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收货丰厚
随后,吴老三招呼自家侄子和刚子拿着工具开始挖起来,杨涟也招呼十几名观山太保拿着洛阳铲开始挖。
没一会儿,石墙就被挖出一个大洞。
郭允厚、向风、杨涟几人神情激动,赶忙走上前去。
对面的吴老三带着刚子也穿过洞口。
看到眼前的人,众人对视一眼,吴老三吓得脸色惨白,赶忙倒退几步,颤颤巍巍地说:“飞鱼服、绣春刀,而且穿的都是官靴。”
吴老三的侄子笑着说:“你们这身打扮说是官服,我都信。”
向风也开口说:“摸金符、风水盘、小蜡烛。”
郭允厚笑着说:“他们这装备,说是盗墓的,老夫也信。”
向风赶忙一脸正色地说:“郭老大人,他们本来就是盗墓的!”
吴老三赶忙拉着刚子和自家侄子又倒退几步,说道:“我知道了,这一关咱们过不去了。”
刚子问:“三爷,您说的哪一关呀?”
吴老三满脸沮丧地说:“官府。”
随后,杨涟一声令下,众人长刀出鞘,将吴老三几人团团围住,当场抓了起来。
接着,杨涟先将三人押了上去,郭允厚则带人开始清点古墓中的文物。
经过半天忙活,文物全部打包装箱抬了出去。
看着被捆得像粽子一样的吴老三三人,郭允厚笑着说:“没看出来,你们还是三个盗墓的。”
吴老三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这位大人,我吴老三倒斗30年,也是第一次见朝廷官府来倒斗的。”
郭允厚冷哼一声,说道:“放屁,老夫这叫考古,不叫盗墓,你们那才叫盗墓!
依照大明律,盗墓可是死罪。
说吧,你们三个想怎么死?
老夫给你们个体面。”
吴老三三人顿时面如死灰。
就在这时,向风拿着两把洛阳铲跑了过来,说道:“郭老大人,您看。”
郭允厚拿着洛阳铲仔细打量片刻,向风说:“就是这三个家伙用的。”
郭允厚上前一把拽住吴老三的衣领,说道:“老实交代,这铲子你们从哪搞来的?”
吴老三满脸震惊地说:“这是去年我们碰到一位高人传授给我们的,说叫什么洛阳铲。
然后我们还到北邙山上试着用这玩意儿打洞取土,用起来堪称神兵利器。
不过,一时大意把一把洛阳铲丢在了北邙山上,找不见了。”
郭允厚猛地一拍大腿,说道:“好家伙,搞了半天,原来是你们三个。
老实交代,去年把洛阳铲传给你们的人在哪?”
吴老三摇摇头,说道:“大人,这个小人真的不知道呀,他们当时让我们帮忙寻找古墓,才把洛阳铲传给我们的,后来他们就不知所踪了。”
郭允厚闻言,叹息一声。
就在这时,杨涟走了过来,说道:“郭老大人,这三个盗墓贼怎么办?
要不干脆直接杀了?”
吴老三三人赶忙开口求饶。
郭允厚沉思片刻后,说道:“以大明律,盗墓是死罪。
但老夫看你们也有些本事,起了爱才之心。
今后便跟着老夫做事,不然就去见阎王爷,你们选吧!”
吴老三赶忙说:“小人愿今后誓死追随大人,为大人效犬马之劳,只求大人饶命。”
郭允厚看着三人的态度,还算满意,说道:“既然如此,那今后便跟着老夫做事吧!”
随后,众人对墓道重新进行了回填。
杨涟专门跑了一趟隔壁县,可把县令吓坏了。
在确认隔壁县令并没有参与此事,且隔壁县的施工队也没问题后,杨涟这才作罢。
在郭允厚于河南热火朝天地推进考古工作之时,顾秉谦也完成了对河南境内所有大小寺庙宫观的清查。
这一番清查,成果惊人。
总共查抄出白银一千八百万两之多,土地多达380万亩,此外还有金银玉器、古董珠宝等不计其数。
清查结果显示,河南境内的僧人数量竟足足有23万之多。
随后,经过严格筛选,仅有4000多名持有度牒的僧人得以保留,其余大多数僧人被勒令还俗返乡。
而那些触犯朝廷律法、不守清规戒律的僧人,则全部被发配到河道工地做工赎罪。
一车又一车的钱财被打包运往京师,顾秉谦心里乐开了花。
如此耀眼的成绩,自己回京之后肯定能进步了,毕竟其它几部尚书身上或多或少都加了其它头衔和官职,他顾秉谦也太想进步了。
与此同时,他心中对佛教势力的财富规模大为震撼。
没想到,平日里只知念经祈福的僧人们竟如此富有。
这还仅仅是河南一省的情况,若是将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的寺庙宫观全部清查一遍,那所得财富简直难以想象。
相较之下,什么江南士绅、大明宗室,在这些寺庙的财富面前,都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清查完毕后,顾秉谦召集人手,马不停蹄地进入陕西,开始清查当地的寺庙宫观。
……………
另一边,邓文明和秦良玉设下鸿门宴,一举将河南境内卫所军的将领们尽数拿下。
紧接着,他们以雷厉风行之势,将那些妄图抵抗朝廷政令、平日贪污受贿、兼并土地、违法乱纪的卫所军将领全部捉拿归案。
