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合作

  东非把手伸入阿富汗,主要是通过波斯,因此东非在阿富汗扶持的代理人主要是其西北势力,对此英国人是乐见其成的,因为东非插手当地,首先受到威胁的是苏联。

  当然,东非也可以通过瓜达尔港和阿富汗联系,但是瓜达尔港在阿富汗南部,周边被英国看做自己的核心利益,也是英属印度和南部波斯的连接通道。

  除了苏联,英国和东非之外,阿富汗还积极引入德国,美国,奥斯曼帝国来实施政治平衡,保证自身安全。

  ……

  飞机在迪化降落,这时霍夫曼才终于窥见这座西域的“第一大城市”,迪化县并不大,人口不足十万,经济和工业等等更是比较落后,所以在1934年,金陵政府并没有批准其升级为市。

  但是,这不耽误迪化县成为西域的政治和经济中心,省府所在地,因为迪化县以外的城镇,发展更是十分落后,目前西域省人口超过五万人的城镇可能都不到三个。

  迪化县机场十分简陋,完全没有硬化,跑道上尘土飞扬,还有一些碎石,但在这座机场,霍夫曼见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人。

  布朗尼对霍夫曼说道:“领事,看他们的样子,应该是苏联人,这架飞机应该是苏联的军用飞机。”

  霍夫曼脸色并不太妙的说道:“真是晦气!看来苏联和西域地方的关系比我们想象的要紧密一些,只怕他们会干扰我们和西域政府的谈判。”

  对于霍夫曼的想法,布朗尼宽慰着说:“这倒未必,毕竟德国人都能在这里活动,苏联方面应该不会太在意我们进入此地。”

  一旁德国的飞行员杜鲁特听到两人的对话后,也说道:“在迪化,苏联人活动很频繁,不过,正如布朗尼先生所说,苏联想干扰你们,并不好办到,这里虽然比较偏远,可远东帝国政府还是能控制这里的。”

  金陵政府和现在西域省府的关系,十分复杂,不过在明面上还是听命于金陵政府的,毕竟,西域省府也需要金陵政府为其合法性背书,同时本身也对苏联等外国势力抱有警惕心理,这是有前车之鉴的。

  霍夫曼说道:“但愿如此吧!希望接下来盛督办,不会受到苏联方面的影响。”

  督办是西域省目前最高军事长官,也基本是当地的话事人,毕竟在当前远东帝国,有枪杆子就有话语权,许多地方的行政权,控制在地方军阀手中。

  之后,霍夫曼一行人就向着迪化城里赶去,准备和西域省府进行接触,商讨迪化以及其他地区机场使用权问题。

  苏联人也发现了霍夫曼一行人,不过只是把他们当成了德国人,不过,苏联并没有刻意刁难。

  即便如今苏联和德国关系算不上好,但两国也还没有爆发冲突,所以,迪化的苏联人并不想和他们接触。

  至于“德国”人来西域干什么,他们兴趣也不大,这主要是德国受制于地理,很难在远东帝国西北发挥作用,这就让苏联错过了一个针对东非的机会。

  而在迪化县,西域省府,盛督办热情的接待了霍夫曼一行人。

  “霍夫曼领事,我早就期盼你们的到来了,迪化县不大,还是一处苦寒之地,所以接下来招待不周,还希望你们谅解一下……”

  霍夫曼对盛督办的态度很满意,他也客气回了几句,然后双方才开始切入正题。

  “督办阁下,我们这次来是为了筹建西北航线的问题,我想贵国交通部已经和您通知过这件事。”

  盛督办说道:“这是自然,对于改善我们西域交通这种好事,我自然不会反对,反而会十分欢迎,而且会积极配合贵国的工作。”

  一般而言,盛督办对金陵政府有所警惕,但是在东非主导的国际航线这件事上,他却看到了机会。

  “霍夫曼领事,对于西北国际航线,我很乐意和贵国进行合作,当然,如果这条航线能够,作为我们西域省和东非之间交流和贸易的窗口就更好了。”

