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备战
太特市新港选址就在其南岸,同时太特市造船厂也将会落地于南岸港区内,这主要得益于南岸的水深条件更好。
总而言之,太特市可以说是东非城市最大的赢家之一,借此机会,太特市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完全得到了重塑,并且建设水平大幅度提高。
而之所以是之一,就要考虑到下游赞比西河出海口的欣代市了,至于二者谁能成为最终赢家,就要看两座城市对机会的把控如何,十几年后才能见分晓。
……
随着时间日益接近1934年末,在恩斯特的特别强调下,今年东非提前开展了结算统计。
在莱茵市。
恩斯特对弗里德里希皇储说道:“如今,国际形势日益紧张,因此为了应对世界未来的变局,我们必须提前对东非的家底进行清算,从而让东非在未来国际变动中掌握主动权。”
现在,国际局势完全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日益恶化”,各国间的矛盾和冲突正在迅速积累。
尤其是欧洲,完全就是一个“火药桶”,现在苏联,德国等欧洲诸国,都在往这个火药桶里增加火药。
苏联积极发展国防工业,先不管苏联的初衷是什么,这都客观上会引发欧洲其他国家的紧张。
德国就更不用多说,可以说德国一直就是欧洲战争的主要挑动者,其军国主义思想根基深厚,现在又配上了阿道夫这个战争狂人,根本就刹不住车,也没有刹车的打算。
英国和法国也没有闲着,这其中尤其以法国最为明显,毕竟德国打算扩充武备后,法国根本不可能无动于衷,欧洲正在进入新一轮的军备竞赛。
与此同时,在亚洲方面,日本的军事扩张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也就是说欧亚大陆上已经可以嗅到浓郁的火药味,而欧亚大陆一旦爆发全面战争,势必波及到全世界。
恩斯特说道:“现在的情况,就是全球大环境已经被破坏,世界正酝酿着一轮规模空前的危机。”
“普通人在预知危机可能爆发时,也要查看自己的存款和手中的资产,从而准备物资和武装自己,保证自己能够安全度过危机,国家层面更是如此。”
“甚至,我们要提前做好战争准备,在必要的时候,不至于被打个措手不及,顺势而为,尽可能的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恩斯特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东非接下来应该悄然备战,等于承认了二战无法避免。
弗里德里希皇储对此深表认同,明眼人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定会爆发,只是具体时间并不好断定。
他问道:“父亲,你觉得新一轮世界大战,会在几年内爆发?”
恩斯特伸出五根手指,斩钉截铁的说道:“让我预测的话,那不到五年,新一轮世界大战必然会爆发,届时欧洲必然战火重燃,而亚洲方面的战争实际上早已经打响。”
这里,恩斯特指的自然是日本对远东帝国的入侵,他说道:“现在日本和远东帝国看似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但是我们都清楚,日本的经济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日本比德国更加极端,毕竟德国好歹还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工业,比日本本土更广阔的国土,其耕地面积甚至能达到日本的五倍以上。”
德国的条件可以说比日本要好太多,1934年,两国人口相差不多,都在六千多万以上,德国略多一些。但是,日本作为岛国,其地形山地居多,可利用土地数量极少,而德国北部好歹还有大量的平原,南部也有众多农业条件优渥的河谷。就是比较矿产资源,德国都更比日本具有优势,至少德国的煤炭不需要依赖进口,铁矿产量也是日本的近二十倍,当然,即便如此,两国都依旧需要进口大量铁矿石。
但整体上来说,日本资源的高度匮乏,国土尤其是耕地面积的严重不足,以及庞大的人口规模,还有极端发展战略,都让日本经济十分畸形。
在1934年,日本的军费开支,占到了政府财政支出的百分之四十以上,这在列强国家中独树一帜,稳稳排在世界第一位。
与之对应的,日本经济现在可以说完全依赖军事订单拉动,重工业增长速度快。
这其实也很无奈,日本轻工业在在世界经济危机以后,可以说受到了重创,尤其是纺织工业,出口量大大萎缩,而在其他轻工业领域,日本又很难和其他列强竞争。
日本说到底还是欧洲的学习者,所以它的工业发展和欧美、东非相比,整体水平比较落后。
因此,日本参与国际竞争中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充沛的廉价劳动力,这也是过去日本纺织业繁荣的重要原因。
但是,如今可不是21世纪,其他列强的劳动力成本未必就比日本高出多少,否则世界工党运动也不会如此兴盛了。
技术比不过其他列强,家底也没有其他列强国家雄厚,人力成本优势不显著,这就让日本工业发展只能走更加极端的路线,那就是发动战争,从海外掠夺日本所需要的资源和市场。
因此,现在日本提前发动战争,并且侵略远东帝国东北等地方,也就不足为奇,这也就是恩斯特所说亚洲方向战争已经爆发的原因。
这可以看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开胃菜”,等到欧洲方面也全面开战后,届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彻底成型了。
弗里德里希皇储对于父亲的判断,表达了一定的认同:“如今日本和德国关系确实走的很近,两者未来还还真有可能形成同盟。”
“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范围就比一战更加扩大化,几乎覆盖了整个欧亚大陆。”
德国和日本结盟的可能性几乎是百分之百,实在是二者利益和地缘上的互补性太强,尤其是针对苏联这个共同敌人上,两国的共同话题完全都说不尽。