查抄其家产登记造册,用作招募新兵的经费,毕竟此次出京江宁可没有给他俩准备军饷,让他俩就地取财。
至于抓捕的卫所军将领和其家眷,则全部押解京师交由五军都督府审问。
同时,他们对河南境内所有卫所军田展开清查。
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按照大明律规定,北方军户每人名下应有50亩军田,南方军户每人名下30亩军田。
以一卫5600人核算,河南七府一州总计应拥有军田224万亩,兵力合计人。
然而,清查后发现,整个河南境内所有军户加起来实际人数只有余人,军户所拥有的土地人均不足五亩,其余土地尽数被各地卫所军官吞并侵占。
这些军官甚至不惜压榨迫害军户,使得军户大量逃亡,以便进一步兼并他们的土地。
这种情况,让久在京城、见过大风大浪的定远侯邓文明都深感震惊。
尽管此次行动前心里已有一定准备,但实际状况远比想象中更为严重。
于是,邓文明和秦良玉按照江宁原先制定的计划,对剩余军户进行筛选。
对于不符合条件,和不愿在继续当兵的军户,发放五块银元和每人三十亩土地作为补偿,并且消了他们的军籍,使得他们能够向其它百姓一样自谋生路。
对于那些符合条件,愿意继续当兵的军户,继续留用。
他们还在河南境内展开募兵工作,将总人数核定为5万,并按照每人50亩军田的标准进行划分。
按照江宁制定的方案,将原本的军户制改为募兵制,以三年为一期。
期满后,士兵可主动申请继续留任军中,也可选择退伍还乡自谋生路。
同时,五军都督府会发放一部分钱财作为退伍费,以作补偿。
这一消息传出,河南许多百姓意识到,朝廷不仅在为河南兴修水利、疏通河道,还决心彻底改变军户们的悲惨处境。
于是,众多青壮纷纷踊跃报名参军。
不过,由于招募人数早已核定为5万,许多人最终未能顺利入伍。
对于这5万大军的管理,邓文明和秦良玉从率领的5万京营士兵中抽调人员担任军官,然后由京营士兵对这5万人马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操练。
三个月后,这些士兵将被打散,派往其他省份。
毕竟按照江宁的计划,不得在本省参军,这5万人自然不能留在河南境内,而是要全部被分散到其他省份。
至于原本的卫所军官,除了主动投靠朝廷的,以及一小部分经过清查后安分守己、没有犯错的,邓文明和秦良玉对这类人一律采取降级留用的处理方式。
毕竟大明开国依靠的便是卫所军制,不能将这些军官全部收拾了。
随后,邓文明和秦良玉留下黑名廉和徐允祯两人在河南境内负责练兵,京营的年轻一代将领也开始崭露头角,挑起大梁。
而邓文明和秦良玉则带领剩余人马前往陕西,继续开展清查卫所军田的工作。
在前往陕西的途中,邓文明望着身后马车上尚未用尽的钱财,不禁感慨道:“本侯年少承袭爵位,至今已有二十载,在京城也算见过了大风大浪,却未曾料到京城之外的情形竟如此触目惊心。
怪不得陛下和江侯爷一直急于清查各地卫所军田,推行军队改制。
就河南这状况,要是再不改革,一旦有人造反,指望这群形同乞丐的军户,怕是毫无用处。”
秦良玉闻言,深有同感地点了点头。
出身土司的她,遭受过诸多不公与歧视,对这类乱象早已见怪不怪。
她嘴角泛起一丝苦笑,说道:“邓侯爷所言极是,这些将领简直丧心病狂,没想到他们贪墨军饷、侵占军田竟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
如今,我总算明白,当初咱们离京时,陛下和江侯爷不给咱们准备军费,而是让咱们就地取财。
敢情陛下和江侯爷对各地情况早已了如指掌。
单从查抄所得的这些钱财和土地,实在丰厚,招募五万大军都压根用不完,根本用都用不完。”
邓文明点头称是,说道:“是啊,以前只是听父辈们提及地方卫所军喝兵血、吃空饷,却没想到竟如此猖獗。”
就在此时,秦良玉开口问道:“邓侯爷,本侯冒昧问一句,如今河南境内这些卫所军官大多已被清理,剩下的也都降级留用,那河南的军务该由谁来负责呢?”
邓文明沉思片刻后说道:“此事想来陛下和江侯爷应有安排。
倘若没有,回头咱们也可上奏举荐合适人选。”
秦良玉点头表示认可。
与此同时,北邙山上考古的郭允厚得知顾秉谦清查寺庙所获的钱财和土地,以及邓文明和秦良玉清查军田所得的成果后,不禁老泪纵横,放声痛哭。
向风、李老鸭、孙云鹤等人不明所以。
只听郭允厚边哭边说道:“悠悠苍天,何薄于我?
老夫原本以为与江侯爷情同手足,亲如挚友,未曾想江侯爷竟留了一手。
有如此绝妙的生财之道,为何不早点告知老夫?
如今可好,老夫一世清名毁于一旦,还得背负身后骂名,到最后只挣得这么点银子。
江侯爷,你实在太不地道了!
枉我老郭跟你心连心,你却对我耍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