  “东非是世界最强大的工业国家,而我们西域省的经济却十分落后,但是,西域省地大物博,拥有诸多丰富的资源和特产,双方的互补性很强。”

  “而我有一个想法,那就是由我们西域省府和贵国之间建设一个沟通的平台,和贵国进行联络,促成西北国际航线的加快成型。”

  这里盛督办专门强调了,由西域省和东非直接建立联络,进而方便他绕开金陵政府。

  霍夫曼对于他的小心思并不太在意,只要能够实现西北航线的建成,打通东非和远东帝国空中通道,他对于和西域省还是远东帝国中央合作的问题,并不关心。

  既然盛督办想要和东非建立直接联系,那大不了再建立一个单独的双方联络机构,同时保持金陵和迪化的联系,金陵方面,即便知道也不会太在意。所以,霍夫曼对于他的要求满口答应。

  接下来,盛督办才开始透露他这样做的原因:“霍夫曼领事,如今西域省因为靠近边境,同时当地匪患问题严重,所以我们出于维护本地治安还有国防需求,不知道未来,能够通过西北航线,从贵国进口武器。”

  从东非获得武器购买途径,还有向东非寻求支持,这才是盛督办的真实打算。

  现在,盛督办手下的军队,十分依赖苏联的支持,但是,盛督办显然对苏联并不放心,他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势力来制衡苏联在西域的影响。

  因此,东非就成为了他的目标,如果能够和东非建立良好的关系,那日后盛督办,就不用担心被苏联卡住脖子。

  对于盛督办的想法,霍夫曼也给出了自己的答复:“东非欢迎和西域地方的合作,至于军火交易,我需要和国内联系,不过我相信本土应该不会在意这个简单的要求。”

  东非当然不会在意,和西域的军火生意,即便东非不做,苏联也会这么干,所以,盛督办想从东非获得武器进口途径,东非必然不会拒绝。

  实际上,盛督办之前就找金陵政府求援过,他在西域不是没有敌人,但是,金陵政府自身都财政“艰难”,哪里顾得上西域。

  苏联之心,路人皆知,盛督办之前和苏联合作,完全是没有多余的选择,他可不希望成为苏联的傀儡。

  现在,东非人来到迪化,他就抓住了机会,主动提出了合作,从而让东非和苏联形成竞争,这样他的权力和地位才更加安全。

  苏联对盛督办的支持,可不是白来的,而是以西域的矿产还有农牧资源作为抵押,就比如西域省的黄金,前世就大量被苏联开发长达近十年之久。

  现在,有了东非加入,西域省就多了一条路,苏联不卖武器,他们可以转向东非,同时,对当地的资源开发,还有工业发展,也可以引入东非人和苏联竞争。

  就比如一些他们无力开发的矿产,过去只有苏联人有能力开发,他们没有其他选择,也就卖不上价。

  现在,就可以让东非和苏联竞拍,出价高者获得资源开发的权利。

  霍夫曼就允诺道:“西北国际航线开通后,帝国必然会加大对当地的投资,如果你们需要,也可以从东非进口工业设备还有商品。”

  “东非是世界第一工业强国,我们的实力远不是苏联这种落后工业国可以相提并论的,商品质量更是比苏联高出一个层次。”

