和庞大的体量,瞬间成为了整个展场的视觉焦点和话题中心。无数西方艺术评论家和记者围绕着它,镜头闪烁。
“哦!上帝!这…这就像从中国钢铁森林里直接切割下来的一块历史!”卡洛琳女士激动得语无伦次,她太满意这种原生态的冲击力了。在她眼中,这是她艺术理念的完美呈现。
雷宜雨穿着笔挺但款式收敛的西装,低调地站在苏采薇身旁,脸上带着谦和得体的微笑,像个慷慨的艺术赞助人。当卡洛琳走到他面前,热情地感谢他带来的“东方工业奇迹”时,雷宜雨微笑着递上一个定制款的长江系概念手机。
“卡洛琳女士,感谢您给予这件‘遗蜕’新生的机会。为了纪念这次合作,我们为您准备了一份小小的数字艺术收藏邀请。”雷宜雨引导着她打开手机上预装的一个特殊版本“长江艺术·链”App。
卡洛琳好奇地在App中找到了指向冷却塔的一个互动链接,举起手机,按照提示,对着冷却塔底座上一个极其隐蔽、几乎融入混凝土纹理的微型传感器装置扫了一下。
滴!
屏幕亮起,一个充满设计感的动画跃然而出。随即,一行醒目的文字出现:
‘venice ol tower’艺术典藏秘钥,已绑定您的身份。专属数字艺术品:‘genesis block - veian dawn’(创世区块·威尼斯黎明),已赠送。如需欣赏或了解该独特资产的未来价值轨迹,可在展览结束后,于特定平台(网址:xxxxxx.yzc.cld)访问。
App随即自动锁屏,显示了一个倒计时器——直到展览结束日。核心内容在展览期间完全不展示,保持神秘感。卡洛琳一脸惊喜又迷惑:“数字艺术?加密…加密艺术?这是最近很火的概念!噢,太前卫了!这份礼物非常独特,太感谢了,雷先生!”
这一幕,被旁边《金融时报》的一个财经记者敏锐地捕捉到了。结合最近硅谷开始冒头的零星“加密数字资产”讨论,尤其是那个神秘的“genesis block”字眼,“工业遗骸”、“数字艺术”、“加密秘钥”、“中国科技巨头”……这些元素在西方语境下碰撞出的火花无比耀眼。
仅仅几个小时后,《金融时报》的网站头版就挂出了醒目标题:《中国工业废土邂逅数字密码:长江系“钢渣冷却塔”点燃威尼斯艺术与科技新想象》。
报道聚焦三点:一是矿渣艺术化再生的环保理念与艺术震撼力(契合了西方的环保正确);二是现场扫码瞬间的神秘数字资产赠送仪式(完美的行为艺术与技术应用融合);三是首次清晰地将中国科技企业(长江系)与“前沿加密艺术”、“数字收藏”概念在顶级国际艺术舞台上挂钩。
这篇报道如同扔进平静水潭的巨石,引发连锁反应。、bbc艺术频道、《纽约时报》文化版纷纷跟进解读。关键词“#steelsgArt(钢渣艺术)”、“#esetechAesthetic(中国科技美学)”、“#venicecryptokey(威尼斯加密钥匙)”迅速在西方社交媒体上蔓延。长江科技的名字,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充满“酷”感和未来感的形象,侵入西方主流视线的文化领域。这是纯粹的、非军事、非政治的“文化渗透”,在艺术与科技的包装下,润物无声。
雷宜雨和苏采薇站在展区一角,听着身边此起彼伏的各种语言的惊叹和议论。苏采薇低声对雷宜雨耳语:“宜雨,这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艺术为表,币权为引,文化入局…真漂亮。”
雷宜雨微微一笑,眼神深邃,望着那座沉默坚毅的钢渣冷却塔:“文化是盐,科技是刀,金融是火。盐能提味,刀能开路,火能燎原。把这三样揉碎了,掺进‘艺术’这块面包里送出去,西方人会觉得又美味,又新奇…又忍不住想尝透里面到底是什么味道。”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等他们真正意识到那‘数字藏品’的味道时,我们的根,已经在这片土壤里悄悄扎下去了。”
就在西方媒体热烈讨论着这场来自中国的“科技艺术风暴”时,雷宜雨的手机收到了瘦猴发来的一条简短加密信息:
「宜雨哥,查到那个追幽灵账户的尾巴了!断在老城区一个地下比特币‘矿洞’机房门口…人估计早跑了,但留了‘饵’,指向国际上一个叫‘暗影织网’的黑客组织…」
雷宜雨收起手机,脸上的微笑不变,眼神却骤然冷冽了几分。
艺术塔的光芒之下,来自网络的冰冷暗箭,已在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