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噩耗来得那么猛,那么直接

噼里啪啦一顿怼,把那人都给骂懵了,完全不知道十阿哥这话从何说起。

怎么他就受了小公主的恩?

呵。

十阿哥冷笑:“不仅是你,这满朝文武甚至包括当今,哪个没受过咱们小公主的恩?”

青霉素用过吧?黄连素用过吧?

就算都没有,那北大仓的粮食总吃过,总被朝廷的钢铁雄狮护卫过,享受过强大母国庇护过吧?

而这一切一切的发展都跟小公主密切相关!

要不是冥冥之中的某种限制仍在,十阿哥都敢甩出一句没有小公主,就没有如今大清。

可惜说不出来,根本说不出来。

他只能把那些公开可查的消息又拿出来说了一遍。

再提当年萨满巫师的说辞,问那些想逼迫小公主远离朝堂的臣子们:“尔等这般坚定坚决,是不将君父安危放在眼里么?”

一句话,让所有人跟下饺子似的跪下:“臣等断无此念,敦亲王千万不要误会。”

“对对对,误会,这都是误会。”

“臣等忠心耿耿,所思所想都是为了大清……”

康熙才没心情听他们翻来覆去表忠心呢,直接把萨满巫师又请来现场跳了个神。

再次明确小公主身在朝堂对圣躬、对大清的重要性。

让相关人等就算憋了一肚子的不赞同,也不敢放半个屁。

只能承认自己疏忽,忘了这等重要之事。

并保证不再提,还请皇上恕罪。

康熙连眼皮子都没掀一下:“尔等致歉的不应该是朕,而应该是咱们小公主。毕竟一直以来,都是她小小年纪不辞劳苦,每日跟着上朝。”

“也是她兢兢业业,为大清作出了许多贡献。”

“尔等深受其益,却不思感恩。反而因为浅薄的性别之见,欲将朕的乖乖好孙女、太子掌珠驱离朝堂,一个个的到底是何居心?”

天外飞锅,既黑且重。

沉甸甸的压在满朝文武身上,吓得他们瑟瑟发抖。

而且……

他们刚刚没有听错吧?

太子掌珠?

所以,皇上还是没有打消立雍亲王为太子的念头么?

这也太可怕了吧!

更可怕的是,康熙今儿还就不拖拖拉拉了。

他直接当场宣布:“前头公推太子,诸皇子跟满朝文武都觉得四阿哥贤且能,是新太子不二人选。”

“朕亦遵从众意,欲立四阿哥胤禛为新太子。”

“然恰逢德妃病逝,贻误了册封大典。如今,德妃百日已过,无甚禁忌了。钦天监监正也呈上了最近几个吉日,朕觉得半月之后就不错,就定在那时候为咱们新太子准备个册封典礼吧。”

噩耗来的那么猛,那么直接,满城文武都惊住了。

皇上,您真不重新考虑一下了吗?

皇上。

兹事体大啊!

然而,康熙不但不重新考虑,还得时不时提一句这新太子是满朝文武共同选出来的,他老人家不过是顺应朝野人心。

直让满朝文武苦不堪言。

只有小公主欢欢喜喜,甚至在心里唱起了好日子:[开心的锣鼓敲出年年的喜庆,好看的舞蹈跳出岁岁的欢腾,阳光的油彩涂红了今天的日子,生活的花朵是我们的笑容~]

小声音喜庆的哟,让康熙都差点没憋住笑。

散朝后,只剩下他们父子爷孙的时候,他都没忍住直接点了点小家伙的鼻尖:“瞧瞧瞧瞧,之前还总在心里叭叭朕爱权,不愿意任何人分润自己权柄。”

“当太子难,当大清康熙帝的太子更是难上加难。现在轮到你阿玛当这个太子了,你这丫头怎么又是秧歌又是戏了?”

嗯?

窗户纸捅破之后,话题都这么劲爆了吗?

小公主惊。

抬眼细瞧,皇玛法眼角眉梢没有任何怨怼之意,只存满满的戏谑。

emmm。

那还怕什么呢?

乌那希眨了眨眼,接着长长叹了口气:“皇玛法您是不知道,历史上的雍正帝到底有多难。”

“因为动了太多太多人的蛋糕,让他遭遇了史无前例的黑。”

“但凡对清史有些了解的,谁还不为他鞠一把同情泪呢?孙女恰逢其会,成了他心尖尖上的爱女。天然四爷党,自然而然站在自家阿玛的角度想问题啊。”

“有册封大典,名正言顺的当太子后,阿玛不至于如历史上的雍正帝一样被诟病得位不正了吧!”

啧啧,什么传位十四阿哥改为传位于四阿哥的。

造谣者敢编,乌同学都有些不敢听。

还有什么康熙被自家四阿哥与表弟兼小舅子隆科多幽禁并毒死的,真拿康熙当康师傅了?

小公主全心全意护阿玛,被她护着的四爷却已经跪下了:“皇阿玛,千错万错都是儿子的错,是儿子教子不严。”

“孩子还小,你要怪就怪儿子吧。”

动作娴熟,语气平静,不用看就知道这套流程已经进行了不止一回两回。

没办法。

孩子可以不懂事,大人不能不懂啊。

否则回头皇阿玛认真起来,桩桩件件都是他们的错处。

康熙倒是听多了这小子请罪,但是!

但这是头一回当着他乖乖好孙女的面儿啊,眼见小家伙满眼心疼,都恨不得上前拉人了,康熙哪儿还敢怠慢?

赶紧皱眉:“滚滚滚,你这胡说八道些什么呢!福襄所言句句合情合理,合乎她身为人女的身份与本能。”

“朕欣慰还来不及,哪里舍得怪罪?也就是你小子一天天的,芝麻大的事情也要夸张成西瓜。”

“哪是你的错?分明是朕的错,朕把你教得太笔管条直了。”

四爷还要再说什么,康熙却已经完全不给机会了。

直接命人把他带下去,给钦天监、礼部、宗人府等官员好生接洽。

好好了解一下册封太子的相关流程。

嗯。

当初册立胤礽时恰逢三藩之乱,他作为大清第一个公开册立的太子,前面也没有例子可循。

全靠参考明朝礼仪制度,总感觉不够盛大,不够正式。

横竖差了点意思。

这回有前例可依了,还赶上这么四海升平,朝廷空前强大的时候,可不就更得好好操持操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