  在霍夫曼口中,苏联都成为了落后的工业国家,不过现阶段,苏联工业和东非相比确实比较落后,不管发展质量还是工业产能,两国之间的差距都很大。

  说句不好听的,苏联恐怕未来也没有超过东非的可能性,毕竟就算苏联最擅长的工业规模和体量,也很难超过东非这种同级别的大国。

  苏联也就比东非面积大一些,资源多一些,但是,东非有海外市场和原材料保障本国生产,只加上东非本国的海外领土,东非整体资源禀赋和领土面积,就已经不比苏联差多少。

  而东非间接控制的地区更多,比如南美大部分区域,就能为东非提供原材料和市场,而苏联海外影响力薄弱。

  在人口方面,东非更是压苏联一头,而且这种人口优势,苏联也很难超过东非,除非苏联回到沙俄时代,把人口增长率重新拉回来,受教育的工业人口规模,苏联也很难超过东非。

  盛督办对于霍夫曼的话,丝毫不会怀疑,他对世界主流大国发展情况还是有所了解的,现在很多人都说东非综合国力能排在世界第一位,而苏联也就前五水平。

  但就是前五的苏联,对于他而言也是一个庞然大物,压的整个远东帝国都喘不过气来,而且这个“怪物”就趴在西域上面。

  与之相比,东非这个世界第一的安全感就好太多了,可惜以往,他和东非搭不上线,现在有机会和东非联系合作,他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之后,他开始和霍夫曼领事,就西北国际航线的细节进行了深入沟通,并且以此为核心,还讨论了经济合作,军事合作等问题,双方的协商过程十分顺利。

  就这样,西北国际航线就这样在西域省府的支持下,快速构建起来,这条航线在一年之后,也成了东非前往远东帝国最快的交通线路。

  从东非的博萨索(亚丁湾)出发,然后经过瓜达尔,只这两座城市东非就可以抵达远东帝国西域省内,然后途径迪化,就可以最终直达西安,山城两地。

  总航程七千多公里,如果使用东非最先进的运输机,中间只需要停靠一站,就可以从东非本土,抵达山城或者西安。

  当然,博萨索对于东非而言,还是有些偏僻,这只是东非在亚丁湾的一处军事城镇,如果是物资运输,通过博萨索中转,并不是很便利。

  不过,相较于日后的驼峰航线,西北国际航线还是更具有优势,这条航线最大的优势,就是安全,尤其是不容易受到战争的威胁。

  而西北国际航线的红利,还是最先让西域省吃到了,一年后,也就是1935年,因为西北航线的开通,东非第一次实现和西域省的直接贸易。

  军火,药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沿着这条航线,进入西域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苏联对当地的影响,同时,东非的企业也顺着这条航线,方便进入远东帝国西北投资。

  此前,东非对远东帝国的投资,就已经转入其两个后方,也就是西安和山城为中心的两大区域。

  现在,西北航线开通,进一步加速了东非人员往返的过程,就比如神木煤矿的东非技术人员和管理层,之前想要回国,就必须先往东,抵达远东帝国沿海,再经转南洋,横穿印度洋回国。

  现在,只要先抵达西安,就可以乘坐飞机,借助西北国际航线飞回东非本土。

  这个时代,想从南洋抵达东非本土,并没有空中的民用航线,东非军方装备最先进的飞机航程也才不过四千公里,而且现在只初步生产了十几架,还没有大规模推广。

  其中,多数是用于东非到巽他海峡之间的飞行,中间需要经停查戈斯群岛,从蒙巴萨到查戈斯群岛之间的距离就超过三千五公里,从查戈斯群岛再到巽他海峡也超过三千五百公里,合在一起就接近七千公里。

  因此,从东非本土到南洋,没有民用航线,唯一一条以查戈斯群岛为中转站的航线,也只满足于东非军方使用。

  也就是说,从南洋到东非本土的交通方式,普通人只能选择乘坐轮船,而轮船的速度又不快,这中间就要浪费大量时间。

  西北国际航线的出现,就解决了东非和远东帝国之间人员往来的问题,只需要五六天时间,就可以从远东帝国中西部飞往东非本土。

  这已经是建立在东非高度发达航空业的基础上,如果是其他国家,就比如德国,这个世界航空技术排在第二位的国家,就做不到这一点,否则的话,欧亚航线也不至于迟迟无法全线贯通。

  除了技术问题,还有政治问题,就比如西南航线,为什么迟迟不能成型,其中关键因素,就是东非在印度缺乏相对应的支点,锡金的条件又不太好。

  这还是建立在东非是一个殖民大国的基础上,德国更是缺乏海外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在技术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德国想依托航空摆脱封锁,就更难实现。

  请收藏本站:www.ce5d8cdd.icu。笔趣阁手机版:m.ce5d8cdd.icu