苏联必然是两国的敌人,这一点是不可避免的,对德国,苏联和其在中东欧地区有直接利益冲突,同时,苏联在意识形态上对德国也不可能联合,至于前世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谁都知道双方心怀鬼胎。
对日本,日本在东亚和苏联的矛盾同样尖锐,苏联根本不可能允许日本完全征服远东帝国,毕竟,日本如果彻底掌握东亚地区话语权后,日本下一个枪口就有指向苏联的可能性。
而且,对日本权贵而言,苏联意识形态对他们同样也是致命的。
因此,德国和日本,为了应对苏联这个共同的敌人,最终走在一起,几乎已经注定,德国需要日本牵制苏联,而日本同样需要德国把苏联主要精力牵扯在欧洲方向。
当然,对于两国的靠拢,恩斯特是乐见其成的,毕竟打破现有国际秩序,重新分赃也是东非的重要目标,因此,就必须有德国和日本这种国家,充当急先锋,最终东非能分到多少蛋糕不确定,但肯定能让英国和法国等德不配位的国家,把世界市场的大头利益吐出来。
还有苏联这个国家,如果德国和日本能削弱苏联,对东非进军中东和中亚,同样是利好的。
这样一来,东非最后的竞争对手就只剩下美国,不过,东非有信心在和美国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东非和美国的利益冲突点,实际上在未来的拉美,欧洲两个主要区域,不过,两国想独吞上述两个区域是都做不到的。
恩斯特说道:“基本上,未来世界格局,将会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我们和美国已经预订了其中的两张门票,至于第三个国家,大概率在德国和苏联中决胜出,而我更看好苏联会取得最后的胜利。”本时空里,德国的实力比前世要强悍一些,因此德国战胜苏联的可能性就增加了,但是,恩斯特还是不会因此看好德国。
就苏联那种国情,恩斯特甚至相信,就是东非和苏联做上一场,也没有把苏联消灭的可能性,而德国的实力比东非要差太多,因此,德国想征服苏联,可能性不大。
当然,现在恩斯特希望苏联取得最后胜利,还有现实的利益需求,那就是如果德国取得欧洲霸权后,东非就会变得被动。
就比如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这两个重要海上通道,如果落入到德国手里,东非想把手伸入欧洲,基本就不可能实现。
德国统一欧洲的话,它是真能通过原奥匈帝国,把地中海纳入他的掌控之下,而苏联就完全不同了,苏联想冲出黑海都很困难,因此,苏联如果胜利,也不会威胁到东非在欧洲的利益和影响力。
恩斯特说道:“一个残血的苏联,它没有办法统一欧洲的能力,因此,我希望未来,德国能最大限度的削弱苏联,而一个强大的德国,天然就能成为欧洲的领导者,这就不是我们想看到的了。”
德国的地理位置,可以说处于欧洲的心脏位置,因此如果欧洲是一个国家的话,首都放在德国可以说是最合适的,而统一的欧洲,显然不符合东非的利益。
而苏联,它很难将势力范围拓展到西欧和南欧,即便战胜德国也是如此,毕竟不管是东非还是美国,都能断绝俄罗斯长期以来的欧洲梦。
弗里德里希对恩斯特的这番言论,也表达了支持,他问道:“因此,今年提前展开结算统计,就是对东非国力进行一次摸底,确定我们手中有多少筹码,以及如何下注的问题?”
恩斯特点点头说道:“就是这样,我们需要制定一个战争预案,并且开始着手准备军事领域的部署,比如提前展开武器弹药的生产,并且做好储备工作。”
“这样,一旦未来东非下场时,我们就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战争对国内经济运行的破坏。”
这并非恩斯特危言耸听,而是前世美国在二战后期发生过的教训,在二战期间,美国产能疯狂爆发,军工业蓬勃发展,但是,这也给战后美国经济恢复埋下了一些隐患。
就比如短时间内工业产能的疯狂扩张,导致了战后美国工业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而想再回过头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同时,战时经济也对美国经济结构形成了严重冲击,为了二战,美国动员了一千多万的庞大军队,而这一千万兵力,毫无疑问是美国原本经济发展的重要主力军,毕竟能参军的基本上是美国良家子弟,同时,也是最优质的年轻劳动力群体。
他们奔赴欧洲战场,直接就导致了美国本土的劳动力短缺,加上美国本土疯狂扩张工业产能,所以,美国工厂招聘大量妇女以及少数族裔参加工作。
而战争结束后,千万美国士兵回国,他们就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再就业的问题,毕竟,他们想找工作,就必须和那些正在工厂工作的人竞争,这就容易催生社会问题。
还有劳资问题,战争结束后,原本大量的军工订单终结,而在战争时期,因为用工荒,企业普遍提高工资招募工人,现在战争结束了,别说高工资了,就是如何转型活下去都困难,而原本习惯战时工资水平的工业,对裁员减薪也很不满……
总而言之,战时爆兵,爆产能确实很爽,可爽过之后,就是一大堆令人头疼的问题,因此,恩斯特既然知道会出现这种情况,他就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
所以,提前进行军事领域的布局,就显得格外有必要,就比如武器装备生产,就可以提前进行,还有人员训练,装备研发,后勤等等。
东非完全可以通过拉长备战的时间,从而获得更多的缓冲,减少未来战争突发下,军事对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只不过,这样做存在风险,尤其是世界整体局势发展如果大幅度偏离前世发展的轨迹,就有可能让东非的精心准备弄巧成拙,不过在恩斯特看来,这种风险发生的概率不大,同时也是可控的,所以,他认为完全值得东非赌一把。
就这样,父子两人悄然定下来东非军备扩张的长期发展方向,而这一也意味着未来东非八五期间,军事领域发展将成为重点,同时,一些大型民生工程和重要基础项目,也可能被暂时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